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东下冯遗址

摘要: 9.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古遗址..第五批 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调查发现,1974年起进行发掘。▲ 东下冯遗址 发掘时的场景遗 迹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的遗迹,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3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址最多。窑洞就断崖 ...
9.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古遗址..第五批

二里头文化的典型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面积约25万平方米。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调查发现,1974年起进行发掘。

▲ 东下冯遗址 发掘时的场景

遗 迹

已发现的二里头文化的遗迹,房屋有半地穴式、窑洞式和地面建筑3种,共30余座,以窑洞式居址最多。窑洞就断崖、沟壁掏成,居室平面有圆形、椭圆形和方形3种,均为穹庐顶,面积在5平方米左右,内有壁龛和火膛,个别的还有烟道通向室外。

门高0.8米,宽0.5米。灰坑有100多座,以袋形和圆形的最常见,也有个别作半月形的,很有特色。水井平面为长方形,两宽壁留有对称的脚窝。

▲ 东下冯遗址 陶盉

陶窑有3座,皆在断崖边上掏掘而成,平面圆形,上为窑室,下为火膛,中间的窑箅厚约0.4米,有箅孔十余个。在遗址中发现内外两重壕沟,除北部因山洪破坏情况不明外,其他部分据钻探平面呈凹形。内壕东西相距130米,外壕东西相距150米。

皆深约3米,底宽2~3米,口宽2.8~6米。已发掘部分,壕的两壁上有窑洞式居址十余座。墓葬共清理24座,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17座,除1座为双人合葬外,余皆单人葬。

▲ 东下冯遗址 大口尊

多随葬1~3件陶器,未见葬具痕迹。有7座利用废弃的窑洞式居址作墓穴,都未见葬具,仅1座随葬大口尊2件。在灰层和灰坑中还发现人骨架数具,均无随葬物品,有的尸骨不全,反映死者生前社会地位低下。

▲ 东下冯遗址 骨簇

遗 物

二里头文化的遗物有石、骨、铜、陶等不同质地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乐器等。青铜镞、凿和石范的出土,表明当时已经进入青铜时代。但生产用具仍以石质的铲、镰、刀、斧为主,另外还有一部分骨制的工具如铲、镞、匕等。

▲ 东下冯遗址 石磬

出土的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但仅打琢成型而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生活用器以陶器最普遍,计有鬲、斝、甗、鼎、罐等炊器,尊、盆、簋、豆、罍等用器和爵、盉等酒器。此外还出有刻花骨器和不施钻凿的卜骨等。

▲ 东下冯遗址 陶杯

分 期

东下冯遗址的二里头文化陶器,与豫西地区发现的基本一致,但又有一定差异。这里鬲多鼎少,以蛋形三足瓮最具特色,不见三足盘、澄滤器和觚等。东下冯类型可分4期:

▲ 东下冯遗址 陶豆

一期陶器以褐色居多,灰陶较少,器形有罐形鼎、鬲、单耳罐等。

二期以后则灰陶占绝大多数,二期器形为盆形鼎、鬲、大口尊、深腹罐等。

三期深腹的罐、盆最多,盆多敞口、双鋬、凹底。

四期深腹罐衰落,鬲裆较矮,新出现了与二里冈期商文化极为相似的实足尖薄胎鬲。

陶器纹饰有绳纹、弦纹、附加堆纹等,时代越晚,绳纹所占比例越大。一至四期的陶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这在各种器形的演变上表现得相当清楚。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