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缸缸洼遗址

摘要: 7-0466-1-466.缸缸洼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遗址..第七批
7-0466-1-466.缸缸洼遗址.新石器时代、夏、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遗址..第七批

一、遗址概况

缸缸洼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距永丰村 8 千米,西南距金塔县城约 35 千米,东北距火石梁遗址 10 千米。经调查,遗址位于沙垄之上,遗址周围沙漠化严重,被沙丘包围。由于受到风沙侵蚀覆盖影响,遗址被分割成条带状,东西长300、南北宽 150 米。遗址下部已被沙丘掩埋,上部文化层风化侵蚀严重,遗址表层被陶片、矿石、矿渣等遗物覆盖(图一)。为配合“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2017 年 9 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

二、主要发现

缸缸洼遗址总共发掘 32 平方米,总共清理房址 2 座、灰坑 9 个。房址为地面立柱式建筑,T1911F1平面呈长方形,由柱洞、活动面和火烧面(灶址)组成。活动面为黄土垫面,厚约20厘米。火烧面位于房址近中部,3个柱洞成排分布,部分柱洞内残存腐朽的木柱(图二)。

灰坑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图三)。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铜冶金遗物、炭化植物遗存和动物骨骼遗存等。陶器从陶质、陶色可分为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陶,以夹砂红陶为主。

纹饰常见刻划纹、绳纹和戳印纹、篮纹,彩陶部分饰红色或紫红色陶衣,纹饰有条带纹、倒三角纹、菱形网格纹、折线纹等(图四、五)。

陶器类型包括双耳罐、盆、器盖等。铜冶金遗物主要包括矿石、炉渣、炉壁(图六、七),石器主要为石刀和细石器(包块细石叶和石核)(图八),骨器主要是骨针和骨锥等。同时采集和出土了少量的碎玉料和绿松石料。


三、主要认识

从文化层及出土器物判断该遗址可以分为两期,早期为马厂文化晚期,相当于西城驿遗址一期遗存;晚期为西城驿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城驿遗址二期 [1] 。早期出土的施紫红色陶衣陶片应该为马厂晚期典型遗物,结合碳-14测年结果判断,其年代为距今4200〜4000 年;晚期地层出土大量陶片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出土陶器形制和纹饰一致,结合碳 -14 测年结果判断,其年代为距今 4000 〜 3800 年。同时,早、晚期文化层都出土有典型齐家文化篮纹陶片,说明齐家文化与马厂文化晚期和西城驿文化共存。文化层基本为夹炭屑和草木灰的黄沙层(图九),遗址最下层开口的遗迹单位T1911F2叠压在黄沙之上,说明当时人群生活环境为沙漠环境。结合遗址低洼处钻探结果,黄沙之下为湖相沉积物,判断遗址周边早期有湖泊存在,历史时期该区域为白亭海 [2] ,推断先民生活在湖泊附近,以适应当时的沙漠环境。出土植物遗存经鉴定主要包括粟、黍和小麦,动物骨骼主要包括猪、狗、牛、羊等家畜和鹿、兔等野生动物,说明该遗址从事粟黍和麦类混合农业,兼家畜饲养,同时存在狩猎经济的成分 [3] 。第 1 〜 4 层出土大量炉渣、矿石等,据这些铜冶金遗物判断马厂晚期可能不存在铜冶炼活动,西城驿文化时期才大规模从事冶金活动。综合判断认为缸缸洼遗址是一处从事农业兼有饲养,并进行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青铜时代早期聚落遗址。从出土植物遗存、动物遗存、冶金遗物、陶器证实距今 4000年前后黑河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亚驯化的麦类、牛、羊随着西亚文化因素东渐的进程传播至河西走廊,顺走廊地区进一步向东传播至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东亚驯化的粟、黍、猪、狗和彩陶技术伴随着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向西扩张的步伐,沿河西走廊传播至黑河下游地区,进一步向北传播至北方草原地区。同样河西走廊黑河流域冶金技术可能受到欧亚草原冶金术的刺激,西城驿文化时期铜冶金技术达到了高峰期 [4] 。

四、学术价值

缸缸洼遗址的发掘进一步确认了黑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内涵,黑河下游地区经历了马厂晚期—西城驿地层序列,丰富了西城驿文化的文化内容,为认识黑河流域的文化谱系提供了新材料。该遗址出土的铜冶金相关遗物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铜冶金手工业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小麦、牛、羊等遗存是西北地区时代较早的遗存,为探讨农业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考古》2014 年第 7 期;陈国科、王辉、李延祥:《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 年。

  [2]《元和郡县图志》卷 40 载“白亭海,在县东北一百四十里。一名会水,以众水所会,故曰会水。以北有白亭,故曰白亭海。方俗之间,河北得水便名为河,塞外有水便名为海”。

  [3]杨谊时:《河西走廊史前生业模式转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7 年;Pia Atahan,John Dodson,Xiaoqiang Li,et al.,Subsistence and the isotopic signature of herding in the Bronze Age Hexi Corridor,NW Gansu,China,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ⅩⅩⅩⅧ(2011),pp.1747-1753.

  [4]John R. Dodson,Xiaoqiang Li,Xinying Zhou,et al.,Origin and spread of wheat in China,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13,72: pp. 108-111;Li Jaang,The Landscape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Bronze Age Eurasian Network,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ⅩⅩⅧ(2015),pp.179-213.

  

END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杨谊时 陈国科)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杨谊时

更多信息...

作者:陈国科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