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甘泉宫遗址

摘要: 39.甘泉宫遗址.汉.陕西省淳化县.古遗址..第四批
39.甘泉宫遗址.汉.陕西省淳化县.古遗址..第四批

秦甘泉宫遗址位于乾县注泔乡南孔头村。 遗址西临注入泔河的西注泔沟,北靠水沟,东距 东注泔沟200米,南为缓坡塬地。从初步钻探的 情况看,整个遗址位于东西两条注泔沟间的缓坡 塬上。东西宽250米,南北长400米,总面积为 10万平方米。遗址南部有两座东西相对的建筑 基址,浅埋于耕土层之下。当地群众1988年挖 坑栽树,在一个树坑内就挖出秦代瓦片及瓦当百 余件。由此可知,当时的堆积层之厚。砖瓦层一 般距地表深70厘米,厚约30厘米。砖瓦层中还 夹杂有兽骨。在砖瓦层下压卵石层,为散水石。 遗址北部是一坐北面南、东西成排的高台建筑基 址。这座建筑遗址的台基至今还高出地面4米 多。台基东西残长100米,南北宽80米。台基的 东西两侧还有两座比整个台基更高的阙式台基, 残高9米。1980年文物普查时,被误判为两座无 名冢登记,高度为11米。近年被群众挖掉两米。 这两座高台,似为这座宫殿群的两座阙楼台基。 整个建筑台基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厚6~7 厘米,夯径6厘米。在夯土台基中部被王浩义等 三户村民打窖切开。从切开的断面上看,夯层最 高处残存28层。在夯层断面下部发现两输水管 道压在夯土层中,分别向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延 伸。在靠近台基南边新开拓的一条道路下,发现 有四处东西均匀排列的陶井圈。在这座建筑台基 内,群众挖土打窑时共挖出陶井圈十多个。目前 在整个遗址范围发现的遗物主要有瓦当、筒瓦、 板瓦、铺地砖、空心砖、排水管道。瓦当有素面 半瓦当,回心云纹半瓦当,网心、麦芒心、叶心、 云纹瓦当,这些瓦当纹饰清晰,作工精细,是秦 代建筑材料中的上乘之品; 筒瓦可分为有唇和 无唇两种,外施绳纹,内施布纹和绳纹。瓦坯用 泥条盘筑法成形,泥条宽3~4厘米,盘筑痕迹 明显,板瓦外绳纹有抹光带。铺地砖长35厘米, 宽29厘米,厚8厘米,表面抹光,但仍有竖绳纹 隐隐可见。空心砖残长110厘米,宽39厘米,厚 20厘米,两端均有直径11厘米的圆孔,砖正面 线刻“双龙绕玉璧”图案,侧面有线刻纹饰,但 模糊不可辨;输水管道分直管和90度弯管两种, 直管长58厘米,两种管道大、小头口径为30厘 米与24厘米,外饰绳纹,内有涡点纹。
秦甘泉宫是秦的一座重要宫殿,早在秦统 一全国甚至在秦始皇执政之前就已建成并且使用 了。秦昭王母皇太后诈杀义渠戎王的事便发生在 甘泉宫。《史记·匈奴列传》载: “秦昭王时,义 渠戎王与皇太后乱,有二子。皇太后诈而杀义渠 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魏人范雎入秦, 和秦昭王谈政见时提到了甘泉宫。范雎曰: “大 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 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 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史 记·范雎蔡泽列传》)。燕太子丹质于秦,因秦王 政对其不友善,怨而亡归燕,企图报复秦王。兹 因国小,力不从心。其后秦国出兵山东,以伐楚、 三晋。将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 之,向太傅鞠武请教办法。鞠武在谈秦国形势 时,也谈到了甘泉宫。鞠武对曰: “秦地遍天下, 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 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 关、殽下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 (《史 记·刺客列传》)。燕太子丹在太傅鞠武的这段形 势教育下,经过精心筹划,才演出了一幕荆轲刺 秦王,图穷匕首见的壮烈悲剧。秦始皇年小时, 其母帝太后“时时窃私通吕不韦”及“始皇益壮, 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 嫪以为舍人, 时纵倡乐, 使以其阴关桐轮而 行,令太后闻之,以啗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 之”。太后得到嫪后,“私与通,绝爱之。有身, 太后恐人知之,作卜当避时,徙宫居雍。嫪常 从,赏赐甚厚,事皆决于嫪。” (《史记·吕不 韦列传》) 秦始皇九年,其母帝太后与吕不韦、 嫪私通谋反之事败露。嫪被处死,遂迁太后 于雍。十年免相国吕不韦。“齐人茅焦说秦王曰: ‘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 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 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 入咸阳,复居甘泉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到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秦始皇三十 七年出游途中病死沙丘平台,少子胡亥篡改玺书 杀太子扶苏袭位,是为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更 “为无道,奢淫不制,征天下美女,以充后宫。乃 纵酒离宫,作戏倡优,宫女侍者千余人”。(《秦 会要订补》卷九《乐歌》)。秦二世除作乐酒色外, 还在甘泉宫以角抵娱乐,不理朝事。“是时二世 在甘泉,方作觳角抵优俳之观。李斯不得 见……”(《史记·李斯列传》)。从以上这些记载 看,在秦甘泉宫内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 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远远超过了秦那些不知名 的甚至皇帝还未去过的普通行宫。因此,搞清它 的地望,确定其遗址对于考古学、历史学、历史 地理学诸多学科,都有着不可低估的科学价值。


秦甘泉宫遗址出土龙纹空心砖


秦汉隋三代都建有甘泉宫,汉甘泉宫在淳 化,隋甘泉宫在户县,史界无争,已成定论。惟 有秦甘泉宫的地望问题,多有争论。注释和考证 秦甘泉宫地望的著作如 《史记正义》、《史记集 解》、《秦会要》、《读史方舆纪要》、《元和郡县 志》、《雍录》、《关中记》等书,篇章多不胜举。 这些文献所记载的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 法。一说秦甘泉宫在渭南户县甘河一带,隋甘泉 宫原来就是秦甘泉宫,在今淳化县(简称南说); 二说汉甘泉宫就是秦甘泉宫,在今淳化县(简称 北说); 三说秦甘泉宫在雍州云阳县西八十里或 九十里的好畤甘泉山上,位于秦咸阳城西(简称 西北说)。考古调查资料证明,关于秦甘泉宫地 望的南、北二说都不能成立。南孔头村秦宫遗址 的位置正符合秦甘泉宫西北说的地望,也符合在 秦甘泉宫内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情节。
1.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雍州云 阳县西八十里,秦始皇甘泉宫在焉。”《括地志》 所说的“雍州云阳县”是指唐代云阳县,县治在 今泾阳县口镇长街村。县城之西八十里。同文献 所记方向里程相吻合。秦宫殿遗址至今尚存9米 高的夯土台基,可想在1350多年前,魏王泰在 编写《括地志》时所看到的 “秦始皇甘泉宫在 焉”,或者说其旧迹尚存的情况是完全可信的。 还有班固《西都赋》有“其阴则冠以有九嵕,陪 以甘泉” 句。张衡《西京赋》有 “其远则九嵕、 甘泉”句。这两句都可证明“九嵕、甘泉”在咸 阳之北相邻,而且两地相距不远。九嵕山在今礼 泉县北,唐太宗昭陵建于其上,地望已无争议。 乾县南孔头村秦宫殿遗址与九嵕山相邻,东西相 距不足十公里,可谓不算甚远。
2. 《史记·匈奴列传》 中《正义》引《括 地志》云: “秦始皇作甘泉宫,秦先帝以来祭天 圜丘处。”这一条值得注意的是,秦先帝以来祭 天处包括秦始皇以前的秦先帝们,而不是专指秦 始皇祭天处。由此可知,文献所指在秦始皇之前 的秦先帝们就有一个共同的祭天之处,而不是秦 始皇建甘泉宫时临时设计建造的一个祭天之处, 也就是说先有秦先帝们的祭天之处,后有秦始皇 帝新建成的甘泉宫,而秦始皇帝新建的甘泉宫又 较近于旧有的秦先帝祭天之处,如果两者相距很 远,文献就不必在记秦始皇建甘泉宫时,涉及旧 的祭天之处。那么,秦先帝的祭天之处在何处? 《乾县地名志·好畤条》:云“好畤之名由来甚久, 畤,是古时祭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好畤是秦 时祭天之处,今好畤村北一公里处尚有遗址。” 又云: “秦孝公十三年(前350年)初置好峙县, 故城在今好畤村”,好畤村位于乾县阳洪乡西北。 在1988年文物普查时,我们已找到了秦好峙遗 址。遗址上秦绳纹筒瓦、板瓦俯拾皆是,城墙夯 层清晰可见。好畤县就是因其恰在秦先帝祭天之 处——好畤而得名。秦先帝祭天之处的地望已 定,秦甘泉宫遗址当相距不远。乾县的阳洪乡与 注泔乡相临,阳洪乡的好畤村秦先帝祭天之处与 注泔乡的南孔头村的秦宫遗址南北相距十公里, 可谓不算甚远。故由此可证南孔头村发现的秦宫 遗址,就是秦甘泉宫故址。
3. 《隋书·地理志》云: “礼泉(县)西魏 置宁夷郡,后周改为秦郡。后废,又以新畤甘泉 二县入焉。”当时礼泉县南部为新峙县,北部(含 今乾县东北部)为甘泉县,因曾建先秦甘泉宫而 得名。我们在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南孔头村秦宫殿 遗址,正好位于乾县、礼泉两县交界处,当为秦 甘泉宫旧址无疑。如果说乾县、礼泉北部一带没 有甘泉宫,后周时就不可能在这里因甘泉而置甘 泉县。隋甘泉宫在户县,汉甘泉宫在淳化,地望 已成定论。剩下这里的甘泉宫就只能是秦甘泉 宫,别无它属。
《地形志》云: “宁夷有甘泉。”宁夷郡即西 魏时的礼泉县。《隋书·地理志》载: “礼泉有甘 泉水。”《太平寰宇记·奉天县》(即乾州条)云: “甘泉在州东北,从永寿县温秀岭流出,至县界 入礼泉合泾河。” 《长安志·礼泉县》云: “泔河 自县西北泔北镇西来,至礼泉县东北经甘,渡入 泾水。”以上文献记载的甘泉、甘泉水、泔河均南 下(这里古时称温宿秀岭,西魏时有温宿县),与 东侧三岔河第一次汇流。经乾县东北的阳峪乡、 峰阳乡、铁佛乡与注泔水第二次汇合,再经阳洪 乡、灵源乡入礼泉县东注泾河,全长99公里,是 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也是乾县东北部惟一的一 条河流。泔河因泔泉水得名,泔泉水今称注泔沟 水,注泔沟为南北走向,北源头出五峰山东侧的 瓦庙山南麓,南注泔河,全长19公里。此沟上 游,古泉多也,至今仍有一苇之水,入乾县境内, 水行地下,至南孔头村复出地面。现在南孔头村 西的注泔沟(当地群众称西沟)内还有一口清澈 的泉水,水味甘甜。相传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 年)避暑幸居甘泉宫时,曾饮用此水。《太平寰 宇记》所记“甘泉在州东北” 指的就是这里。
4.孔头村的地名演变经过亦可作证。《乾县· 地名志》载:南孔头村相传曾是秦始皇巡游停留 过的行宫故址,后废宫城为村,得名“宫城村”。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城村” 又传为 “空城村”, 约在宋代口传为 “空头村”,民国以来村中文人 将村名雅记为 “孔头村”。另外在注泔乡今有甘 泉寺地名亦可作证。据清嘉庆二十五年《重修甘 泉寺碑记》载: “民间传,五峰山下游注泔村西 沟古有一泉水,味甘甜,曾建有甘泉宫,秦始皇 巡幸至此,饮用此水,后称为主水、甘泉。” 又 因泉水注入泔河,即为注泔地名之来由。《建设 注泔市镇碑记》云:“甘泉寺传为甘泉宫故址,北 枕五峰,南依秦岭、九嵕梁山环抱左右,时代屡 更,风景独昔,登高四顾,令人慨然。” 以上碑 文所载地名、寺名不能说没有一点历史根据。
5. 范紫东《乾县新志》云: “旧志注泔里井 泉寺,亦名福泉寺,甘泉寺,即甘泉宫旧址,东 有始皇行宫,台基尚存。” 南孔头村村长王巨义 听其伯父生前曾经说过: 当时这里是甘泉宫,现 在的夯土台基曾叫北门。过去的甘泉眼在沟底, 后来在泉上建寺,名曰: “甘泉寺”,也叫“福泉 寺”。这些记载和传说亦可作为补充证明。
6.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座宫 殿有前殿,一是秦咸阳宫,二是秦阿房宫,三是 秦甘泉宫。他们的遗址已确定,前殿的特点都是 高台建筑并有高大的双阙。阿房宫表南山之巅以 为阙。注泔乡发现的秦宫殿遗址,也是高台建 筑,并有东西对峙的双阙,与秦咸阳宫的建筑形 式相类似,当为秦甘泉宫前殿遗址无疑。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南孔头村发现的秦代 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就是秦甘泉宫故址。它的发 现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的意义。
1. 秦宫殿“关内三百、关外四百余,咸阳 之旁二百七十座”。宫殿总数近千座,历代少有。 而历史上记其宫名者不足三十,考古界确定遗址 者不及二十。乾县南孔头村秦代大型宫殿遗址的 发现与定名,对于进一步研究秦代的宫殿规模、 建筑布局及其与之有关的历史问题都有着不可低 估的历史及考古价值。
2. 秦甘泉宫遗址的发现,可以说秦代具有 政治性质的有前殿的三座大型宫殿(秦咸阳宫、 阿房宫、甘泉宫)遗址已全部找齐,但由于历史 上的破坏,秦咸阳宫、秦阿房宫前殿遗址都破坏 严重,致使考古界至今对秦宫前殿的布局还没有 勾划出一个完整的形制。而秦甘泉宫遗址的发 现,无疑对进一步研究秦宫前殿“双阙如翼,左 右环峙”的结构布局,对于进一步考证秦咸阳宫 及阿房宫的整体布局都有着不可低估的考古价 值。同时,也为解决自宋以来关于秦甘泉宫地望 问题的争论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秦甘泉宫遗址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 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 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为 东至缓坡,西至民宅,南至小路,北至民宅。建 设控制地带为东至注泔沟500米内,西至注泔 沟,南至缓坡,北至小沟。现由县文物局和当地 业余文保员负责保护。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