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无远弗届——西北大学中乌考古交流精品展

摘要: 无远弗届西北大学中乌考古交流精品展前言丝绸之路是一段残酷的贸易路,是一段繁荣的外交路,是一段不朽的历史路。寻着张骞的足迹,仿佛还能看到那些遗落在山川河流中的脚印,那段令后人称赞却鲜为时人所知的往日的时光。国内学界对中亚地区的研究甚少,为了揭开西域36国领域之外的神秘面纱,这20年来,从国内的甘肃、新疆到国外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 ...

无远弗届

西北大学中乌考古交流精品展

前言

丝绸之路是一段残酷的贸易路,是一段繁荣的外交路,是一段不朽的历史路。寻着张骞的足迹,仿佛还能看到那些遗落在山川河流中的脚印,那段令后人称赞却鲜为时人所知的往日的时光。

国内学界对中亚地区的研究甚少,为了揭开西域36国领域之外的神秘面纱,这20年来,从国内的甘肃、新疆到国外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从东天山到西天山,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丝绸之路考古的征程上不断翻山越岭,在古代月氏、康居的考古学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和进展,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传奇开始闪闪发光。

今日,我送一个能打开尘封历史记忆的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邀请你一路西行,开启一段寻古问今的逐日之旅。

第一单元

万里归谊——中乌交流

乌兹别克斯坦行政区域图

乌兹别克斯坦处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两河之间,是中亚古代文明的核心区域。

中国与苏联时期的乌兹别克亦有来往:例如,中国科学院曾派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得到苏联多家科学院餽赠礼品等,此外,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曾应邀访问中国,期间曾经到汉口参观。

苏联解体后,中国政府派团访问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代表团来访乌兹别克,受当地政府以正式外访的规格接待。乌兹别克政府同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大使级的外交关系,又希望中方不要使用「阁下」、「先生」等敬称,改以「同志」来称呼对方。

  

在政治关系上中国与乌兹别克最终在199213日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发展顺利,2012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签署《中乌友好合作关系条约》。2016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202011日,乌兹别克斯坦单方面允许中国公民持普通护照免签证入境乌兹别克斯坦7天。

   中乌联合考古

目前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联合考古工作,除了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2009年开始在西天山地区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外,还有自2012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安集延州马哈马特县明铁佩城址开展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经过持续多年的考古工作,均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2014年中(西北大学)乌(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联合考古队在调查拜松遗址时的合影

第二单元

煌煌未易——康居文化

康居之名不著于古希腊、波斯文献,而首见于《史记》。

康居国前后大约存在了五百多年,此结论是据史书为数不多的记载推测。康居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已经立国,康居国一直延续到公元 3 世纪,而至公元 4 世纪,康居为嚈哒所并。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曾经过康居并由康居至大月氏,第二次还曾派遣副使抵达康居。

后人将连通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心城市——撒马尔罕的粟特人的“康国”当作“康居”,如白居易的《胡旋女》中写到胡旋女,出康居,纵然康居国已不复存在,但其美名依旧传了下来。撒马尔罕作为中亚古老城市之一,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盛与衰落。

康居是一个游牧国家,公元前 2 世纪,其属地应限于锡尔河以北、卡拉套山南北的绿洲和草原地区,也就是它的本部所在地。

到了公元前 1 世纪的前期,其势力可能进入泽拉夫尚河及其以西以南,控制了索格底亚纳地区,有了《汉书·西域传》中役属于康居的五个农业小国。

19世纪末至今,考古学家们对康居国的探索从未停止,目前已经在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北部、中部、西部的塔斯河流域、锡尔河流域、泽拉夫尚河流域还有土库曼斯坦北部花剌子模地区,发现了属于康居时期的游牧人的墓葬。

20159月至20167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撒马尔罕市西南约20千米处的撒扎干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掘了一座大型墓葬和五座小型墓葬。这些墓葬属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后的游牧人,其埋葬习俗与上述游牧人的墓葬相同,判断这批遗存应属古代康居人。

陶背水壶

康居文化早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1世纪初)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奥拉特M1

平口单耳壶

康居文化中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撒扎M11-1

骨管

康居文化早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初)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奥拉特M1

金管

康居文化中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撒扎干M11-1墓室

三棱式铁箭簇

康居文化中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撒扎M11-1墓室

三翼式带铤铁镞

大月氏文化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巴拉特M47-1墓室

圆头亚腰形金带扣

康居文化中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撒扎M11-1墓室

凸钮金带环

康居文化中期(公元前 1 世纪——公元 1 世纪)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撒扎M11-1墓室

此外,汉文化因素对康居文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在考克特佩遗址中出土了汉式铁剑和汉式镜,时间跨度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

经过考古调查发现康居文化存在匈奴、汉、塞、月氏等文化因素,目前认为康居文化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端室墓墓形、陶背水扁壶、香炉、具柄镜、无纽无柄圆镜、环首剑或刀、双马纹骨梳背等。

   彼从东来

康居国历史上与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多为对抗,但是《司马相如列传》云:康居西域,重译请朝,稽首来享,《晋书·武帝纪》和同书《西戎传》也分别提到康居曾两次朝晋,可见康居国与中原王朝在外交上关系十分密切。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康居国和中原王朝在贸易上的往来也逐渐增多,《汉书·西域传》载: “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傲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康居国的版图也因贸易往来而在中后期达到了鼎盛,最盛时康居占据了目前哈萨克斯坦西南大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北以及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大部,甚至几乎控制了中亚河间地区,撒马尔罕也成为中亚地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心脏。

第三单元

烨烨不移——月氏文化

月氏yuè zhī。在更早的先秦古籍中,《穆天子传》卷一提到:“己亥至于焉居禺知之平”;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禺氏”、“禺知”就是月氏,那么月氏在中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月氏”两个字作为族名或国名,在中国史书中首次明确出现在《史记·匈奴列传》中,文中称:“东胡强而月氏盛”,月氏势力比较强大,乌孙、康居、匈奴等都曾受其统治。

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月氏的故地在“敦煌祁连间”,汉代的祁连山指天山。月氏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被匈奴击败后一分为二:先西迁至伊犁河一带后又迁至阿姆河流域的被称为大月氏。大月氏人摧垮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将大夏分为五个小国,称为五部翕侯。大月氏对大夏五翕侯实施了宗主国对藩属国的间接统治,五翕侯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自治权。公元1世纪上半叶,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崛起,取代了大月氏的统治,并攻灭其他四翕侯,建立了贵霜王国。先留于当地后南迁今祁连山(汉南山)一带与青海羌人融合的,被称为小月氏。

月氏西迁图

2000年以来,西北大学考古团队不仅在中国西北——这一丝绸之路沿线上的重要区域潜心研究,并奋发前进开拓中亚考古,开创了丝绸之路考古新境界。二十年来,发现了大批古代游牧文化聚落遗址,并在实践中创建了游牧聚落考古理论与方法体系,填补了多个学术空白。

2017 年 5 ~ 6 月和 2018 年 4 ~ 7 月,中乌联合考古队在拜松市西南约 2 千米处的拉巴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小型墓葬 94 座。

单耳壶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46直口,平沿,宽方唇,短束颈,圆肩,鼓腹,实心饼状底。唇中部有一道弦纹,颈下部一周凸棱,肩上部饰一道、下部饰两道平行凹弦纹,上、下弦纹间填充连续波浪状划纹。

心形方饰片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36

形制相同,平面为方形,边缘内折,两侧各有两个穿孔。平面正中锤出三个水滴状凸起组成的心形纹饰,四周边沿各装饰一排凸点。

费昂斯吊坠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44

斯芬克斯形,头部为人像,鼻、眼、嘴等清晰可见,头发编成发辫从前额缠到脑后。狮身前肢直立,后肢下蹲,并用浮雕手法表现肌肉轮廓,肢体下端用刻划线条表现爪部细节。

费昂斯吊坠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17

绿色草莓形,顶部有环形纽,器表有连续的圆形凸点,背面平直。

骨带扣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47

长方形,两侧短边处 有长方形孔,均残。带扣正面残存六组纹饰,每组由三个同心圆相套。

铜具柄镜

出土于乌兹别克斯坦拜松市拉巴特墓地M36

由圆形镜面和条状镜柄组成,镜面边缘较厚,镜背边缘内有一圈弦纹

  此向东去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商议联合攻打匈奴,虽未成功,但他出使西域的壮举,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

张骞出使大月氏的见闻被记录于《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使古代中国人对大月氏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以至于贵霜王国取代了大月氏的统治后,仍然将贵霜当作大月氏。

佛教传入具体时间未有定论,其中有一说法是由大月氏(实际上是贵霜)传入。三国时魏国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是中亚佛教盛行的国家之一,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经典《浮屠经》。

东汉班超在平定西域过程中,曾与贵霜王国的军队发生过冲突,并将其击败。这件事也被后代文献记录为与大月氏之事。以至于到了中古时期,中国文献将粟特人当作了月氏人的后裔,编造出“昭武九姓”之说。

第四单元

上下求索——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

2000年起,王建新教授为了寻找和确认月氏文化遗存,开始了迄今长达二十年的丝路考古工作。2009年,在甘肃、新疆近十年的系统考古工作以后,沿着月氏人西迁的路线,把工作向西拓展到了中亚地区。此后至今,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已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西北大学中亚考古十年,确认了《史记》、《汉书》等中国文献记载的古代中亚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廓清了这两类文化的特征与分布范围,是我国考古学家在中亚考古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2011年春季和秋季,西北大学与国家博物馆综合考古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织联合考察队,先后对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两个国家的24个重要文化遗产点和13个博物馆进行了考察。全面了解了两国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序列、考古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与现状,并与两国的多家研究所、博物馆、大学等科研单位建立了联系,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1年访问铁尔梅兹大学

2011年调查撒马尔罕考科特佩遗址

2013年末到2014年初,西北大学校长方光华,在参加以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为团长的陕西省五人代表团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期间,与两国大学和研究机构分别签署了一系列协议。从2014年起在师资互派、学生交流、考古调查与发掘等方面展开实质性合作。

《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合作协议书》

2014~2015年,西北大学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在包括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州、卡什卡达利亚州和苏尔汉达利亚州在内的西天山地区进行了连续多次的系统考古调查。

由于各种原因,过去在这一区域开展的考古工作很少,没有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考古调查。因此本次的调查有许多重要的新发现,初步了解了该区域各个时期各类遗存,尤其是游牧民族遗存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为今后开展深入的考古发掘与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新发现的一批遗址填补了该区域考古学研究的诸多空白。

2014年考古队在铁尔梅兹市调查

2014年考古队在迭纳乌村民家做客

2015~2016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发掘了撒马尔罕市附近的撒扎干遗址,对其中多个墓葬进行了重点清理,初步确认了康居文化的特征和分布范围。

此外,本次对大型墓葬的发掘还在当地首次采用了文物保护监控大棚,对当地文物保护技术和理念有所促进。

2015-2016年 中乌学者在考古发掘现场讨论、工作

2016年 考古队为大型墓葬发掘修建的保护监控大棚

2017~2018年,中乌联合考古队发掘了苏尔汉达利亚州拜松市拉巴特遗址,发掘对象为排列密集的墓葬。出土遗物较为丰富。

通过初步分析,拉巴特墓地年代为公元前2-公元1世纪,为北巴克特里亚地区希腊化时期后的游牧文化遗存。拉巴特墓地墓葬形制、葬式葬俗、随葬品特征与苏尔汉河流域的卡尔查延、达尔俘津特佩等遗址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也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拉巴特遗址的发掘,为研究该区域人群埋葬方式、社会组织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丰富了该区域古代文化面貌,为构建苏尔汉河流域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研究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铁器时代古代文化交流与融合、人群迁徙与交融提供了参考;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契机。

2017-2018年 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2019年当地时间2月22日,“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正式开展。此次展览通过“康居文化的考古发现”和“月氏文化的考古发现”两个单元,展出了一大批丝绸之路考古出土文物,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乌考古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新成果。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姜岩出席展览开幕式并致辞。

经过双方考古学家多年来的共同努力,已经初步确认了古代康居和月氏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特征及分布范围,在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本次展览由中国西北大学、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

2019年 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现场

据悉,本次“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在乌兹别克斯坦产生广泛影响,开幕当日便有大批当地民众进馆参观。而乌方文化和学界多位专家则一致希望,中乌双方今后能继续深化在文化遗产保护、文物考古等多领域开展交流合作。

  

中乌学者配合工作

结束语

过去,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交通大动脉,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是对人类这一共有遗产的继承和弘扬。

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将全面揭示人类文明交往、文明互动、文明互鉴的历史,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依据,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是“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人文交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将继续发扬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悠久学术传统,继续开展以中亚和南亚为重点的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学术报国,砥砺前行,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大局做贡献。

  

网页版请复制下方网址在浏览器中查看

https://romantic-lichterman-50b824.netlify.app/

最新讲座,快来听哦!

  

图文整理方钰乔 黄于庭 李语涵 梁紫昭 唐淼

(17级文物与博物馆实习小组

编辑:王芝叶

责编:刘丰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