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台北故宫新展“揽胜”:读吴镇、沈周、钱瘦铁笔下实景山水

摘要: 在“确有其地”的“实景山水画”中,是实景的样貌决定了画作的风格,还是画风本身塑造了“如在目前”的感受?以实景为题材,是否必定要对景写生?其描绘又受到什么观点制约?澎湃新闻获悉,7月10日起(今天),“揽胜——近现代实景山水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展览透过“风格与景致”“庐山真面目”“新时代的游踪”“山川在握”“时局下的胜景” ...
在“确有其地”的“实景山水画”中,是实景的样貌决定了画作的风格,还是画风本身塑造了“如在目前”的感受?以实景为题材,是否必定要对景写生?其描绘又受到什么观点制约?
澎湃新闻获悉,7月10日起(今天),“揽胜——近现代实景山水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展出,展览透过“风格与景致”“庐山真面目”“新时代的游踪”“山川在握”“时局下的胜景”与“实景的启示”等六个单元,讨论绘画风格本身摹写实景的能力、影响实景描绘的观点与框架,以及实景山水画于二十世纪以来受到写生概念与政局影响下的发展,借此探讨近代实景山水画里“实景”与“山水画”间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据悉,展览持续至9月23日。

元代吴镇 《嘉禾八景》卷(局部) 37.5cmx566cm  (文末附本画全卷)
“山水画”在今日多被理解为中国绘画里的独特门类,与所谓描摹视觉经验的“风景画”有别。在这个概念里,画里山川并非眼前景致的如实纪录,而是画家所经营的胸中丘壑。事实上,过去山水画中不乏以特定景点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确有其地”的山水画,可概称为“实景山水画”。然实景山水之作,往往受到诗文意象、个人感怀,与图像传统的启发,可说是人、地与风格、图式间互动的产物,不见得与地景的实际形貌有关。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交通建设与政府提倡,旅游风气盛行,加上摄影普及与欧洲户外写生概念的引进,图绘名胜的风潮遂兴。“行万里路”成了画家首要的素养,也让人思索该如何调和摄影、写生所带来的临场感与山水画的永恒性,甚而回到古人创作山水画的本源,从实景的写生里获得风格的再生。
风格与景致
是实景的样貌决定了画作的风格?还是画风本身塑造了“如在目前”的感受?元代吴镇(1280-1354)的《嘉禾八景》,采用刻意简化的物象与大片留白,画出嘉兴附近的八处风景胜地,呈现溪桥塔寺在云雾里若隐若现的景致。而岭南派画家关山月(1912-2000)的《贵阳花谿图》,选择以繁密的笔触与连续性的构图,描绘贵阳市里的花溪公园,令观者宛若置身其地,随溪蜿蜒,饱览园内风光。前者采宋代以来“潇湘八景”的图绘模式,后者则以带有西方透视法意味的手法形塑空间。哪种风格传统,更能适切地描绘实景呢?
元 吴镇 《嘉禾八景》卷(局部) 37.5cmx566cm  (文末附全卷)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善于用墨,与黄公望(1269-1354)、倪瓒(1301-1374)、王蒙(1308-1385)合称元四家。本幅作于至正四年(1344),仿北宋“潇湘八景”的前例,绘嘉兴(又称嘉禾)一带的八处胜境。画中地点皆以文字标示,以留白的手法串连各点,并利用其相对位置,布排构图。用笔疏略而墨趣盎然,呈现悠远的空灵景致。
民国 关山月 《贵阳花谿图》卷(局部)  44.8cmx347.2cm
关山月(1912-2000),原名泽霈,广东阳江人。为岭南派宗师高剑父(1879-1951)的入室弟子,受高氏折衷中西的理念影响甚深。本幅作于1941年,描绘贵州省贵阳市花谿公园。开始于花溪桥,经放鹤洲、麟山、龟山、凤山,最后过坝上桥至蛇山。采手卷形制,如地图般画出观览路线;而以透视法绘远景,缔造宛若真实的空间感,使人仿佛亲历其境。
庐山真面目
庐山,又称匡庐,在今日江西省九江市境内,风景秀奇,人文荟萃,自五世纪起,已出现以庐山为题的画作。然而以实景为题材,是否必定要对景写生?其描绘又受到什么观点制约?唐代诗人李白(701-762)形容庐山瀑布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无疑形塑了庐山的标准形象。沈周(1427-1509)《画庐山高》,即是根据文学意象而来的想像之作;钱维城(1720-1772)则凭藉知识,将庐山一地的多处胜景汇聚成幅;而如祁昆(1901-1944)《庐山忆旧》般地记录视觉印象,到近代才多见。哪一个才是庐山真面目?吕寿琨(1919-1975)的《乌来瀑布》,则展示了深印脑中的经典名作,亦能框架我们观看实景的方式。
明 沈周 《画庐山高》轴 193.8cmx98.1cm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为明四家之首。本幅作于成化三年(1467),为庆贺其师陈宽七十大寿而作,借山之崇高象征老师的德行。沈周取法元代王蒙(1308-1385)的风格,以干笔层叠皴擦,让全画气势连贯。前景一人仰望瀑流,应是据李白《望庐山瀑布》的诗意创作。画中栈道,不知何据,与庐山实际样貌应无涉。
民国 祁昆 《庐山忆旧轴》 109.4cmx50.6cm
祁昆(1901-1944),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曾参加民初北京画坛领袖金城(1878-1926)所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尤其擅长青绿山水。本幅作于1943年,描绘记忆中的庐山。前景由树梢开展,给人即景取照的印象,或受到摄影框架裁切的手法所影响。不以瀑布为主体,异于常见描绘庐山的格套,或为捕捉实际视觉经验之作。设色清润秀雅,益显山川滴翠。
民国 吕寿琨 《乌来瀑布》轴 272.5cmx68.5cm
吕寿琨(1919-1975),生于广州,1948年移居香港,为香港“新水墨运动”的领头人物,影响深远。本幅作于1972年,是香港大学校外课程国画传统技法的示范习作。以新北市乌来瀑布为描绘对象,用沈周《画庐山高》的构图,在前景添上乌来老街。不仅将乌来瀑布比拟为传诵千古的庐山瀑布,更揭示学子如何透过古人的笔墨心象,看见外在世界。
新时代的游踪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新式美术教育而引进的“户外写生”,不只成了西画家的必要训练,亦被视为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性,普为画家遵行。以传统绘画媒材作画的国画家除了借助摄影,捕捉眼见景致之外,甚至提出“古法写生”的概念,欲在实景的观察中,体会古人笔法的生成。对“写生”一事的重视,更与国民政府积极发展铁、公路建设与名胜旅游的政策结合。政府规划观光路线,邀集艺术家创作诗文书画纪行,记录个人壮游黄山、雁荡等名山的题材因此益发常见。而民国肇建(1912)后的政局动荡与对日战争(1937-1945)的开展,亦把画家带到未曾游历的境域,入画的新兴景点亦增。
民国 张善孖 《松树老人》轴 123.2cmx50.9cm
张善孖(1882-1940),名泽,以字行,四川内江人。善画虎,为张大千(1899-1983)二兄。本幅无年款,绘黄山天都峰。大块面刷涂的山壁、图案式云朵,造境新颖。此松树老人意象,令人思及黄山胜景蒲团松;然其根部盘曲,与原树不同,应是综合黄山松的特点绘成。张善孖、张大千昆仲1927年初登黄山,时仍无路可登,乃民初开发黄山的创始者。
民国 祁昆 《黄山云海》轴 131.2cmx67.4cm
祁昆(1901-1944),号井西居士,北京人。擅长以斧劈皴作山石,活跃于京、津画坛。1933年杭徽公路开通,赴黄山旅游更为便利。本幅作于1936年,记录当时天津大陆银行总经理许福暎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台北故宫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