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碾子坡遗址

摘要: 7-0430-1-430.碾子坡遗址.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古遗址..第七批碾子坡遗址1. 经济生活与生产用的工具。碾子坡先周 居址中出土食后残余的如牛、马、羊和猪等骨头 数量特别多,其中又以牛骨为多见,约占全部兽 骨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似表明周人这时期以养 牛为主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它应是当时社会 经济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农业生产在 ...
7-0430-1-430.碾子坡遗址.新石器时代至西周.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古遗址..第七批

碾子坡遗址 : 碾子坡遗址位于长武县冉店乡碾子坡村, 地处泾河上游支流之一的黑河北岸,东南距泾河 和黑河汇流处——亭口镇约3.5公里,西北距长 武县城10公里,碾子坡村坐落在遗址之上,南 距黑河300米,北靠长武塬,遗址南北两侧形成 缓坡台地,现为梯田耕地。碾子坡遗址是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于1956年调查 发现的,1979年冬又进行了复查,发现该遗址是 周人迁岐以前的一处重要居址和葬地,因而 1980年开始正式发掘。
碾子坡村包括碾子坡和可老村两个自然村。 可老村居西,其中东半部是一个西周遗址,坐落 在黑水北岸河旁较低的冲积台地上,由于地势较 低,临近黑河滩,水土流失严重,地面上被冲刷 出5条长短不等的深沟。加上修梯田和群众挖窑 洞等因素,遗址的破坏十分严重。在西周文化遗 址西北约50米处,有一眼终年不枯的泉水,它 是当地群众饮用的水源。碾子坡村居东,位于黑 河北岸河旁高约35~45米的缓坡台地上,是先 周文化遗址。北京考古所在这里连续发掘时间长 达10年之久,工作队先后在8个不同地点进行发 掘,共揭露居住遗址5000余平方米,墓葬300多 座。
碾子坡遗址是一处包含有多种不同时代, 不同文化性质的古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客省 庄二期文化,还有西周文化,但分布范围不大。 碾子坡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是先周时期的居址 和葬地。遗址中处处可见先周文化居住遗存,包 含物比较丰富。从发掘及调查的情况看,碾子坡 遗址中的先周文化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包含 有墓葬和居住遗存,其年代约稍早于周太王时 期,晚期遗存只发掘一百多座墓葬,是迁岐前夕 或稍晚的先周墓葬。由于碾子坡遗址的发掘规模 较大,出土各类遗迹、遗物较齐全,所以它的发 现与发掘,将为人们探讨周人迁岐以前某个阶段 的先周文化面貌及其相关问题提供重要的素材。
碾子坡先周早期遗存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 早的周人遗留,由于碾子坡先周早期遗存中含有 多种青铜器物,说明它已属青铜文化。发掘中所 见各类遗址和遗物,无疑是当时先周居民在生 产、生活和精神等方面的具体写照。同时它也是 这时期周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此,胡谦盈先生 曾从以下三个方面作过分析:


碾子坡遗址


1. 经济生活与生产用的工具。碾子坡先周 居址中出土食后残余的如牛、马、羊和猪等骨头 数量特别多,其中又以牛骨为多见,约占全部兽 骨的一半以上,这一现象似表明周人这时期以养 牛为主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它应是当时社会 经济生活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
农业生产在当时无疑也是经济生活重要的 方面,这从碳化高粱以及农具的发现似得到了说 明。但农具出土数量比较少,器类只有铲和刀两 种。多属石制品,骨制品限于铲类而且很少见, 蚌制品则完全没有发现,这情况与岐、丰等遗址 出土铲、刀和镰等农具数量多且大量出现易于制 作的蚌制品,是迥然有别的。我们认为上述现象 绝非偶然,而是暗示周人在农业生产上有较大的 进步和发展,是迁岐以后的事情;在此以前,他 们在农业生产方面似乎是比较落后和幼稚的。这 种现象与古文献记载周人迁岐以前所谓 “戎狄 化” (这应理解为游牧生活或畜牧业发达的意 思); 迁岐以后革除“戎狄之俗” 以及在农业生 产上出现欣欣向荣景象(《诗》屡有记载),是相 吻合的。
此时期的农具有明显的特征,用来松土的 骨铲多用牛肩胛骨或下颚骨切取一段略磨即使 用,制法简单粗糙。收割作物的石刀,系用叶岩 片磨制,长方形,多为三孔。三孔刀在较晚的周 文化中未见或罕见,它可能有特殊的用途。
常见的砍伐、敲砸工具有斧、锛、凿、杵和 锤斧等多种,均属石制品。其中以平面似三角形 的石锤斧(可能是安长柄的)最为常见,说明它 是当时居民最常用的砍类工具,也是先周文化中 最具有特征性的一种工具。这类工具直到西周仍 然被周人广泛使用,在丰镐遗址中屡见出土就说 明了这一点。
家庭手工业:制陶发现有窑址、陶拍以及大 量器皿及其残片。制骨现象主要发现各种不同形 状的大、小磨石,以及有使用痕迹的骨、角器, 如锥、笄和镞等。纺织和缝纫工具,计有铜锥、 骨、角锥和陶纺轮等。狩猎使用的工具有骨角镞 和石弹丸两种,但出土量很少,另外属于猎获物 食后残骨,鹿骨也很少见到,这说明当时狩猎业 并不很发达。
捕捞工具和采集物的食后残余,如田螺壳 等物居址中没有发现,这表明当时居民没有通过 捕捞手段去取得生活资料的劳动习惯,至少是捕 捞业很不发达。此情况一直到了周时代也大致如 此,这从丰镐遗址大规模发掘中甚少见到捕捞工 具及田螺壳等物得到了说明。
2. 居住生活和日常用具。在碾子坡先周居 址的灰坑里曾发现零星的夯土块,估计是建筑废 弃后的一种遗留。但在居址中普遍发现的房子, 多是深土窑式和半竖穴式两类基址,这说明此时 期的广大先周居民是处于穴居和半穴居的生活状 态,此现象与《诗·大雅·绵》记载周人迁岐以 前存在着“陶覆陶穴” 的居住习俗是相吻合的。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在碾子坡发现的先周穴居和 半穴居两种房基址,过去在长安丰镐先周晚期居 址特别西周居址中屡有发现,而且两地所见同类 房基址的形制并无两样,由此可见,一般的周人 在居住生活和习惯上,一直到了西周时代仍然还 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居住习惯。
在房子附近常发现窖穴和灰坑。窖穴是用 来贮藏东西的,形制比较固定,计有圆形袋状 坑、圆形平底坑和圆底坑等三种。灰坑都是深浅 不同的不规则形的土坑,多是当时废弃了的房子 或窖穴。
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具以陶器为主。器 类大致有甗、鬲、甑、豆、盂、簋、瓿(盛器)、 盆、尊和瓮(储器)以及附属于上述器类的器盖 等10多种。其中以鬲、簋、盂、罐和瓮等器最 为常见。这与西周时代人们使用的陶质器皿种类 基本上是相同的。
3. 意识形态方面发现陶文和符号的数量不 多,都属于阴文。陶文和符号刻划在陶器内壁和 外壁的现象都有发现,它们往往是单个存在的。 其中有些刻划与甲骨文、金文中的七字和三字的 笔画相同。三的刻划屡见于殷、周铜器之中; 另 外在先周文化晚期陶器和寺洼文化陶器上也有发 现。这些现象表明年代较晚的周文化同类符号刻 划来源于先周。
占卜习俗,先周居民和殷人一样崇尚占卜, 骨料用牛肩胛骨,未去的臼角,有圆钻和灼烧而 无凿。
埋葬习俗,对居民死后的埋葬处理,是一个 民族在思想信仰方面的一种重要反映。此时期的 墓葬及其特征概括其重点是流行土葬; 长方形 墓穴口小、底大若覆斗状;葬具为木棺,少数墓 残留有石棺;尸骨为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前者 约占20%。少数墓只随葬一件陶鬲,多数墓无随 葬品。后这一现象不见于较晚的周人墓群之中, 这可能是周人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存在着较大差 别的一种暗示。
碾子坡遗址1992年4月20日被陕西省人民 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 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遗址东西200 米,南北100米。一般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为 遗址东西450米,南北200米。现由县博物馆及 当地业余文保员负责保护管理。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