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它山堰

摘要: 3.它山堰.唐.浙江省鄞县.古建筑..第三批它山堰它山庙它山堰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与庙前山两山之间,它山堰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是一座由大块条石叠砌而成的拦江河滚水坝。 该堰全长113.7米,堰面宽:顶级3.2米,第二级4.8米,总高5.0米(1995年经钻孔显示:堰底高程-1.95米,堰顶高程3.0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从今所见为:长2至3米、宽0.5 ...
3.它山堰.唐.浙江省鄞县.古建筑..第三批

 
它山堰

 
它山庙

  
     它山堰位于海曙区鄞江镇它山堰村,它山与庙前山两山之间,它山堰始建于唐大和七年(833),是一座由大块条石叠砌而成的拦江河滚水坝。 
     该堰全长113.7米,堰面宽:顶级3.2米,第二级4.8米,总高5.0米(1995年经钻孔显示:堰底高程-1.95米,堰顶高程3.05米)。其砌筑所用石块从今所见为:长2至3米、宽0.5米至1.4米、厚0.2米至0.35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 
     据宋代魏岘的《四明它山水利备览》等有关史料记载,为了选择合理的坝址,王元暐(唐鄮县县令)四处勘察,相度地势,终于发现了“两山夹流,铃锁两岸”的它山。它山地势优越,大溪之南沿流皆山脉连绵,北面都是平壤之地,南岸之山与它山夹流,两岸有石趾可据。因此他决定利用这个优越的坝址兴筑阻咸、蓄淡和引水的渠首枢纽工程,把鄞江上游来水引入内渠南塘河,并在内河与外江之间围堤建闸,把江河分开。堰上之水,旱时七分入河,三分入江,涝时七分入江,三分入河。置它山堰后,虑及暴雨时泄流不足,又在南塘河下游续建乌金,积渎、行春。这样涝时可将多余的水排入甬江,旱时利用潮汐的顶托开闸纳淡,补充鄞西灌溉用水。至今,它山堰附近仍保留有历代增建的迴沙闸、官池塘、洪水湾塘等配套工程的遗迹和它山庙、片石留香碑亭等纪念建筑。1988年1月13日,它山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