书籍资料库

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 基本信息:作者:刘卫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647061作者简介:  刘卫红(1982.11-),男,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活用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家 ...

基本信息:

作者:刘卫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3月

印次:1

ISBN:9787030647061

作者简介:

  刘卫红(1982.11-),男,博士,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系主任,兼任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活用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编、参编教材6部;发表文章20余篇。作为主持人或主要参加者承担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项目20余项。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等省部级荣誉9项;校级“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教案”等荣誉10余项。

内容简介:

  大遗址是指遗址或遗迹等遗存本体与其相关联的环境载体共同构成的有明确地域范围的综合性景观场所。本书综合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管理学、规划学、社会学等融贯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对国内外遗址和大遗址保护历程回顾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中国大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的必要性;基于对大遗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辨析,提出了大遗址景观论;在价值论、系统论、控制论、人地关系论和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下,对大遗址的价值、保护技术措施、展示与解说、保护利用模式、保障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构建起了适合我国大遗址保护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体系,是一篇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备的著作,对于当前我国大遗址保护实践及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1)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过程 (5)

 第三节 理论基础与方法 (8)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15)

第二章 国外遗址保护与发展 (18)

 第一节 国外遗址保护的历程 (18)

 第二节 国外遗址保护理论与方法的演变 (39)

第三章 中国大遗址保护与发展 (46)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6)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61)

第四章 大遗址概念探讨与大遗址景观论 (69)

 第一节 大遗址概念辨析 (69)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的概念及保护目标 (80)

 第三节 大遗址景观论 (86)

第五章 中国大遗址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92)

 第一节 国外对遗址价值的认知 (92)

 第二节 我国对大遗址价值的认知 (102)

 第三节 我国大遗址价值认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1)

 第四节 构建我国大遗址价值及价值评价体系 (114)

第六章 大遗址保护技术措施体系研究 (123)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原则探讨 (123)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技术措施探讨 (148)

第七章 大遗址展示与解说体系研究 (176)

 第一节 大遗址展示的方法体系 (176)

 第二节 大遗址解说系统的设计 (193)

第八章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体系研究 (205)

 第一节 大遗址利用的概念和原则 (205)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现状分析 (213)

 第三节 大遗址区产业集聚理论的机制与模式研究 (222)

 第四节 基于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理论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模式探讨 (232)

第九章 大遗址保护的保障体系研究 (246)

 第一节 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246)

 第二节 大遗址保护法规保障体系 (262)

 第三节 大遗址保护资金保障体系 (265)

 第四节 大遗址保护教育科研保障体系 (268)

后记 (271)

后记

  本书是在我2012年底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为尽可能保留当时写作的思想和历程,鞭策自己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完善提高,此次出版,没有对论文内容做过大修正,主要是删减了相关案例和小结。在本书修改完成之际,除了体会到投身治学生涯的辛苦,更多的是感到幸运,在此仅以不尽笔力,表达衷心感谢。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求真知而欲求突破者,则成于恩师的心血化育和谆谆教诲。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我不同阶段的四位老师。首先得益于我的博士生导师李颖科教授的悉心指导,当年博士论文从选题、立意、建构及具体内容写作都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而此次出版,老师更是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来为本书撰写序言;尤其是关于大遗址保护存在问题和原因等地分析,弥补了作者早期写作过程中第一章绪论部分研究背景等撰写的不足,在此谨向老师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其次,要感谢赵丛苍教授,赵老师是我博士研究生期间的校内指导老师,其学识渊博、做事严谨认真、待人诚恳;我自硕士研究生以来就一直随赵老师学习、研究,从老师那儿学到了许多考古学、大遗址保护及规划学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增长了人生阅历。第三位是我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导师王建新教授,在我攻读博士期间,也多得其指导、帮助,在论文写作中也提出了殷切的建议,使得论文结构不断完善、充实。第四位老师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博士后期间的合作导师杜金鹏研究员,正是在其鼓励及鞭策下,我才下定决心将其修改出版;论文修改期间,杜老师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使本书的架构及内容衔接更显合理;尤其是杜金鹏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屋建瓴的思想、深邃的洞察力、严谨的学风和质朴和蔼的生活作风使我学习、工作期间受益良多。

  在求学经历中,我很幸运自己选择了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也很幸运文化遗产学院接纳了我这个懵懂的求知者。在学校学习的几年,多得陈洪海教授、冉万里教授、徐卫民教授、钱耀鹏教授、段清波教授、张宏彦教授、刘文瑞教授、刘军民教授、凌雪教授、吴铮铮副教授、刘成副教授、惠明老师、凤鸣老师、李成老师、王振老师的教诲。感谢他们在我学习过程中地指导和帮助,他们渊博的知识以及生动新颖的授课方法,使我受益匪浅。也感谢他们在我论文的选题、内容、结构甚至写作方法和收集资料方面给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感谢在开题与答辩阶段对论文提出宝贵意见的老师和专家,包括了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先生、陕西省文物局原局长赵荣教授、陕西文化遗产院周萍院长、浙江大学张颖兰教授等。

  同时还要感谢论文写作、调研期间给予帮助和指导的师长、友人。在洛阳调研期间,天子驾六博物馆的张建文馆长亲自为我联系了各个调研地点,了解到许多一般调研可能看不到的情况,尤其是与其的交谈更加深了我对大遗址保护的认识;在二里头遗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许宏老师的交流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帮助;在汉魏洛阳城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刘涛师兄在夏日40多度的高温中,亲自带着我了解遗址保护现状,并对保护与利用、未来的保护趋势提出独到的见解;正如在调研结束后的感言中所写,一路向北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无私的帮助、指导和照顾。这还包括郑州考古研究院的刘文科,作为研究生时的好友,其全程安排了在郑州地区的调研;河北省考古研究所的杨丙君等友人,全程安排了在河北的调研。正如昔日离别时所言,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感谢意大利威尼斯学院的托尼、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唐宇慧、德国慕尼黑大学的李晓兰等友人提供的关于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国与遗址保护有关的外文文献。

  感谢北京市文物局的刘能老师、科学出版社的赵越老师在本书编辑、校对过程中的辛苦付出。正是她们地鼓励,使我进一步增加了信心,终于敢将其付梓印刷。

  亲人的关爱永远是远航中的港湾,感谢我的家人朋友,特别是几位叔叔、婶婶及我的爱人和儿子,正是他们多年来对我的关心照顾及帮助鼓励,才能使我在生活面前勇往直前,坚信生活的美丽。我将珍惜我的所有,用一生的爱和努力回报他们。

  感谢本书写作过程中引用或参考相关资料、文献、研究思想的所有作者。向因本人疏漏而未能在文献中注明姓名的作者们表示歉意!同时,本人深感自身才学有限,书中难免有错漏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生活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自认为还算是一个勤奋的人吧。多年的求学经历,使我更懂得严谨、务实的重要性。我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继续走在路上。

刘卫红

2020年1月10日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