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空间考古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新时代

摘要: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青台“北斗九星”遗迹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安拍摄于2019年8月27日)“考古与遥感起飞,遗产共光谱一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星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面临着各种自然与人为破坏的风险,使得地球的文化多样性正 ...

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青台“北斗九星”遗迹无人机照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安拍摄于2019年8月27日)

“考古与遥感起飞,遗产共光谱一色”。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个星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过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遗产面临着各种自然与人为破坏的风险,使得地球的文化多样性正在逐渐丧失。过去的几十年里,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各个领域之中,并成为考古科学研究与文化遗产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新时代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需要新方法、新理念和新思想。

今天是我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小编与您分享一篇遥感考古研究进展好文“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

文末彩蛋奉上“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报告PPT!

题目: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

作者:王心源,骆磊

第一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关键词:遥感考古,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考古大数据

引用格式:

王心源,骆磊.2020.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遥感学报,24(7):837-841

空间考古的内涵

空间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包含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活动遗存及其赋存生态环境(三生要素)的人文—自然综合体。“空间”是考古学中文化遗存认知的第一要义,是三生要素“文”化或“人”化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属性。

空间考古不再仅仅只是“探测发现”遗存,更是通过空间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去认知古代人类活动遗存所蕴涵的有关于人文与自然的丰富信息,揭示过去人类活动的历史、特征、模式,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促进考古学与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文化遗产是空间考古研究对象中的一部分,其空间考古应用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发现、表现、保护、挖掘和传承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具体研究对象是OUV的表征要素——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

空间考古的布局

中国空间考古“三线四区”的实验区布局(图1):“三线”分别为大运河、长城和丝绸之路;四区分别为西北荒漠景观(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背景下的地表—次地表遗存空间考古区(I区)、中原—关中河谷景观(环嵩山地区、渭河流域)背景下的聚落遗存空间考古区(II区)、南方湿地景观(太湖平原、环巢湖台地)背景下的文化遗址空间考古区(III区)、燕(山)— 太(行山)— 兴(安岭)农牧交错景观背景下的文化—环境综合体空间考古区(IV区)。

图1中国空间考古重点实验区(建议意见)

“一带一路”空间考古示范应用研究的3个国际实验区(图2):中国东南部与东南亚空间考古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西北部与中亚—中巴走廊空间考古区(陆上丝绸之路)、北非与环地中海空间考古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图2 “一带一路”空间考古重点实验区(建议意见)

空间考古的使命

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反映古代多种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对话、交流、碰撞与融合,不仅是人类过去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证”,更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的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与珍贵的发展资源。这需要思考:

如何利用空间考古挖掘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思想等宝贵价值,为人类提供精神指引和动力,发挥文化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的独特作用?

如何借助空间考古打造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效供给、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发展能力提升,形成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如何利用空间考古汲取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古人智慧,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文化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做出独特贡献?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任务

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具有如下特征:

空间扩展:从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到文化遗产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共同保护的空间扩展;

时间前置:从申报认定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后文化遗产)向申报认定前的文化遗产保护(前文化遗产)的时间前置;

方式转变:从文化遗产物理性保护为主到文化遗产物理性保护与数字化保护共存的方式转变;

理念提升:从“无止境的”被动保护向“干预最小原则”的主动保护迈进的理念提升。

综合多源空间信息技术探测与认知分析的空间考古就是适应新时代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而诞生的一种新的研究模式。

团队简介

第一作者简介

王心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空间考古与数字遗产的理论与应用、自然地理等。

E-mail: wangxy@aircas.ac.cn

通信作者简介

骆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遥感技术考古应用与考古地球大数据。

E-mail: luolei@aircas.ac.cn

相关论文

Crawford, O., 1923. Air survey in archaeology. Geogr. J., 61, 342-360

Gumerman, G., Lyons, T., 1971. Archeological method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Science, 172, 126–132

郭华东, 1997. 航天多波段全极化干涉雷达的地物探测, 遥感学报, 1, 32-39.

邓飚,郭华东,王长林,聂跃平,2010.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综述.遥感学报,14,187-206.

王心源, 郭华东, 2015. 空间考古学:对象性质方法及任务.中国科学院院刊, 30, 360-367.

王心源., Lasaponara, R., Tariq, S., Khatteli, H., 骆磊., 刘洁, Masini, N., Ishwaran, N., 陈富龙, 2017.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挑战与应对.中国科学院院刊, 32, 42-51.

Luo, L., Wang, X., Guo, H., et al., 2019. Airborne and spaceborne remote sensing for archaeolog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pplications: A review of the century (1907–2017).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32, 111280.

文末彩蛋

好文速递

说好的,“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载荷”专刊来了!

高五专刊 丨 高分五号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在轨辐射性能评估

高五专刊丨高分五号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影像在轨几何定标及精度验证

好文推荐|1:1 000 000中国植被图现实性更新版绘制完成

好文推荐 |吉林一号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的路灯提取与太阳能路灯应用潜力评估

《遥感学报》2020年第3期目次

好文推荐|深度学习在环境遥感中的应用:进展与挑战

林火遥感 | 《遥感学报》最新专栏

遥感资讯

分享(七)丨 遥感数据融合数据集

分享(六)丨 语义分割数据集

分享(五)丨 变化检测数据集

分享(四)丨场景分类数据集

分享(三)丨 建筑物提取数据集

分享(二)丨LiDAR点云数据

分享(一)丨 高光谱遥感数据集

会议招聘

纳贤 |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招聘英文编辑

纳贤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高光谱遥感方向博士后招聘

1

END

1

编辑:奔奔

审校:雪儿

指导:梧桐君

声明

欢迎转载、转发本号原创内容,转载信息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为《遥感学报》。

本号转载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其内容由作者负责,不代表本号观点。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遥感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微信入群

为便于学术交流,提供优质服务,《遥感学报》建立了微信群。需要加群的小伙伴,请加小编个人微信入群,并备注:姓名+单位。营销广告者勿扰。

微推转载、合作联系:

E-mail:jrs@radi.ac.cn 或 微信后台留言。

网址:www.jors.cn

电话:010-58887052

邮箱:jrs@radi.ac.cn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