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假如能穿越到敦煌壁画中,你会选择哪一幅

摘要: 假如能穿越到敦煌壁画中,下面的这些壁画,你最想选择哪一幅?  | 反弹琵琶舞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表现的是反弹琵琶舞姿。这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一幅反弹琵琶舞蹈画面,绘于中唐时期。舞筵两侧各有三个伴奏乐伎,细眉秀目,樱桃小口,神态各异。舞伎上身向右前倾,左腿屈立,右腿屈膝,高提大腿,脚部上勾,拇指用力翘起;肩披长巾 ...

假如能穿越到敦煌壁画中,下面的这些壁画,你最想选择哪一幅?

  | 反弹琵琶舞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

  莫高窟第112窟南壁表现的是反弹琵琶舞姿。这是敦煌壁画中最著名的一幅反弹琵琶舞蹈画面,绘于中唐时期。舞筵两侧各有三个伴奏乐伎,细眉秀目,樱桃小口,神态各异。舞伎上身向右前倾,左腿屈立,右腿屈膝,高提大腿,脚部上勾,拇指用力翘起;肩披长巾,反背琵琶于脑后,左手按弦,右手屈于音箱后拨弦。舞者高髻云鬓,面部丰腴圆润,表情温婉柔和。

  | 五台山图(局部) 莫高窟第61窟西壁

  五台山在山西省,因为山有五顶称为五台。北魏以来人们发现五台山的形势与佛经中记载的文殊菩萨的道场——清凉山十分相似,便在五台山建立了供奉文殊菩萨的寺院,后来不断地出现了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现的传说。到了唐代,皇帝也多次派人到五台山送供,并有人画出《五台山图》在首都长安一带流传开来,甚至连边远地区的敦煌也出现了五台山图。五代时期的第61窟,称作文殊堂,就是专门供奉文殊菩萨的。在此窟的后壁,画出了长达13米多的巨幅《五台山图》。

  | 城楼 莫高窟第148窟西壁

  建于大历十一年(766年)的第148窟,是盛唐后期的规模较大的洞窟,本窟的涅槃经变共画出十组画面,66个情节,人物数百,山水也极其壮观。其顺序先是从南壁西侧开始,由西壁全壁到北壁西侧,主要画面在宽达16米左右的西壁上,西壁的南侧,画面在空旷的原野中展开,远处有山崖耸立,中部引人注目的是画出雄伟的城楼,表现拘尸那城。这样高大的城楼与西安附近出土的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壁画中的建筑很相似。

  | 山水 莫高窟第303窟南壁

  隋代第303窟在四壁及中心柱的下沿横卷式画面中,稀稀落落地分布着山峦和树木,树林中还画出鹿、羊等动物,或在觅食,或在奔跑,表现出山林自然的气息。树林的表现也很有趣味,有的整齐排列,有的则枝干弯曲,呈现出如舞蹈般的动态。驼峰式的山头也体现出不同的形态。在这个洞窟,第一次描绘出没有佛教内容的山水。看起来最初是由于佛教的需要而画出山水作为背景,在这里则已经把本来固有的佛教内容抛开,成为纯粹的山水画了。

  | 宴饮图 莫高窟第108窟

  作为商业都市和地方政权的首府,敦煌不仅拥有数量众多的酒店,而且各种宴会的记载比比皆是,壁画上也有不少举办宴会的画面。早期,正规的宴会活动是一人一案,只能以各人所处的位置来确定地位的尊卑和主客关系。到了后来,坐具、食床发生了变化,由一人一案的进食方式演变为“列坐而食”,到宋元以后出现方桌、圆桌“围坐而食”。莫高窟第108窟亭子间宴饮图。建在园林中的亭子里,正在举办宴会。和维摩诘加在一起,共8人坐在几乎和食床一样宽大的坐床上饮酒。亭外树下,一个头戴软角幞头者左手高擎酒杯作舞蹈状,一个仆人在运送食物。

  | 婚宴图 莫高窟第9窟

  婚礼宴会均在特设的帷帐中举行,称为“帐设”。这种在帷帐中举办婚礼宴会的习惯早在汉魏时期就流行在中原,并不是汉族人的创造,而是受游牧民族影响而形成的习俗。《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年轻时好为游侠,曾和袁绍潜入青庐劫新娘。可见当时就盛行为新人设庐帐,宴会在帷帐中举行。莫高窟第9窟婚礼宴饮图。在一个临时搭建的帷帐中,摆放着一张食床,食床上摆放着食物,两边各坐4人,左边为女性,右边为男性,旁边为青庐。

  | 远山与小船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第323窟山水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远景的画法。本窟北壁“康僧会的故事”上部表现康僧会从海上来的情节,画出大海中一叶扁舟,隐约可见舟中数人。南壁的故事画中,上部远景中几处画出了小舟,与山水相映成趣,表现了烟雨迷蒙的江湖景色。尽管线色脱落,但是仍可看出近处的波浪和远处的河流,特别是远景的点点帆影,颇有“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由于变色比较严重,山水及人物的轮廓线都看不清了,远山的颜色都变成了黑色,因此有人误认为本窟壁画是“没骨画”,或者甚至认为是水墨画。

  | 山水 莫高窟第172窟东壁

  第172窟东壁北侧的文殊变上部山水也表现出了相似的空旷的风景。图中共画出三条河流,由远而近流下,在近处汇成滔滔洪流,左侧是一组壁立的断崖,中部是一处稍低矮的山丘,画面右侧是一组山峦。沿山峦一条河流自远方流下,近处则表现出汹涌的波浪,远处河两岸的树木越远越小,与远处的原野连成一片,表现出无限辽远的境界。河流的表现引人瞩目,特别是表现出汹涌澎湃的波浪,具有大江大河的气势。

  | 九色鹿本生(局部)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

  九色鹿本生故事讲的是在恒河岸边,有一只美丽的鹿,它的皮毛有九种颜色,被称为九色鹿。一天,九色鹿听到呼救声,寻声跑去,见一落水的人在挣扎。九色鹿不顾自身安危,跳进激流中把那人背回岸边。落水的人千恩万谢,九色鹿平静地说:“不用感谢,但有一点请答应我,千万不要把我所在的地方告诉别人。”落水之人发誓:“我决不把您的行踪告诉任何人。若违背誓言,我全身长满毒疮,痛苦而死。”当他回到城里,看到城门口贴着告示,原来王后梦见一只九色鹿,醒来后要求把九色鹿捕来,取下毛皮做衣服。国王叫人帖出告示,写着:有知道九色鹿行踪者,愿分一半国土给他。那个落水人看到后,向国王说了九色鹿的行踪。第二天,国王带着军队来到树林,九色鹿看见落水的人在带路,明白了一切,它走向国王,告诉其救人的事。国王听了十分感动,下令不许任何人伤害九色鹿。那个落水之人告密后,浑身长满毒疮,不久便痛苦而死。

  | 投壶 莫高窟第9窟主室中心柱南平顶

  “投壶”是由春秋时期的射礼演变而来的。这种活动多半是贵族士大夫们饮宴中进行的游戏,游戏中所用的酒壶象征箭靶——用以棘制作的矢投入小壶,投距约7尺。中者(箭投入壶口内或穿入壶耳)为胜。投壶一般是两人以上进行比赛,设有专门裁判记分,以十二筹满,一局定胜负。敦煌莫高窟晚唐第9窟中心柱南平顶“密迹金刚”中绘有投壶的场景。画面表现出悉达太子与四释子围绕一台,台右上角有一壶,正进行着比赛。

  | 西域乐韵伴奏的单人巾舞 莫高窟第358窟南壁

  莫高窟第358窟南壁西域乐韵伴奏的单人巾舞,是中唐时期的壁画。这幅壁画的单人巾舞的特点在于舞伎两侧的乐队:右边三人用琵琶、横笛、拍板伴奏,左侧三人用琴、筚篥和箜篌伴奏,除横笛、琴外,其余四种均是西域的龟兹乐器。在这充满西域乐韵的混合乐队的伴奏中,舞伎两手执巾上扬,扭胯踏足,神情安详。中原传统舞蹈与西域音乐的这种组合形式,在敦煌唐代壁画里屡见不鲜,在358窟北壁的另一幅八人伴奏的巾舞画面中,也有三人击腰鼓与横笛、筚篥、拍板、箜篌等一道伴奏的场面。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两幅画中舞者与伴奏者均做闭目状,仿佛全都沉浸在乐舞的仙境之中。

  | 乐舞 莫高窟第156窟北壁

  中国传统乐文化的发展演变乃是乐舞孕育生长的关键之所在。乐舞从萌芽到成熟都是“乐”在其中,而更重要的是乐舞从精神本性到形态功能都与乐文化密不可分。从而可以说,舞由乐生、乐舞一体。敦煌石窟是古代乐舞形象保存丰富的资料宝库,窟内壁画中所呈现的舞姿及特征,不仅为我国乐舞文化发展的历史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也为现代体育舞蹈提供了具体的形象。

  文章摘编自《走近敦煌》丛书

推荐图书

《走近敦煌》丛书

  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

  甘肃省第八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扫码购书

  《敦煌画派》

  秦川 \ 安秋 著

荣登2018年12月“中国好书榜”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367-3

定价:98.00元

  扫码购书

  《神圣的绿洲——1948,艾琳·文森特的敦煌之旅》

[美] 艾琳·文森特

刘勤 译

出版发行:甘肃教育出版社

书号:ISBN 978-7-5423-4589-9

定价:58.00元

扫码购书

往期回顾

(点击标题 即可阅读)

  

人类的敦煌(上)

人类的敦煌(下)

刘进宝 | 光明日报: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看完这支盛唐乐舞,我把敦煌壁画找遍

甘肃教育出版社发行部

0931-8773056

  0931-8435009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