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崇兴寺双塔(北镇双塔)

摘要: 99.崇兴寺双塔.辽.辽宁省北镇县.古建筑..第三批
99.崇兴寺双塔.辽.辽宁省北镇县.古建筑..第三批
北镇双塔(又名崇兴寺双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区东北隅,是两座风格一致,秀丽挺拔的辽代古塔。
历史沿革
北镇双塔,位于北镇市广宁镇东北角矗立一对白塔。人称崇兴寺双塔。双塔东西对峙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庄严古朴巍峨峥嵘蔚为壮观。国内有八处双塔寺。寺毁塔存的五处,塔寺双存的仅三处。
其一是山西太原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永祚寺双塔;二是福建省泉州于南宋年间修造的仿木结构的开元寺石塔;再就是约建于辽代晚期的崇兴寺双塔。采取双塔并立的建筑格局,我市的双塔首开先河。
文物保护
北镇双塔,历千年沧桑风雨仍保持完好,堪称中华一绝。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缺乏详实的文字记载,想探究古塔的身世及来历,难题着实不少。
诸如,哪朝哪代何年何月?由什么人?出于何种目的而修建的?迷雾重重,众说纷纭,令人困惑。 早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双塔建于唐代。
持这种说法确有一些史料旁证,如清康熙年间广宁(今北镇)知县张文治在《广宁崇兴寺复修记》碑文中写道:“寺建于唐贞观十八年,太宗征高丽旋师命尉迟敬德监修,并建浮图二座。”我少年时见过此碑。
民间传说
又如《盛京通志》载:“广宁县崇兴寺在城东北隅,大殿五楹,大门一楹,相传唐贞观时建,寺虽毁而双塔如新。”二者均提到双塔并指出建于唐贞观年间。在北镇曾流传一首民谣:“唐修塔,朱修圈,大清家修佛殿。”也表明塔是唐朝所修。另外,双塔寺南马家胡同今存一口八宝井,传说是尉迟敬德修双塔时开掘的。住在该院的张先生竞依此称其家为“古井草堂”。
考察论证
近年经国内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及考古学者对崇兴寺双塔考察论证,以双塔的营造法式、建筑风格以及砖雕细部等特征判断此塔为辽塔。专家还从建筑学角度认定建于辽代晚期。
对辽塔断代有一公认标准,即辽代密檐式塔采用平座上加莲花带以承塔身的做法,是辽道宗以后采用的造型。此双塔正具有这一特征,因而推断此塔建筑年代当在辽道宗以后至天祚帝年间。确切年份尚无说法。 围绕建塔目的也有不少说法。有的说慰迟敬德造塔为的是祭奠东征而战死的将士亡灵;民间还有两位萧太后出资造塔供俸佛舍利的传说;有位学者提出此塔是辽天祚帝为昭雪父母亡灵而建的冤魂塔;此外还有镇海眼、护龙脉而建的说法,种种说法不一。
追思遥想,探微求真,想解开双塔身世之谜,只有在双塔自身上去寻找。辽代所建同类佛塔均设有地宫、中宫、天宫,内藏诸多宝贵资料及历史信息。可以肯定地说,双塔存留着历史的记忆,打开双塔地宫、中宫、天宫之日就是揭开双塔身世谜团之时。我们翘首以待,愿千年古塔身世之谜早日破解。
玲珑宝塔
幼年,我在北镇双塔小学读书。学校在双塔的眼皮底下。小朋友课间活动在操场上玩耍常常一群一伙拍手高声吟唱:“玲珑塔,塔玲珑,玲珑宝塔十三层……”读书、游戏,默默中有高大洁白的双塔呵护,总感到有一种母爱般的关切,那感觉纵使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依然还是浓浓的。
两座白塔一东一西亭亭并立,挺拔而秀丽。八角塔身、十三层迭涩式砖挑密檐,全封闭结构以及直刺苍穹的钢鞭式塔刹,无一处不充满着神秘。契丹人造塔有其独特之处,十分注意装饰美。除了塔座、塔身上的大量砖雕以及铎铃外,塔上还嵌满铜镜。从塔顶的仰莲花开始,塔檐各层中间,到塔身宝盖上下嵌有许多铜镜,每座塔的铜镜竞达272枚之多。今天这些铜镜由于空气、酸、雨的上已变成黑漆古色,仍然可以想见当年的壮丽辉煌。浑身上下嵌满铜镜,金光闪闪光芒无际,眩人眼目。那绰约风姿美丽倩影让人不禁想到当今身着满贴“亮片”演出服的当红歌星。千年古塔竞具有如此超前的新潮创新实在令人惊讶不已。 几年前借维修东塔之机接触到塔上的几枚铜镜。见到有唐代的海兽纹葡萄纹镜,也有典型的方形宋镜,还有铜镜背面刻有产地在湖洲的。为什么这些铜镜规格不一?是后代维修更补造成?还是由于初建时众多善男信女的分别敬献?不得而知。 全塔轮廓丰满有力,挺拔秀丽,每层“收分”甚为恰当,构成一种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轮廓线。“禅塔双标”旧为广宁八景之一。老北镇有句话:“若想俏,一身孝。”瞧那洁白塔身,青黛重檐,这一白一黑不正是极其标准的俏色?双塔高耸挺拔身着俏色,上面缀满铜镜,在蓝天、白云、骄阳的映衬照射下该是一种何等的神韵!雍容华贵、典雅清秀而又落落大方,多么像一对挛生的姊妹啊!如此辽代仿木构件的砖塔只见于黄河以北到辽宁、内蒙古一带。从年代和地区的分布,说明它是在唐塔基础上的一个新发展。 小时候,没少听老辈人讲“塔飞辽阳”的神话传说。说崇兴寺原本有三座塔,是天宫三个仙女的化身。三个仙女羡慕人间偷偷结伴到医巫闾山游玩,多日不归触犯了天条,被玉皇大帝贬罚到北镇镇海眼:三姐妹,三座塔。这年四月初八崇兴寺庙会,大姐看上了一位英俊书生,顿生爱慕之心。从此,她朝思暮想割舍不下。后来,大姐得知那书生去辽阳府当官赴任去了。于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 她独自飞到辽阳城去会意中人。玉皇大帝听说后龙颜大怒,一气之下用铁链把大姐牢牢锁住,不得化做人形。从此,辽阳城平添了一座玲珑宝塔。两个小妹妹由于知情不举受牵连遭惩罚也被锁定。从那时起塔刹杆到檐脊角锁上八根大铁链,一直到今天还没有撤除呢。
辽塔风韵
塔又名浮图,是佛教特有的建筑物,起源于印度。佛教传人我国后,佛塔很快被我国传统建筑文明所融化、吸收。各地纷纷造佛、修寺、建塔。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建大大小小各种塔计有50多万座。 北方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国。大辽王朝笃信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皇权与神权合而为一。辽帝王、帝后无不自诩是佛主转世或菩萨再生。契丹大贵族尤其敬重观音菩萨,尊其为家神。辽道宗的宣懿皇后的名字叫萧观音,义县的广胜寺塔就是她出资修建的。辽国在其统治的疆域里大兴土木修造佛塔。如建于辽清宁二年的应县木塔,建于辽圣宗时的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的“万部华严经塔”等,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仅在辽西走廊一线至今尚存有辽塔二十余座,锦州大广济寺塔为其代表。
从营造法式、建筑风格来看,崇兴寺双塔极具辽塔风格,称得上是辽塔建筑的典型,是颗闪亮的明珠。双塔东西对峙,均为砖筑实心,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两者形制基本相同,皆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塔刹六部分组成。造型上的特点是在台基上建须弥座,上置斗拱与平台,上有一米高的仰莲带,带上即塔身,塔身外部仿木结构有柱、斗拱和密檐,顶部用塔刹做结束。塔身八面,每面各有一拱形佛龛,内立雕一砖坐佛,结跏趺坐,后浮雕火焰式背火;坐佛两侧各站一半浮雕砖胁侍;佛龛上有砖浮雕宝盖和两个飞天。大体上看两塔极其相似,仔细观察有诸多不同,除了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3米二者高度不同外,仅塔身部分的砖雕就有许多差异;东塔各佛尊均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法器;西塔仅正南面——佛头戴宝冠,余皆螺髻,手印各异;东塔佛龛两侧胁侍立于浅龛之内;西塔胁侍立于壁面上,无有浅龛;东塔佛龛上的宝盖呈倒梯形,西塔宝盖圆顶伞形;东塔宝盖上方两侧的飞天较平直,头内视;西塔飞天身体下俯,头外视;另外服装、饰品等细部均不雷同。精致的雕工、流畅的线条、匀称的比例,造型栩栩如生,堪称辽代砖雕的精品。双塔,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都不愧为我国古代高层砖建筑的光辉杰作。
据中国契丹史研究会的一位教授讲,崇兴寺双塔同契丹国一宗冤案有关。辽道宗耶律乙辛把太子耶律浚软禁在显州奉先军(今北镇市广宁镇)的普慈寺。于大康三年(公元1077年)十一月,耶律乙辛授命将耶律浚夫妇杀害,把尸体埋在普慈寺庙后。到了寿隆七年(公元1101年)正月辽道宗死于混同江行宫。他的孙子耶律延禧奉遗诏继承皇位,年号天祚。天祚帝即位次月改元乾统,随后为其父母昭雪。谥父耶律浚为大孝顺圣皇帝,谥母萧佾为贞顺皇后。派人在医巫闾山为父母修建昭陵,并在埋葬父母遗骨处修造双塔。塔名为“万古千秋极乐净土福德智慧”以示怀念。
匠心独运
北镇市老北镇城位于医巫闾山东麓,东西宽约1.6公里,南北长2.5公里,呈豆腐块形状。这城自古就有“幽州重镇”、“冀北岩疆”的称谓。唐、辽、金、元各代在此均建有土城。到了明代才开始建筑外砖内石中间夹以夯土的城垣,于是有了“朱修圈”的说法,朱是明朝皇姓,圈即城墙。明城墙高约三丈五尺,有五门:东门永安门、北门靖远门、西门拱镇门、大南门迎恩门、小南门大安门。各城门上均修有望楼。站在大南门望楼上向北望去,忽略掉纵横的街道及栉比鳞次的民房,见到的则是“五门不正鼓楼偏,玲珑宝塔立两边”的奇观。五门不正是出自军事上的考虑,可以避免敌方“长驱直入、横行无阻”。翠飞式屋顶的鼓楼位于城的中心,双塔矗立在城的东北隅,大南门偏西。这三点连成一条线构成一道如画的人文景观,点缀着祖国的锦绣河山。我们将这一绝佳布局说成独具匠心绝非过誉,塔称为建筑上的一大手笔。如此风光恐怕在国内大大小小古城中难找到第二家!
如果把鼓楼看做是座硕大无比的香炉,那么双塔则是一对排列在香炉两侧的高大烛台。统观塔的造型美观大方,主要用上下两部分的繁密来衬托中部平整的塔身,使塔身显得刚健有力。十三层密檐的出檐长度逐渐递减,其递减率越上越多,形成外轮廓缓和而优美的曲线。如此巨型供器祭奉谁呢?只能是高高在上的青天!塔接天通地,契丹人同北方游牧民族一样对天的崇敬是无以复加的。契丹的大贵族们,辽代帝王、帝后无不自认是佛爷的化身。其皇权天授思想根深蒂固,这可以从辽国尚存的遗物中找到明证。比如从小小辽钱上便可见端睨。辽代铸钱数量不多品种不少。早期有契丹文的“天朝方顺”,年号钱有“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天禄通宝”,后期有“乾享元宝”、“乾统元宝”、“大辽天庆”、“天庆元宝”等等。钱文都有天字,而乾也是天的意思。我想契丹大贵族之所以不遗余力大筑特筑佛塔不仅是为敬佛.而且也有其本民族崇天的心理需要。 修造双塔是皇家一项重点工程,按建筑的工程量计算,考虑当时施工技术条件,既便是倾全国财力、人力、物力,起码需十年八年的时间。这么大工程没有皇权支撑是办不到的。辽国修造佛塔劳民伤财耗尽国力,后被金人所灭。难怪后人咏叹:“敬佛造塔祈国运,只余宝塔空悠悠!” 老北镇城原为辽代显州,是显陵的奉陵邑。城西同山脚下龙岗子村是块有王气的风水宝地,存有辽陵遗址。从这山沟里流出一道小河,绕过双塔的北面、东面向南流去。那景致可用“青山拥古塔,白水绕孤城”来描述。记得几十年前双塔东北有座文姝庵,庙外有口古井,井水清冽甘甜。城内富户商家无不远道来此取水,车拉人挑,络绎不绝。古城里有这么一口清泉,人们说:宝塔镇住龙脉,留下清泉代人享用。
屡遭劫难
北镇双塔屹立近千年之久。它饱经风吹雨淋日晒、雷击雹打地震,历经战火硝烟的洗礼,踯躅蹒跚走过金、元、明、清各代,一直走到今天依然安然无恙,赢了千年古塔的声望和美誉,在中国建筑史上写下光辉一页,不能不说是一件奇迹。
这双白塔自诞生那天起,天灾人祸如影随形从没离开过它。辽代末年金国势力日益强大,威胁着辽国的生存。辽天庆八年(公元1l18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遣兵攻人显州奉先县城(今北镇城),人城后烧杀抢掠,焚毁了普慈寺,使双塔痛失守护它供奉它的寺院。两年之后,即金天辅四年五月金兵占领了奉先县城。
金兀术迷信风水,派兵遍掘医巫闾山上的辽陵,以便切断辽国的龙脉,彻底除掉这个与其争天下的对手。金兀术的大兵把建在闯山埋葬人皇王耶律倍及世宗耶律阮的显陵,葬辽景宗及承天皇后的乾陵等尽皆扒毁。先将地面建筑如陵寝的凝神殿、安元圣母殿以及皇妃子弟影堂烧的烧、扒的扒,金碧辉煌的殿堂化做一片瓦砾。进而遍掘地下陵墓,搜寻掠夺金银珠宝财物。如此有组织、大规模、明目张胆剜墓盗坟,使所有陵寝无一幸免。
难解之谜
金兵过后均被洗劫一空,留下的是残砖断瓦废墟一片。毁坏的程度亘古所未见,以至今天历史学者、考古专家无法确定辽显陵、乾陵的所在,留下深深的遗憾。辽国历史文献资料本来稀缺,金人的损毁使其愈发加剧。在如此大疯狂大破坏情势下,金兀术为什么单单放过了双塔使之得以幸免保全?历史并没留下只言片语,其中奥妙难以推究,恐怕又是一个难解之谜。双塔亲历了这一切,可惜它无法同我们诉说。
孤零零的它那段亡国日子是如何度过的?是怎样的悲哀与无奈?看看历史感悟现实,双塔无言,只好化做千古一叹! 明弘治十六年九月北镇城内大火,延烧三百四十多户。双塔有幸躲过了这一劫。历史上有记载,近千年间双塔所在地先后发生过二十三次大水灾。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453年)暴雨成灾,房倒屋塌,平地水深五尺。在塔北塔东用砖石加固的城墙被冲毁,墙基毁成河底。后来修城时,这段城墙不得不向里收二十丈。汹涌奔腾的河水流到双塔下停止了咆哮。
人们说:“有宝塔镇着,河妖不敢逞凶!”霹雳闪电如利剑喜好击劈高大建筑,双塔躲过去了。暴雨挟带冰雹砸下来,连牛马都会砸死砸伤呢。文献还记载,这期间北镇先后发生过五次强地震。还有,辽西一带多风,这里的老住户不无调侃地说:“我们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有统计资料表明,这里八级以上的狂风每年刮27天之多。塔下崇兴寺由于战乱诸多原因,毁毁建建几度兴废。远的不说,连我辈在过去几十年里亲眼见过它的一毁一兴。不知深沉的双塔忍受、目睹这一切当做何感想?
双塔多灾多难,不论天灾还是人祸都没将它击垮。加之历代予以维修,使其青春永在。双塔构筑的科学,古代工匠们高超精湛尽美尽善的技艺实在令人折服赞叹。
献金卖塔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军国主义陷于太平洋战争,财力物力拮据。伪满州国统治下的北镇县公署为讨好日本主子大肆搜刮掠夺,无所不用其极,除了要国兵派劳工、逼迫农民交粮交棉送“出荷”外,还搞了各种名目的“捐献”,什么献白金献铜铁献血粉啦,最后连猪毛、干草、萝卜干都按户摊派。还有强制商家富户掏钱,名目“献金”。有一回做得绝,说不清是哪个大官儿想出来的损招儿:卖双塔。把仕绅、富户、商家有钱的主儿全聚到一起,叫他们认购双塔,说是用这笔款项支持大东亚圣战。略有点头脑的人一眼便能看出这是在诓钱。名目堂而皇之:一日支持圣战,二日修好积德。如此行径在强盗身上叫“勒大脖子”,可谁都不敢说半个不字。那年月凡事一旦同“大东亚圣战”联系到一起,就变成神圣不可侵犯了。稍有异议,后边有警察老爷等着哪,什么反满抗日、什么国事犯、思想犯、经济犯,要什么罪名有什么罪名,想怎么收拾你就怎么收拾你。
为把事情办得像那么回事,县公署还指派两个小雇员画塔图,以备按图索价。两个年轻人办事还算认真,一丝不苟地把塔座、塔身上的雕饰部分仔仔细细地画了出来。 双塔的塔座为须弥座,分上下两层。上面满雕纹饰,人物有罗汉、负重力士、伎乐人、供养人;动物有飞龙、伏狮、游鱼、凤凰;自然物有祥云、宝瓶、万字纹、曲尺纹;植物有卷草、忍冬、莲花、缠枝花纹。种类繁多,雕工的技艺高超。尤其是砖雕伎乐人,有的吹拉弹唱、有的翩翩起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些雕刻刀法细腻生动逼真,不仅折射出辽代宫廷生活片断,而且极具个性密码,待人破解,从中可以感受到辽文化的灿烂。仅塔座这部分,他们按人物、动物、自然物、花草分成四个等级标出不同价格。而塔身上的坐佛、菩萨、胁侍、飞天的价格比塔座上的人物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还注意到装饰图案最多是莲花:塔顶上有仰莲花,胁侍脚踏莲花、手执莲花,塔的须弥座上有莲花,佛身上的须弥座是莲花,勾栏板上刻着莲花,塔座上端是巨大莲花座,上承塔身。莲花是圣洁、祥和、宁静、太平、善美的象征,同佛教关系密切。据说,佛教徒念佛时,西方宝池中便会生出一朵莲花,佛教徒心越虔诚,莲则开花越大,所以佛门奉莲花为“佛门圣花”。如何确定这些大大小小莲花的价格一时拿不定主意,于是请示县长大人。大下颏子县长用鼻子哼了一声,心中骂道:一对蠢才,给个棒槌当针(真)了!”年轻人哪里清楚这过节儿,不过做做样子而已。
今天想起这件事倍感遗憾:当年卖塔账目没能保留下来。那该是一件宝贵的历史资料!仅仅六十年前发生的事如今已经讲不清无有证据了,难怪千年双塔有那么多不解之谜。
飞贼撞宝
双塔最高部位叫塔刹。在十三层塔檐上做八角攒尖收顶。塔刹由受花、窣堵坡、宝珠等饰物组成。塔的梵文音译为“窣堵坡”,简化为塔婆,减掉婆字而为塔。公元一世纪随佛教由古印度传来,做为埋藏舍利、经卷之用,原义为“坟墓”。它的原样式,像在圆形馒头上插入~根带尖的东西。传人我国后经建塔匠师改革创造,在此塔上成为砖砌受花上的宝瓶状部分。宝瓶上立刹杆,刹杆上串六枚圆球形相轮,五大一小。有八条大铁链将刹杆同屋脊连接起来。刹杆顶尖是一枚葫芦形宝珠,铜铸鎏金的。令人惊奇的是近千年风吹日晒雨淋依然金光闪闪,光亮如新。人们视宝珠是全塔最神圣最宝贵所在。
记得是1945年春天,以日德意为首的轴心国,在盟军打击下节节溃退,败局已定。有几天站在北镇城内向东南晴空望去,可以看见一条一条白云彩,细长细长。后来听说那是盟军的B29型轰炸机在轰炸鞍山的钢铁厂。人们初次瞧见这尾巴冒白烟的神奇飞机暗自高兴,默念小鬼子赶快完蛋。驻扎在沟帮子镇的日军并不甘心。在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从沟帮子八百垅机场起飞十多架战斗机飞到北镇城的上空,左右盘旋上下翻飞,抛撒红红绿绿的传单,宣扬什么“大东亚圣战必胜”。十多架虎斗机乱马缨花做低空盘旋,时而在烟囱上边时而紧贴树梢儿,螺旋浆发出鬼哭狼嚎般尖厉叫声,把个小城搅闹得鸡飞狗跳人人惊慌,纷纷跑回家关窗闭户,有的干脆躲到炕沿底下。日本战斗机可不是善物,它丢炸弹、机关检扫射,凶得很。 慌乱中有细心人发现那一架架翅膀上贴着“红膏药”飞机老是围着塔尖绕来绕去。事后传出鬼子飞机想把宝葫芦从塔尖上撞下来掠走。一传俩,俩传仨,很快传遍了全城,说得真而且真。说到结尾处,总少不了那句:“佛爷保佑,神仙显灵。那宝葫芦放出万道霞光,晃得鬼子睁不开眼睛……”姑且不去评说飞机撞宝珠是否可行,其间至少不乏人们憎恨侵略者强盗行径的心情流露。 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上世纪侵华战争期间肆意掠夺,凡是好东西绝不放过,将许多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掠回本土。据战后国民政府《被日劫掠文物目录》中列举查有实据的文物,包括古藉、字画、碑帖、古物、艺术品等共计有360.7万件,另外还有1870箱。内中上自史前,下迄秦、汉、唐、元、明、清的珍贵文物一应俱全,这一简单数字足以令人震惊。住在双塔附近的北镇人按自己的逻辑演绎出日本侵略者飞机撞双塔宝珠的故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啊!
塔燕僧猪
每当夏日黄昏夜色徐来,双塔周围有成群塔燕上下来回翻飞划破暗下来的晴空,呢喃燕语打破沉寂,那景致别有一番情趣。 这些绕塔而飞的小精灵同在房檐上筑巢的家燕有所不同。塔燕腿短,脚爪只有四趾,比一般鸟雀少一趾。它只能从高处向下俯冲起飞,不慎落地后由于腿、趾无力弹起,极难从地面上起飞。在双塔附近常见到地上艰难起飞的塔燕,人们会小心翼翼捉住它,再用力向空中抛去,帮它飞起来。小时候,同小伙伴没少帮过塔燕的忙。看着塔燕展翅高飞,重新回到伙伴身边,心里有说不出地痛快。也会以此为题兴致勃勃谈论一阵呢。 十三层塔檐及佛龛,是塔燕栖息、繁衍后代的天堂。塔燕初夏由南方飞来,深秋携儿带女南飞。突然出现突然消失均在一夜之问,遵时守约,令人不可思议。雪花飘飘冰封大地,没有塔燕的双塔是孤寂的。好在身边有些邻居,除了居民,尚有双塔寺、毗卢庵、文殊庵。有一年双塔增添一个奇特的新邻居。大约是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双塔寺来了一位“猪和尚”,当然不是《西游记》里那个大耳朵的猪八戒。为它专门在寺院西南角距西塔30米远的地方修个猪圈。按庙上说法称做“禅堂”较为恰当。它同普遍家猪唯一不同之处是浑身白毛两只小眼睛血红血红,看起来怪怪的。来庙里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礼佛之后往往特意给这位“猪和尚”添一瓢食代替烧香上供。小时候觉着猪和尚挺招人喜欢,每到庙里总要想方设法喂一喂。这要比烧香拜佛实惠得多,亲切得多,也有趣得多。 要问大白猪怎么出家当和尚的?其中有个十分偶然的小故事。这一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不少人家杀猪宰羊准备过年。在老东街陈旅长陈锡武家后院供奉保家仙的香堂,莫名其妙地闯进一头大白猪。被管家发现时大白猪趴在供桌下面不停地哼哼,似乎向神仙申诉什么,企求什么。管家看出此猪非比寻常慌忙向当家人汇报。工夫不大,猪的主人赶来寻找。事情不大却惊动了陈旅长的老母亲。老太太一向乐善好施、吃斋礼佛、不杀生。听说大白猪跪在香堂里顿时萌生善念,于是花钱把猪买了下来。第二天鼓乐喇叭吹吹打打送到双塔寺出家修行。陈旅长的老母亲是吃全口斋在家修行的居士,年年向双塔寺庙上施舍。老太太决意要大白猪做“替身”代自己出家。由于住持和尚同老太太同一辈份只好代师收徒。大白猪当和尚辈份不低,有好多徒子徒孙呢。
在双塔的邻居值得一提的还有老虎。东塔向东138米处是城墙,城墙外曾是明朝镇守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的老虎圈,当年养过不少大大小小的老虎,老虎圈的名称一直保留到今天。
守望北镇
历尽千年沧桑的崇兴寺双塔,不仅没有因为时光流逝和朝代更替而衰败消亡,相反却雄风依然青春永驻。它巍然屹立气定神闲地守望这一方热土。它留住了历史的记忆,理所当然地成为北镇市的标志和象征。俊秀挺拔的双塔是北镇市的一张金字名片,北镇因双塔而生辉。 双塔犹如一条时光隧道,一头连接遥远的十世纪,一头连接着今天,跨度近千年。它见证了北镇市的古往今来沧桑巨变。在辽代这里归显州管辖,金代叫广宁府,元代称广宁府路。到了明代改为广宁卫,是镇守辽东的军事重镇,当时关外的最高军事长官驻守在这里。清代先设置广宁府后改为广宁县。民国初年更名北镇县。如今撤县建市称为北镇市。往事悠悠,双塔目睹了北镇的兴衰。历史将太多的记忆与重负托付给双塔。令人倍感遗憾的是当年造塔的契丹人,偌大的契丹民族经过一度辉煌之后竟突然衰落得无声无息、烟消云散,像一滴水被历史“蒸发”得干干净净。古人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契丹民族的兴起,消亡显得那么不平凡,那么富有悲壮的传奇色彩,给后人留下数不清道不尽的感喟和遐思。契丹人的千载余情在双塔上保留着,成为今天可以触摸的历史。 双塔满刻着契丹民族当年壮观与荣耀,它是一个民族曾经辉煌过的实物证据,极具历史文献价值和科学研究的价值。由于历史文献不足,整个辽史存有许多难解之谜和空白。比如,今日学者面对契丹文字依然一筹莫展,尚不能破译和解读。值得庆幸的是契丹人留下许多寺院佛塔供后人研究考证。崇兴寺双塔也同辽史一样被历史迷雾笼罩着,恰似一部难读的无字“天书”。终会有一天,考古专家历史学者会打开这部天书穿越时空同契丹人对话,从中找到无可辩驳的证据添补辽史的空缺。 双塔至今得以青春永驻同后人的重视、维护分不开的。有文献记载,元代皇庆年间对双塔修补过。明朝宣德七年、嘉靖年间维修过,万历二十八年对塔座、塔檐进行过大规模维修。清代光绪年间加固过塔基,用花岗岩条石把塔基包砌起来。近年也不断维修,1981年10月借助救火云梯请锦州杂技团演员登上东塔塔顶,锯掉塔顶上有百年树龄的两棵黄菠萝树。黄菠萝树是闾山上的树种,那树种是鸟衔上去的?还是大风刮上去的?没人说得清楚。1999年国家拨款对东塔做了规模最大、最完全、最彻底的维修。历时两年,从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顶到刹杆、宝珠由上至下,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维补历年被风雨剥蚀之处,如数补齐塔檐塔角上的铎、铃以及塔身上的铜镜。修复后的东塔面貌一新,微风吹拂,用于惊雀的铎铃发出叮叮咚咚响声,仿佛乐伎人在演奏仙乐,令人神清气爽心平气和。站在塔下可见到“云移塔动”的奇观:白云飘飘,白塔在动,人也恍如游动其中,大有飘飘欲仙的感受。
时逢盛世,珍贵遗产的双塔成为一座资源宝库,静静等待北镇人去研究、利用、开发。在阳光照射下,双塔多么像一对等待点火的宇宙飞船啊。飞船轰然起动,必将带动北镇腾飞。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