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火石梁遗址

摘要: 7-0467-1-467.火石梁遗址.新石器时代、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遗址..第七批一、遗址概况火石梁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东距头墩村约 12 千米,西南距金塔县城约 50 千米,西南距缸缸洼遗址 10 千米。经调查,遗址位于新月形沙丘之上,遗址周围沙漠化严重,遗址东北部低洼处现在开垦为农田,从调查和钻探结果判断,遗址所在沙丘下存在湖相沉 ...
7-0467-1-467.火石梁遗址.新石器时代、商.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古遗址..第七批

一、遗址概况

火石梁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东距头墩村约 12 千米,西南距金塔县城约 50 千米,西南距缸缸洼遗址 10 千米。经调查,遗址位于新月形沙丘之上,遗址周围沙漠化严重,遗址东北部低洼处现在开垦为农田,从调查和钻探结果判断,遗址所在沙丘下存在湖相沉积物。遗址顺沙丘顶部分布,东西长 220、南北宽 120 米。遗址下部已被沙丘掩埋,上部文化层风蚀严重,遗址表层被陶片、矿石、矿渣等遗物覆盖,特别是遗址西部堆积一层较厚的铜炼渣(图一)。为配合“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2017 年 9 月对该遗址进行试掘。

图一 遗址航拍影像


二、主要发现

火石梁遗址总共发掘32平方米,总共清理房址5座、灰坑41个、墓葬2座、红烧面1处。房址均为地面立柱式建筑,从残存平面形制判断呈方形,由柱洞、活动面和火烧面(灶)组成,其中活动面为黄土垫面,厚 10 厘米左右;火烧面位于房址的近中部,可能是灶址;3 〜 5 个柱洞成排分布,部分柱洞内残存腐朽的木柱(图二)。

图二 F4

在居址内发现墓葬 2 座,皆为竖穴土坑,M1 为侧身屈肢葬,无随葬品。M2 为仰身直肢葬,出土铜刀 1 把、骨针1枚(图三)。

图三 M2

灰坑形制多样,灰坑之间相互打破,平面形状包括方形、圆形、不规则形等(图四)。

图四 H39

从房址、灰坑、墓葬相互打破关系判断,该遗址经历了人类长期活动而形成。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铜冶金遗物、炭化植物遗存和动物骨骼遗存等。陶器从陶质、陶色分为泥质橙黄陶、泥质红陶、夹砂红(褐)陶和夹砂灰陶,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常见刻划纹、绳纹、戳印纹、篮纹,彩陶常见条带纹、倒三角纹、菱形网格纹、折线纹等。陶器类型包括双耳罐、腹耳罐、盆、器盖等(图五)。

铜冶金遗物主要包括矿石、炉渣、炉壁和铜器(图六),铜器主要为小件的铜锥和铜刀(图七)。石器主要有纺轮、石刀和细石器(包括细石叶和石核)(图八)。

骨器主要包括骨针和骨锥等。同时采集和出土了少量碎玉料和绿松石料。经鉴定植物遗存包括小麦、粟、黍和小麦穗轴,动物遗存包括猪、狗、牛、羊等。

三、主要认识

从遗迹单位及出土器物判断该遗址为西城驿文化遗存,相当于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 [1] 、缸缸洼遗址晚期西城驿文化遗存,出土大量陶片与西城驿遗址二期和缸缸洼遗址晚期出土陶器形制、纹饰一致,结合碳-14测年结果判断,其年代为距今3900〜3700年。同时该遗址出土大量典型的齐家文化篮纹陶片,说明齐家文化与马厂文化晚期和西城驿文化长期共存。发掘过程中发现部分灰坑直接打破生土(风成沙),灰坑壁较规整(图九),同时房址直接叠压在黄沙之上。

图九 H4打破黄沙剖面

在高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沙丘之上挖取规整的灰坑,说明当时沙丘比较潮湿,同时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白色钙结核,可能是遗址长期在水作用下形成,结合遗址钻探和调查分析,该遗址较低的地方可能存在湖泊沉积物。综合上述现象,说明当时遗址所在区域虽然为沙漠分布区,但是水资源比较丰富,适合人类生存。综合出土遗物判断缸缸洼遗址是一处以从事农业兼有饲养,并进行冶金等手工业生产的早期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出土植物遗存主要包括粟、黍和小麦,出土动物骨骼主要包括猪、狗、牛、羊等大家畜和鹿、兔等野生动物,说明从事农业兼畜牧经济。该遗址从早到晚的遗迹单位出土了炉渣、矿石、炉壁等,部分遗迹单位出土了小铜器,说明西城驿文化时期存在大规模冶金活动 [2] 。同时该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动物遗存、彩陶及铜冶金遗物证实距今 4000 年后黑河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3] 。

四、学术价值

火石梁遗址的发掘进一步确认了黑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了西城驿文化的文化内容,为认识黑河流域的文化谱系提供了新材料。该遗址出土的铜冶金相关遗物为研究河西走廊地区早期铜冶金手工业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出土的小麦、牛、羊等遗存是西北地区时代较早的遗存,为探讨农业传播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材料。


参考文献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甘肃张掖市西城驿遗址》,《考古》2014 年第7 期;陈国科、王辉、李延祥:《西城驿遗址二期遗存文化性质浅析》,《早期丝绸之路暨早期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14 年。

[2]杨谊时:《河西走廊史前生业模式转变及影响因素研究》,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7;Pia Atahan,John Dodson,Xiaoqiang Li,et al.,Subsistence and the isotopic signature of herding in the Bronze Age Hexi Corridor,NW Gansu,China,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ⅩⅩⅩⅧ(2011),pp.1747-1753;Xiaoqiang Li,Nan Sun,John Dodson,et al.,The impact of early smelting on the environment of Huoshiliang in Hexi Corridor,NW China,as recorded by fossil charcoal and chemical elements,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CCCⅤ(May,2011),pp.329-336;John Dodson,Xiaoqiang Li,Ming Ji,et al.,Early bronze in two Holocene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ansu,NW China,Quaternary Research,LⅩⅫ(November,2009),pp.309-314.

[3]John R. Dodson,Xiaoqiang Li,Xinying Zhou,et al.,Origin and spread of wheat in China,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2013, 72: pp.108-111;Li Jaang,The Landscape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Bronze Age Eurasian Network,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ⅩⅩⅩⅧ(2015),pp.179-213.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杨谊时 陈国科)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杨谊时

更多信息...

作者:陈国科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