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成都发现超6000座各朝古墓,堪称半部地下“四川通史”

摘要: 川报观察微信公号5月14日消息,刻有“郫”字的战国青铜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极可能是海外进口的玻璃项链……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延续跨度两千多年的6000余座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串起了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据介绍,此次考古出土的“郫”字青铜戈,是成都郫县(今郫都区)2000 ...
川报观察微信公号5月14日消息,刻有“郫”字的战国青铜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极可能是海外进口的玻璃项链……
5月14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5年来的考古成果,延续跨度两千多年的6000余座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串起了半部埋于地下的“四川通史”。
据介绍,此次考古出土的“郫”字青铜戈,是成都郫县(今郫都区)2000多年前设置郡县的最早实物资料,其考古意义不下于此前在蒲江等地出土的“成都”矛。 2015年3月至今,为配合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的建设,经报国家文物局批准,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成果丰硕。
不仅发现有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而且揭露了六千余座古代墓葬,墓葬类型主要为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时代自战国至明代,出土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遗物,其中以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遗物最具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上述考古成果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起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蔚为大观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新川园区墓葬遗存年代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没有大的时代断层,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区珍稀的通史式的古代墓地。此次发掘中引人注目的出土文物当属新川红花沟战国墓葬出土的“郫”戈,它是成都郫县2000多年前设置郡县后最早的实物见证。
公元前316年,秦并巴蜀,两年后,秦在巴蜀同时推行郡县制,在成都设蜀郡,拖地作为蜀郡的属县,称为郫县,这是郫县有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端。此次发现的“郫”戈,也是成都平原进入秦代国家统治的实物资料。考古人员认为,它的发现,价值与几年前成都地区考古发现“成都”相当。在汉代墓葬中,还考古出土了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这可能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白金三品”。专家识读发现,这种字母可能是古希腊文字,也可能是贵霜国时期的文字。它出现在汉代货币之上,可能是受了西域货币的影响。有意思的是,此次考古还发现了晋代来自海外的进口玻璃饰品,它们可能通过南方丝绸之路或者海上丝绸之路从斯里兰卡等地进入成都地区,从侧面证明古代四川尽管群山环绕,却从来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保持联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还发现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崖墓。
尤其编号M94号崖墓,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一座罕见且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时期中小型单室崖墓,出土了鎏金环首铜刀、造型滑稽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精美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是近年来三国时期文物的重大发现,将开创四川地区三国文化研究新局面。  (原题为《半部地下“四川通史”!新川科技园考古发现6000余座古墓,精美文物看不赢!》)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