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古陶拾珍||古文明破译风潮与甲骨文

摘要: 瓦砾石基堪考古第214期宇宙时空,何谓始终;地球经纬,交织纵横。人类文明,延绵亘古;收藏文化,一脉传承。华夏我土,物华天宝;炎黄子孙,人杰地灵。或问,何谓收藏?呜呼!一语难定。究其行止,察其性质,无非求物以聚,集器以宝;珍之,爱之,赏之,品之,语之,问之,识之,论之;盖为我有,乃为我用,聊通我心,以寄我志。——路东之《收藏赋》节选 ...

瓦砾石基堪考古

第214期


宇宙时空,何谓始终;地球经纬,交织纵横。人类文明,延绵亘古;收藏文化,一脉传承。华夏我土,物华天宝;炎黄子孙,人杰地灵。

或问,何谓收藏?呜呼!一语难定。究其行止,察其性质,无非求物以聚,集器以宝;珍之,爱之,赏之,品之,语之,问之,识之,论之;盖为我有,乃为我用,聊通我心,以寄我志。

——路东之《收藏赋》节选


由饶宗颐先生题签,李学勤、周晓陆两先生撰序,路东之绘摹本及署跋。被许多高人称奇异典雅和珍善的《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原拓本书在先后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购藏。今日分享当年梦斋甲骨上拍时路东之、王保平先生关于甲骨破译及收藏家的文章——《古文明破译风潮与甲骨文》:

19世纪末的西方,考释上古失传文字蔚然成风。自从罗塞塔石碑的发现,破译了古埃及文字,从而诞生了一门全新的科学——埃及学之后,整个19世纪,欧洲人在不停地破译中亚、西亚和小亚细亚一带的古文字,泥版文书、楔型文字、腓尼基字母等正在逐步揭示着尼罗河文明、巴比伦文明以及此前不为人所知的种种文明。然而,西方人破译东方文字又谈何容易,除了顽强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外,运气也起着极大作用。往往,一件载有多种文字对照文本的文物出土成为破译的引线和关键。数次类似的事例诱发了探险的风潮,一些正规的西方考古工作者带着科学发掘的技术、科学考古的思想走向东方,另一些并无必要素质的冒险家也不甘落后,到处进行劫掠式的盗挖,期待一举成名的幸运。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无不留下他们的足迹。当然,他们也不可能不窥伺黄河。

罗塞塔石碑

对于富藏古代文明的地区,这即是必须躲过的灾难,又是走向进步的机会。

我们能避过这灾难吗?我们能利用这机会吗?我们能既避过这灾难又利用这机会吗?

此时的中国正是晚清,各方面都腐朽之极,最后一个王朝一身霉败之相,正一步步走向末落。但平心而论也有一样长处,那便是考据学。很多古籍的辨伪存真,都是在这一时期定案的。被后人称为近代金石学重大成果的简牍和封泥也已相继被发现。当然,这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与史学,而是一种钻故纸堆的学问。在晚清,考据方面有专长的学究为数众多,这客观上为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人才上的准备。幸好如此,中国赶上了末班车。

19世纪中后期,国内各地的中药店里有味很常见的中药,一般称为“龙骨”,传有止血、续骨、镇静之效,江湖艺人用作“刀尖药”。其实就是埋没地下多年的兽骨。国内有多处出产此物,并非同种动物的骨头,是否都有效验也不甚确切,更多是对上古神龙的幻想而已。西医历史上也有类似做法,直到18世纪,埃及木乃伊研成的粉沫都是欧洲药房的标准配置,它其实只是古代死人的干尸加一些防腐和包装材料,并无实质的疗效。对古代神物能起死回生的企望,中西皆然。

王懿荣

这些“龙骨”中有一种,出于河南安阳,上面往往有些非自然的线条,象是用刀尖划刻的字样笔划。当地农人说有“线条”的药房不收,便用来填塞枯井,或花大气力用铲子削去字划痕迹再卖,每斤得六个制钱儿,这情形持续到1899年。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秋天,相传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因患疟病延请太医诊治。太医药方中有“龙骨”一味,遂遣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一家从明代开张的老中药店达仁堂买回药来。王懿荣打开药包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有似篆文而不大能识的文字,他大为惊讶,又派人到达仁堂将“带字龙骨”全数买回。经过研究,王断定这些“龙骨”上刻划的文字是比当时已知上古大篆还要古老的文字。这故事十分生动且流传广泛,然而却不一定真实。中药店炼药时的“龙骨”,都是已经捣碎了的。捣碎了的“龙骨”上实在难以发现什么刻划的文字。然而王懿荣最先认定“龙骨”上的条纹应是早于古籀金文的一种古代文字,这一点为后世所公认,世人也因此把王懿荣尊为中国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

王襄

然而,另一版本的“最初发现”又似乎更靠近真实——据王襄《簠室殷契·跋》载:“当发现之时,村农收落花生果,偶于土中检之,不知其贵也。范贾售古器来余斋,座上讼言所见,乡人孟定生世叔闻之,意为古简,促其诣车访求,时则清光绪戊戌(1898)冬十月也。翌年秋,携来求售,名之曰龟版。人世知有殷契自此始。”又《簠室殷契》载:潍友范寿轩售古器物来言:‘河南汤阴(实是安阳)出骨版(实是龟甲、兽骨),中有文字’,征询吾人,欲得之否?时有乡人孟定生共话,极怂恿其往购,且言欲得之。孟氏意:此骨版为古之简策也。翌年十月,范君来,告之得骨版。期吾齐到彼所观览。彼寓西门外马家店,店甚简陋,土室壁立,窗小如窦,炕敷苇席,群坐其间,出所谓古版者,共相摩娑。所见大小不一,沙尘满体,字出刀刻,既定其物,复审其文,知为三古遗品。与之议定价格,骨之距者,一字一金,小以块计值。孟氏与襄皆寒士,各就力所能得者,收之而已。所余之骨版,据云:尽售诸王廉生(懿荣),得价三千金,言之色喜。”如此说来是天津人孟广慧(字定生1867~1939)、王襄(字纶阁1876~1965)最先“发现”并收藏了甲骨文,而他们有幸最先过眼却力所不及,未能买动的部分又由古玩商范维卿带来京城卖给了王懿荣。然而,这一版本却因王襄本人早年晚年几次叙述的有所出入而存疑。同时,又有学者考据出端方首先获得的甲骨以及刘鹗最先发现、收藏甲骨这样偏支的说法,当然更无足据。

刘鹗

总之,孟广慧、王襄、王懿荣、刘鹗、端方等是最初的藏家。王懿荣的藏品约有1500片左右,刘鹗的藏品更达到5000片以上。王懿荣死后,其藏品尽归刘鹗。王襄的藏品也达数千片之多,他们成为第一代甲骨文收藏家。甲骨从此不再是江湖郎中担子中的道具,而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可惜的是,这批人中最有学问的王懿荣在次年的八国联军战争中死于国难,他没能来得及对自己的收藏做更深入的研究。刘鹗的命运更为悲怆,正当他继续深入研究甲骨和其他古物时,因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曾为救赈北京饥民向俄军购买他们所占的太仓中储藏的大米,遭人诬陷,被清政府以“私售仓粟”的罪名流放新疆。流途中,刘鹗郁郁成疾,悲愤而死。随后,他多年搜集的甲骨随之四散。“约有1000片左右,先归其表兄弟卞子休,后由卞转卖给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解放后又归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藏上海博物馆;另一部分约有1300多片,先归叶玉森收藏,后又转售给周连宽,现在也收藏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部分约几十片,由美国人福开森买去;除这些外,商承祚、束世澂、陈中凡、王瀣、沈维钧、郦承铨、胡光玮和胡厚宣等几位学者,都曾先后买到一些刘鹗原来收藏的甲骨。”王懿荣、刘鹗这两位甲骨收藏与研究的先驱都如此不幸,当是当时国力积弱、政治腐败无能的必然。

此时的收藏家已经开始分成两类,一种人抱着奇货可居的心理,秘而不宣,或作爱物把玩,或准备卖个好价。另一类如刘鹗等则认为“秘而不宣,与藏之地下何异”,毅然将自己巨资收购来的爱物拓印出版,这便有了《铁云藏龟》等最早的一批著录。拓本与著录的出现,令更多的学者研究甲骨文成为可能,而且其本身也成为珍藏价值极高的艺术品。本来,在照象术与印刷术未发达之前,拓片是最好的传布交流方式,遂成为金石学的重要技艺与通常手断。前人每得钟鼎、碑碣、砖瓦之属皆原器为拓以传,进而又有了拓本之学与专收拓本的收藏家。唯甲骨娇贵,一般不舍多拓,《铁云藏龟》等多以石印流布,故甲骨拓本素来珍稀。传《铁云藏龟》原拓稿本为罗振玉手为,展转百年,其价值已不亚于甲骨本身。

这一时期的甲骨文有多种名称,如“字骨”、“殷契”、“龟文”、“卜辞”、“卜文”等,直到20年代才渐渐倾向固定于“甲骨文”一词。细细品来,“甲骨文”一词确比其它名目全面合理。安阳出土的甲骨中龟甲约占七成,牛骨约占三成,还有少量其它骨类,单称为“骨”或“龟”都不全面;五十年代以后,陕西等地陆续有西周甲骨文出土,单称“殷”字便不确了;虽然契刻是多数,但也有少量软笔书写的;虽然多占卜之辞,也有其它内容。综合看来,“甲骨文”一词最为妥帖。

如果说王懿荣、孟广慧、王襄、刘鹗是甲骨文发现者,那么罗振玉、孙诒让、王国维便应是甲骨学的奠基人!

中国是一个特别重视历史的民族,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自《尚书》、《左传》以降,二十四史洋洋洒洒,《通典》、《通志》盘根错节,纵横为一张大网,其地位不可动摇。这种传统和这些典籍为中国最终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有强烈凝聚力的大国提供了向心力,功在千秋。同时,这几十座丰碑驮在后辈学者身上,也令人窒息,其思想、立论与方法很难突破。过去太辉煌、太诱人,抑制了我们向前的目光。

罗振玉

王懿荣、刘鹗之后,最重要的人物是罗振玉。正是在他的怂恿之下,刘鹗才编印了《铁云藏龟》。随后,他开始倾力搜购甲骨文并摸清了真实来历、考证了准确出土地点和大致所属年代,并亲往实地考察。罗振玉先后数十年收集甲骨文达数万片之巨,先后成《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等著录多种。罗振玉身后,他所藏甲骨陆续散出,后分别归入山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旅顺博物馆、吉林博物馆、吉林大学、辽宁省博物馆、中科院历史所等单位收藏。

1899年甲骨文发现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对殷墟进行发掘,被称为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阶段。其间中外藏家、学者所得甲骨已达十万片左右,著录计9919片,成书12种,其情况如下:

一、刘鹗:《铁云藏龟》19031058

二、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19122229

三、罗振玉:《殷虚书契菁华》191468

四、罗振玉:《铁云藏龟之余》191540

五、罗振玉:《殷虚书契后编》19161104

六、罗振玉:《殷虚古器物图录》19164

七、明义士:《殷虚卜辞》19172369

八、王国维(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917655

九、林泰辅:《龟甲兽骨文字》19211023

十、王襄:《簠室殷契徵文》19251125

十一、叶玉森:《铁云藏龟拾遗》1925240

十二、罗福成:《传古别录》第二集19284

孙诒让

最早从科学研究的意义上窥破甲骨学天机的是浙江瑞安人孙诒让。这位以《周礼正义》、《墨子闲诂》等书名重当世的学究,于1904年看到刘鹗一年前出版的《铁云藏龟》大为惊奇,凭着他特殊的敏感、功力和学养,仅仅两个多月,便把《铁云藏龟》理出头绪,写成一部被称为对甲骨学创立具有开山意义的《契文举例》。是书十章,篇名分为:月旦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

王国维

然而,《契文举例》虽写成于1904年,却是十载沉在书斋,直到1913年才被王国维发现。生于1877年的浙江海宁人王国维只活了50岁,却是真正的一代宗师。青年时代的王国维被罗振玉器重,1901年,罗资助王留学日本,后又请其担任罗创办的《教育世界》主笔。兴趣广博才华横溢的王国维早年曾研究哲学和文学,写过《叔本华和尼采》、《红楼梦评注》、《人间词话》等。后又转攻戏曲、音律、撰写了名重一时的《戏曲考源》和《唐大曲考》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随罗东渡日本,开始帮助罗整理和研究甲骨文。1917年,他在上海将英籍犹太人,大资本家哈同为讨好妇人所购甲骨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的同时,撰写了甲骨学最重要的篇章:《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他将甲骨文中出现的商王先祖名号与受祭次序同《史记·殷本记》中所记载商代先公王的庙号、世系一一对照而订正。1925年,经胡适介绍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后,王又写出《古史新证》、《殷礼徵文》等论著。可以说是王国维的这些著述,构成了中国新史学的开山。

罗振玉、王国维确是史学研究上继往开来的人物。他们学贯古今,对中国传统典籍和金石学有极高造诣(非此不足以研究甲骨),对西方思想也有了解。他们不滞碍于传世典籍,重视出土资料的利用,在研究方法上向现代史学跨出了艰难的一步,终于译解了大量甲骨文。对于这两位终生都没有剪掉辫子的前清遗老而言,学术上的进步倾向更显可贵。虽然,他们与清庭关系密切,思想感情上始终未有突破,政治选择荒唐无稽(罗振玉伪满附逆、王国维投湖殉清),但他们在学术上的贡献都经住了时间的考验。古埃及、古巴比伦文字都不是被本国学者破译的而成了欧洲人的功劳,我们中国人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丢脸。甲骨文的破译被很多人称作“罗王之学”,名至实归。同时,他二人重视教育,桃李满门,新一代史学工作者出其二人门下者多多。他们的学生多数都能兼收并蓄,在中国传统学说上功底深厚,西学的引入与使用上则胜于他二人,这种可喜形势的形成,罗王二人功不可没。和罗振玉、王国维约略同时和随后从事甲骨文研究的学者还有:丁山、武龙章、王襄、商承祚、叶玉森、陆懋德、胡光玮、程憬、林义光、马衡、容庚、闻宥、董作宾、郭沫若、吴其昌、唐兰、朱芳圃、陈梦家、闻一多、胡厚宣、于省吾、余永梁、陈邦怀、陈邦福、罗福成、李学勤、饶宗颐、裘锡圭、王宇信等人。而陆续开始对甲骨文进行研究的外国学者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人方法剑、白瑞华,英国人金璋、吉卜生、库寿龄、银格兰姆,法国人沙畹,德国人穆勒、魏特夫格,苏联人布那柯夫,日本人林泰辅、富冈谦藏、内藤虎次郎、后藤朝太郎、石滨纯太郎、石滨敬太郎、高田忠周、小岛祐马、凡羽正义、饭岛忠志、贝塜茂树、伊滕道治、岛邦男、白川静、松丸道雄等。

董作宾

1928年以后,董作宾等新一代史学工作者开始在殷墟进行科学发掘。与此前的农人乱挖,古玩商包收,学者与玩家搜购的情况相比,科学发掘带来更丰富的收获。到抗日战争爆发而终止前,得甲骨数万片,并伴有大量青铜器等其它精品,出土的甲骨基本上成为官方收藏,不再大量流入古玩商之手了。

与尼罗河、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相比,甲骨算是幸运的,与我们自己的敦煌或“北京人”相比更是幸运。敦煌的发现者王姓道人是民族的愚盲败类,发现后又长时间鲜有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介入,大量典藏外流,以至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之说;“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虽是科学发掘,但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令人悲愤的遗失了,至今下落不明。而甲骨大部分至今仍在中国人手中,绝大多数甲骨学专家都是炎黄子孙。基本上,虽然也有不少令人痛心的损失,但甲骨的命运在清末民初的中国国情下,已经算是不幸中之万幸了。

近百年来面世的甲骨共有约13万片左右,绝大部分都已在官方学术机构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手中,民间遗存已是凤毛麟角。从中集得单字约一万个,能识别的不到两千,完全破解甲骨文的秘密,还有待来者。作为人类共有的重要文化遗产,甲骨文在全世界各处的收藏均得到了相当高的礼遇和尊重,其数量亦有所明细,据胡厚宣先生截止到19847月的统计,除中国大陆公私所藏共约8万片左右外,中国台湾收藏甲骨的有5个单位,4位个人,总计3万多片;中国香港收藏甲骨的有4个单位,总计约90片。中国以外收藏有甲骨的国家有14个,收藏甲骨总数为2万多片。其数字大致如下:日本8000多片、加拿大7402片、英国3141片、美国多于1892片、德国815片、前苏联199片、瑞典111片、瑞士69片、法国59片、新加坡28片、荷兰10片、新西兰10片、比利时7片、韩国7片。当然这个数字肯定不准,而且情况还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最具中国符号属性的珍贵文物,也许我们应该重新作一次更加全面与准确的统计,向世人提供全世界范围内公私所藏甲骨文的更为真实的数字和情况,让世人为保有和曾经保有甲骨文而自豪!

李学勤

“梦斋藏甲骨文”是来自前辈收藏家的旧藏。1999年,为纪念甲骨文发现百周年,由“可能工作室”制作了属于梦斋原拓本文献系列之三的《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60部。该书以梦斋甲骨原器拓本为主体,由饶宗颐题签,李学勤、周晓陆撰序,李学勤、周晓陆、胡振宇等多位专家参与鉴定并考释,路东之手绘摹本及署跋。被称为是“二十世纪最后一部甲骨著录”(李学勤语),是当代学者和收藏家对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做出的最重要的劳动之一,是对甲骨学的最新奉献。

《路东之梦斋藏甲骨文》

20047月,上海崇源拍卖公司将孟广慧旧藏甲骨28片拍出4800万“天价”,成为轰动一时的头条新闻,这使得寂寞多年的甲骨文在全球意义上获得了特殊的关注和认识,同时也为中华文明再次提升了价值、尊严和地位。

百年前的世纪之交,人类的科学观发生了剧烈变化。实证主义兴起,人们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留下来的一切,连牛顿物理学这样经住实验检验的学说都被重新审视,更何况介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上古史呢!如果没有包括甲骨文在内的考古新发现,我国西周以前的历史很可能会被定性为传说,尧舜禹汤只能算是神话或是艺术形象了。甲骨文的发现,使我们对《史记》等典籍中提到而未能翔实的部分上古史的可信度有了更大把握。便是太史公再世,也会对这些他所未能见到的资料欣喜若狂。

路东之甲骨摹本“好”字

倒也不能说甲骨文就是中国最初的文字。做为一个相当完整的体系,肯定会有自己的雏形。伏羲做八卦或仓颉造字的说法固不太可信,但古陶器上类似文字的线条刻划与描画则多有所见,它们甚至还早于伏羲时代,只是它们没有达到相当的体系化程度而已。在这两者之间,还有没有比陶文实用又不及甲骨文完备的过渡文字呢?这有待将来的考古发现。但这不妨碍我们做出如下揣测:

新石器彩陶符号

在一般的体系化文字出现之前,“专业符号文字”可能会更早出现,就象我们至今在化学、物理学、机械与电气技术等方面都使用着一些本专业的符号一样。尧舜时的天文学已经发展到可以准确分辩年、月、日的关系,不晚于夏初已能预测部分日月蚀,这没有连续数百年的、有准确记录手段的、且这记录他人能看懂并能相互探讨和交流的观测是不可能的。鲧、禹所在的部族手中,也一定掌握一种即使是初步的记录手段,足以记录描述地点、位置、距离、高差、土质、水量与流速等土方工程要素。否则他们所组织的工程之浩大,亲自测量的地点之众多(正所谓“禹迹茫茫”),如果没有记录手段,他的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当然,这类记录手段太专业,在本专业之外没太大用处。至少,舜任命的国家大法官皋陶氏首次颁布律法时,“象以典刑”,这说明当时就算有文字,也没有体系化到可以记述法律文件的程度,只好选择了图象做为载体。这有点别扭,以情度之,他们一定会感觉到,文字这种工具不仅在历法与工程技术中有用,在国家事务管理中也有用。于是提出这个问题,要求会写字(除了专业文字当时大概一共也没有多少个字,但干支和八卦符号已有)的人发展文字体系。此后数十年,这个任务应当完成。以此论之,这种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应当在舜、禹之际应运而生,且极有可能掌握在禹系部族手中。鲧禹启三代都有才能,前两代都善治水,启联合了多数部族最终战胜其对手并废除选举制,这说明禹系部族在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历法,我们至今都称“夏历”)、知识传承手段、宣传手段、组织能力等方面确有过人之处,而这一切,都可用拥有文字来解释。如果说甲骨文的发现使我们对殷商的认知大大前进了一步,那么这种源于天文记录手段的、比甲骨文更原始的文字如果真能发现,则我们对夏和五帝时期的认知也必能获得突破。也许总有一天,我们能够再现中国上古文明史神奇绚丽的篇章!


博物馆,是提供欣赏、理解和推广自然文化遗产的场所;博物馆的文物,是我们追古问今的物证;民办博物馆的文物,凝结着一个个藏家的收藏故事、收藏经历、情感和心血。我们收藏、保护、研究这些文物,是出于对文物深深的爱,我们只是尽力把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串起来,串成一个个成系列的展览,串成一个古陶文明博物馆,串成一个古陶坐标系。我们愿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每位参观者。


博物馆地址

导航目标:古陶文明博物馆

活动地址:北京西城区右安门内18号(大观园北门旁)

交通方式

乘车线路乘10、56、423、604路南菜园站下;

48、59、88、741、717路等右安门内站下;

5、937、958、特3路菜户营桥东站下

自驾线路沿二环行驶960米,从白纸坊/三路居出口离开;行驶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广安门南滨河路;直行进入白纸坊西街;沿南菜园街行驶260米,过右侧的国泰大厦约180米后,左转进入右安门内西街;沿右安门内西街行驶2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