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玉带钩,古代男人身份的象征

摘要: 玉带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考古出土古玉中未发现夏商西周玉带钩。直到春秋晚期玉带钩重新出现,但考古出土春秋玉带钩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到了战国中晚期,玉带钩数量较多,且形制确立, 从钩首、钩体到钩钮, 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这一时期玉带钩钩钮多数位于距钩尾三分之一处, 带钩长度超过10厘米的已屡见不鲜, 也有个别 ...

玉带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考古出土古玉中未发现夏商西周玉带钩。直到春秋晚期玉带钩重新出现,但考古出土春秋玉带钩数量并不多,形制与后来的带钩也有明显区别。

到了战国中晚期,玉带钩数量较多,且形制确立, 从钩首、钩体到钩钮, 一般都仿照铜带钩的样式。这一时期玉带钩钩钮多数位于距钩尾三分之一处, 带钩长度超过10厘米的已屡见不鲜, 也有个别长度超过20厘米者。玉带钩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琵琶形、扁棒形、短方形和宽牌形。多为长条形和饰有几何纹饰的琵琶形,小的玉带钩长只有4~5厘米,均以优质和田玉制成,显得凝重精巧。其中龙形玉带钩的特色鲜明,成为战国时期代表作品和断代标准器形。

琵琶形,整器若琵琶,故得名。表面装饰有勾云纹等几何形纹饰。与此期其他类型带钩不同,此类钩体较小,长度在5-6厘米上下,少有超过10厘米的。一般制作比较简练。

战国早期 鹅首玉带钩 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曲颈琵琶形玉带钩,钩头细小,多琢成鸟头、兽首;背面较平,有一个圆形柱钮;钩腹上凸,上琢小云纹、变形云雷纹、连云纹等。如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鹅首玉带钩,其形体与后世相比,浑圆粗短,凿制较为质朴,为战国初期玉带钩的标准器;宽腹式玉带钩,钩身短而宽,钩腹整体似为方形或有委角,局部或整体带有镂雕;扁担形玉带钩,钩体较长,腹部凸起,形如扁担,背有长方形钮;兽头钩首雕琢较细;钩腹或起方棱或加饰勾云纹、饕餮纹,钩身侧面或饰细阴线纹。

扁棒形玉带钩,体长而扁宽,有的腹部呈扁柱状,钩首多为龙首形,龙首刻琢简约,嘴短宽,圆眼外凸,仅见轮廓,腹面为素面或上刻几何、兽面纹;带钩背后,随着龙首弯势而下的颈背两侧边沿也有切削成斜坡的现象,光滑平整,带钩两侧常阴刻连续的“S”形纹。钮端部多方扁状, 宽度约等同钩身。

战国中期 扁担形兽首玉带钩

短方形玉带钩,钩首略呈方形,颈腹部同宽,多素面,有的在钩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纹。

宽牌形玉带钩制作精致, 采用了透雕工艺,这样的带钩为社会上层所拥有。

战国 宽腹式玉带钩

战国 方牌形玉带钩

考古发掘的玉带钩规格大小不等,长者达20多厘米,短者仅2厘米左右。如这件方牌形玉带钩,通长只有5厘米,由整块长方形和田青白玉雕凿而成;钩身弧凸,四角打磨成弧圆,底棱锋利;钩身上部雕对称的云纹和菱形,下部雕兽面,正面纹饰边缘雕凿成对称内切云纹边;背面正中有圆形钮,钮面刻有5条同心圆旋纹;钩首作长颈螭龙头形,与颈等宽。

汉代玉带钩进入制作、使用的鼎盛时期。汉代玉带钩在承袭战国玉带钩工艺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创新。

汉代玉带钩主要特点:

一是用料讲究。汉代玉带钩制作用料考究,刀法简约大气,琢磨抛光细腻,纹饰线条或粗犷挺劲、简洁精整, 或娴熟自然、圆润流畅, 尽显独特艺术神韵。

二是数量较多。汉代玉带钩出土的数量之丰、形制的多变及分布区域的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形态多变。战国玉带钩中琵琶形、扁棒形在汉代都得到明显延续,但形态亦有变化。汉代还出现了曲棒形玉带钩,以及相当多的异形钩。钩体变化多端, 附加雕饰非常精美。

四是纹饰丰富。汉代玉带钩的钩首较之战国多数大且长,也是以龙首和禽首为主,钩体装饰除阴刻几何纹饰, 龙首形状也渐从抽象发展为写实,并且出现浅浮雕与透雕蟠螭和凤鸟等纹饰,钮逐渐向钩体中部移动。深浅浮雕手法的运用,以及多节镶嵌的玉带钩,令人耳目一新。

汉代 凤首玉带钩

汉代 龙首玉带钩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排版转引自饰迦公众号。

*为感谢读者朋友们的长期支持,作为回馈,现提供“雅俗文化书系”全套30本PDF文件百度网盘下载,留言就有机会,机不可失。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