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降龙归瓶:石涛《十六罗汉图》卷的核心与寄托

摘要: 十六罗汉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古老而流行的题材之一,历代画作的母题和构图有大致模式,其中的降龙罗汉惯例持钵。清代石涛的《十六罗汉图》卷却在中段用约略三分之一的幅面描绘一罗汉持瓶降龙,此段云水澎湃,龙颜惊愤,迥异他段的清和闲散。降龙归瓶的图像晚明时出现于吴彬和丁云鹏的画作,应与当时的心学思潮及诠释收心理论的通俗小说《西游记》有关。石涛作 ...
十六罗汉是中国人物画中最古老而流行的题材之一,历代画作的母题和构图有大致模式,其中的降龙罗汉惯例持钵。清代石涛的《十六罗汉图》卷却在中段用约略三分之一的幅面描绘一罗汉持瓶降龙,此段云水澎湃,龙颜惊愤,迥异他段的清和闲散。
降龙归瓶的图像晚明时出现于吴彬和丁云鹏的画作,应与当时的心学思潮及诠释收心理论的通俗小说《西游记》有关。石涛作此图时因梦想重挫而引发了退身心境,故在画中沿用呼应禅修的降龙归瓶典故,并以此作为全画的核心,寄托自己从此潜心修道、不务名位的意向。此图是石涛以宗教画兼为自传言志之作。
〔图一〕清石涛《十六罗汉图》卷  1667年 纸本墨笔 纵46.4厘米 横 598.8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石涛(1642-1707)是一位特别重视思考的艺术家,他的诗文用典多,时而冷僻,其《画语录》引道家和禅宗思想论艺术创作,玄奥处非前人所及。反映在绘画上,就是图像不只状物抒情,更藉特殊的表现手法,寄托对未来的企盼,使绘画达到“诗言志”的知性深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石涛丁未年 (1667)所绘《十六罗汉图》卷就是典型例子。
石涛康熙五年(1666)冬由松江至宣城,次年在歙县罗汉寺先后绘《白描十六罗汉》二卷。戊辰年 (1688)为明僧海崙所绘《罗汉图》卷书跋,言及当年绘《十六罗汉图》卷的缘起:
......余昔自写《白描十六尊者》一卷,始于丁未年应新安太守曹公(曹鼎望,1618- 1693)之请,寓太平十寺之一寺,名罗汉寺。昔因供养唐僧贯休禅师《十六尊者》于内,故 名罗汉寺,今寺在而罗汉莫知所向矣,余至此发端写罗汉焉。初一稿成,为太守所有。次一卷 至三载未得终,盖心大愿深,故难。山水林木皆以篆、隶法成之,须发肉色,余又岂肯落他龙眠窠臼中耶?......相随二十余载。 
石涛自谓“至三载未得终”的《白描十六尊者》卷没有流传下来,另一归曹鼎望所有的画稿,应即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十六罗汉图》卷〔图一〕,卷末题 “丁未年,天童忞之孙, 善果月之子,石涛济”,钤“济山僧”和“清湘石涛”二白文方印〔图二〕。画卷近尾处上方有宣城友人梅清(1623-1697)跋,称白描人物画以李公麟(1049-1106)居首,但真迹罕见,另外石涛告知“此卷阅岁始成”。
〔图二〕清石涛《十六罗汉图》卷款识 
此卷绘十六罗汉错落于山岩水畔之间,或独坐冥想,或三两交谈阅卷,间有番王、蛮奴、山民、侍从等数人及龙、虎和其他异兽。全卷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段用约三分之一篇幅所绘场景:一罗汉倒持净瓶,收摄左方云水间惊愤翻腾的巨龙 〔图三〕。此段稍前,另一罗汉结跏趺坐于岩洞中,一虎徐徐迈出座右〔图四〕。 这是宋元以来常见于十六或十八罗汉像的“降龙”和“伏虎”题材。十六罗汉是中国 人物画中最古老、最流行的群像之一,历代作品无数,风格不一,但画卷的母题和构图有大致模式,创作的目的不外礼佛和赏玩。石涛此卷却独树一帜,风格虽继承传统,远溯李公麟,近法丁云鹏(1547- 约1628);内容却采用了迥异传统的构图和云龙形象,使降龙归瓶一段成为全卷的核心。究其原因, 应与石涛的创作心境有关。上述石涛追忆此卷缘起的跋文曾总结他作道释画的心态:
余常论写罗汉、佛、道之像,忽尔天 上,忽尔龙宫,忽尔西方,忽尔东土, 总是我超凡成圣之心性,出现于纸墨间。......此清湘苦瓜和尚写像之心印也。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