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西河滩遗址

摘要: Ⅰ-205.西河滩遗址.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甘肃省酒泉市.古遗址..第六批陇西西河滩遗址(一)陇西西河滩遗址(二)陇西西河滩遗址(三)  位于陇西县南安乡李家坪村东50米。是一处周代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1965--1966年曾先后两次进行局部发掘,发现有墓葬、窖穴和灰坑,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绳纹鬲等。遗址保存较好, ...
Ⅰ-205.西河滩遗址.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甘肃省酒泉市.古遗址..第六批

1158T00006-00016陇西西河滩遗址(一).jpg 

陇西西河滩遗址(一)

1158T00006-00017陇西西河滩遗址(二).jpg 

陇西西河滩遗址(二)

1158T00006-00018陇西西河滩遗址(三).jpg 

陇西西河滩遗址(三)

  位于陇西县南安乡李家坪村东50米 。是一处周代文化遗存。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3--1米。1965--1966年曾先后两次进行局部发掘,发现有墓葬、窖穴和灰坑,出土器物有泥质灰陶罐、夹砂灰陶绳纹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周文化的分布区域与发展有重要价值。

一、遗址概况

西河滩遗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清水镇中寨村,坐落于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季节性河流东岸二级阶地上(图一)。据我们调查得知,遗址面积约 180 万平方米。

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管道施工建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联合,于 2003 〜 2005 年,对西河滩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图二),揭露面积 11000 余平方米,同时进行了大范围考古钻探,取得了有意义的成果。

二、重要遗迹

西河滩遗址包括史前和汉至魏晋等几个时期的遗存。其中史前时期遗存为该遗址主体遗存,其发掘收获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房屋基址共发掘 50 多座,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半地穴式房址平面皆呈长方形,地穴深度在 0.25 〜 0.6 米之间,室内地面均经硬化处理,并有一至数个烧烤坑和数个储藏坑。地穴周壁或外围排列有疏密不等的柱洞,多设有门道,门的朝向多为东、南(图三)。地面式房址平面形式较复杂,有长方形的单室,也有长方形主室附加半圆形或长方形后室和侧室的多室形式(图四)。

地面式房址的地面也经硬化处理,墙体为木骨泥墙,房门亦多为东、南向,有的门开于北面者,在门前设有挡风墙。面积一般为 20 平方米左右,最大者超过 100 平方米,小的不足 10 平方米。有的做了组合式的安排(图五)。

屋排列有一定规律,说明是经过有意安排的。以往在戈壁沙漠地区的遗址发掘中,房屋基址仅有少量发现,使相关问题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本次发掘的房屋遗迹,不但数量大、类型多样,而且收集信息全面,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突破。

发掘出400多个烧烤坑,形式多样,平面形状有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坑壁多内斜,平底或圜底。口径多为 1 米左右,大的有超过 2 米者,小型者有的不足 0.2 米。烧烤坑内一般保留有大量灰烬,坑壁多经烧烤而形成坚硬的红烧土层。坑内出土有陶器、石器和动物骨骼,有些动物骨骼被烧烤成黑色。有的坑内还埋有供生活储水的陶水缸(图六)。

发掘出储藏坑 180 多个,一般置于屋内,也有在户外的。有大、小型两类。小型者居多,作筒状,直径一般 0.6 米左右,深度 0.6 〜 0.8 米。出土物有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动物骨骼等,由此可知其功用主要是储藏日常生活类用品。在一座房屋旁边的一个储藏坑中,沿坑壁一侧高出于坑底约 20 厘米的台阶上,遗留较多的动物头骨、肋骨等,放置有序,应是当时人储藏待用的肉食品未及取用而形成的遗存(图七)。大型储藏坑平面皆为圆形,直径多在 2 米左右,深度一般为 1.5 米左右。有数坑组合排列在一起的现象,大约为具有专门用途的仓库类储藏设施(图八)。如此多数量、多种类的储藏坑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史前西河滩人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这是耐人寻味和有待深入研究的。

祭祀坑共发现 20 余个,皆设于房屋建筑内或其近旁,多以整羊或附带有陶器等器具埋祭(图九)。

根据祭祀坑的位置推测,有的属于奠基性质,有的可能是由于某种宗教礼仪活动需要而设的祭祀坑。

陶窑发现有 7 座,其中以一组组合式陶窑最富特色,在一个坑口约 2 米 ×1.5 米、深 2 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的西、北两边,设有窑室平面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陶窑 6 座(图一○)。窑内发现的陶器与该遗址其他各类遗迹中出土的大部分陶器风格一致,说明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就地烧制的。陶窑散置于居住区内,未划分出专门的制陶区。对西北地区史前时期陶器制作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产品属性等方面问题的讨论,增添了有价值的新资料。

发掘墓葬 5 座,为竖穴土坑墓,墓主人骨骼较乱,应属于迁葬所致(图一一)。随葬器物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葬数量虽然不多,但保留下了当时埋葬习俗等方面的宝贵信息。

畜圈遗存发现于遗址北部居住区近旁,在面积约 200 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密集的牛、羊蹄印,周围有数量较多的柱洞(图一二),我们认为这很可能是当时圈养牲畜的畜圈遗存。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史前西河滩人的经济生活方式,进而探讨古代家畜饲养发展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珍贵信息。


三、主要遗物

发掘出土大量的陶器和陶片。陶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少见;多为褐色陶,其次有红陶及橙色陶等。素面陶比例较大,有一定数量的彩陶。器类以罐最常见,其中夹砂褐陶鼓腹双耳罐数量最多,其次为双耳或单耳彩陶罐及器盖(图一三至一六),还有单耳彩陶杯、彩陶盆、纺轮等。彩陶大致可分为白地红彩和红地黑彩两大类,花纹常见三角折线、横直线、短直斜线以及三角形等几何纹样(图一七),有些彩陶的器表打磨光亮,堪称精美。石器出土数量众多,主要是细石器,有石叶、刮削器、尖状器等,制作精致。大型石器中有打制的石斧(图一八)、盘状器及磨制石刀、石凿、石纺轮。骨器也有较多出土,如复合工具的刀柄(图一九)等。并发现有少量铜器残块(图二○)。

四、学术价值

陶器等文化遗物反映出,西河滩史前时期遗存包含有马厂类型文化因素、齐家文化因素、四坝文化因素和西河滩史前遗存的本土因素,其中以西河滩本土因素为主。

四坝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 2千纪至前1千纪中叶,其文化特性与文化渊源等为学术界所关注。有观点认为,四坝文化是在马厂类型的基础上,吸收齐家文化某些因素发展而来。西河滩史前遗存似显示出其由河西马厂类型向四坝文化的过渡性形态,具有一定特色。此类文化遗存在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有较普遍发现,而西河滩遗址的此类遗存最为丰富,因此,我们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用于指代较广泛分布于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此类考古学文化遗存。

西河滩遗址是河西走廊西部首次发掘的一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文化内涵之丰富,为我国西北戈壁沙漠地区所少见。对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同时它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的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通过该遗址的发掘,还为今后观地认识我国西北部戈壁沙漠地区古代遗址的状况及其内涵,包括发掘方法方面,均获得了启示性的积累,具有学术史的意义。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赵丛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