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揭秘古墓背后的考古人

摘要: 老常在讲解古墓墓室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12月4日:“史书中的陆浑戎,我们‘找’到了。”    2016年11月11日:“曹魏大墓‘亮相’万安山脚,规格堪比曹操墓。”  ——摘自《洛阳晚报》一、隆重地埋葬意外地重现      连续两年,两座不同时期的大型墓葬亮相,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在国内实属罕见。古墓隐藏在洛阳的黄土之 ...

老常在讲解古墓墓室

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发掘现场

   2015年12月4日:“史书中的陆浑戎,我们‘找’到了。”

    2016年11月11日:“曹魏大墓‘亮相’万安山脚,规格堪比曹操墓。”

  ——摘自《洛阳晚报》

一、隆重地埋葬意外地重现

  

    连续两年,两座不同时期的大型墓葬亮相,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在国内实属罕见。古墓隐藏在洛阳的黄土之中,是历史留给洛阳的礼物,等待被人们发现。

  

    时光选择让考古人揭开它们的面纱。他们发现历史,守卫历史,把千年岁月抽丝剥茧,让历史脉络毕现。

  

    前不久,洛阳西朱村曹魏大墓入选2016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这是洛阳的骄傲,也是对考古人的回报。

  

    2017年2月19日,万安山下被成片的麦田染绿,举目四望,麦田中的一座蓝色大棚尤为醒目,它是西朱村曹魏大墓考古现场。推开铁皮门,一座宽约9米、长约35米的墓坑呈现在眼前,墓口距墓底约12米深,上下固定着钢铁支架,墓外一侧堆放着清理出的墓砖。

  

    圈起的围墙分割了时空,大棚之外,去万安山游玩的私家车络绎不绝,大棚之内,考古现场展示的是古人的世界。

  

    随着大墓被清理完毕,守候在此的考古人员已不多,但技工常永卿没事就来转转。从事考古20余年的他,已参与发掘了几百座墓葬。

  

    “这是我参与发掘过的最大的一座墓。”老常主动担任起临时讲解员,向我细说曹魏大墓的发掘经过。他指着墓道后方一处不协调的缺口,说那便是此墓惊现于世的开始……

  

    古墓的再现总是充满戏剧性:千年前,帝王将相被以隆重的仪式送入地下宫殿,时至今日,这座地下宫殿则悄无声息地重现世间。

  

    就像杨志发因为打井,意外发现闻名世界的兵马俑;西朱村村民因为迁坟,发现了曹魏大墓!

  

    “他们看见夯土层,就意识到挖到墓了,立马联系公安部门。”老常说,墓道上方的缺口便是迁坟时留下的痕迹。

  

    外地人往往不理解,洛阳农民怎能判定挖出的是墓?

二、质朴的农民考古的前哨

  

    洛阳农村的不少村民祖祖辈辈与古墓相伴,古墓是他们的骄傲,他们是考古队发现古墓的前哨。

  

    2002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开始对邙山各时期的古代陵墓进行考古调查。这是如大海捞针般的工作:邙山上的不少墓冢已被夷为平地,放眼望去全是麦田。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是当年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他教给考古队员一个快速区分墓葬的办法:“我们分头去各村找村里的老人。”

  

    见到老乡,大家张口就问:“村里有冢没冢?”明白人会心一笑,把考古队员带到田野深处,比画着说:“这里有。”有人还能绘声绘色地讲出有关冢的传说。

  

    连续5年,考古队员走遍邙山上大小300多个村子。

  

    在考古队员对调查的墓葬进行抽样勘探时,惊喜出现了。“村民说的古墓十有八九都存在!”严辉笑道。

  

    洛阳农民能辨别土层、能记录古墓,属“洛阳特产”。CCTV纪录片工作人员曾对严辉说:“我们的纪录片是针对知识阶层拍的,可在洛阳,农民都在看。”

三、夺目的珠宝粗糙的陶器

  

    洛阳农民厉害,洛阳考古人更是名不虚传。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有200多名考古队员,人数众多,在全国也不多见,可他们依然忙得团团转——没办法,洛阳的古迹太多。

  

    古墓和遗址的发掘分三种:配合城市基础建设发掘、研究性主动发掘、抢救性发掘。

  

    在洛阳,配合城市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占多数,但因被村民无意破坏,曹魏大墓不幸被抢救性发掘。

  

    考古是一项艰苦的野外工作,风吹日晒,枯燥难耐,考古队员却把枯燥当历练,享受考古发掘的时光。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工作人员王咸秋深有体会:“每挖一层就像在和古人对话,根据蛛丝马迹勾勒出鲜活的古代社会。”

  

    若问考古队员“大墓里啥最重要”,他们会咧嘴一笑,说:“啥都重要。”

  

    没错,寻常人也许会被墓中夺目的珠宝吸引,但考古队员会盯着一件粗糙的陶罐看得如痴如醉。

  

    会看的看门道。在考古队员眼中,貌不惊人的陶器价值连城,可根据它完成对古墓的断代,这是考古的关键。

  

    “东汉大墓有陶仓、陶壶,曹魏大墓却没有。”老常说,根据这个细节,大家迅速判定此墓便是曹魏大墓。

  

    有文献记载的历史需要考古来验证,无正史记载的历史更需考古发现,这是一项严谨的工作。例如曹魏大墓长长的墓道两壁,是大家用铲子一点一点清理出来的。“我们要把生土(自然土)和熟土(人为动过的土)剥离开,土层是我们了解古墓的又一关键。”王咸秋说,他们要时刻保持火眼金睛的状态,若一铲子下去搅混了土层,就会造成考古失误。

四、粗犷的外表细腻的内心

  

    在外人眼中,考古队员皮肤黝黑、胡子拉碴,但他们的内心极为细腻,会注意到每一个细节。

  

    下到墓室,老常指着墓顶说:“我们挖到接近墓室时,开始用筛子反复筛挖出的土。”这是为了防止泥土中有小陪葬品。筛完了,他们还会用水反复冲洗几遍泥土,以确保万无一失。

  

    不是考古队员小题大做,而是关键的历史谜团往往是通过不起眼的物件解开的。

  

    2009年初,连霍高速公路洛阳段改扩建工程考古钻探,考古队员发现了一座大型墓葬。当时发现的曹魏墓葬寥寥无几,它又在邙山陵墓群东汉陵墓区内,众人一度以为它是东汉墓,可心里又不安:“墓里的陪葬品不像东汉的样子啊。”

  

    一天,严辉在离开考古现场时,用食指和拇指圈出一个方形,对队员们说:“希望你们挖出这个东西。”

  

    严辉指的是墓主人的印章,是快速确认其身份的利器。南越王、海昏侯等大墓的发现便得益于印章。

  

    两天后,一枚两厘米见方的铜印出土,上面用篆书阴刻着“曹休”二字。曹休是曹操族子,也是三国名将。一时间,消息传遍考古界。

  

    因为这枚印章,此墓成为我国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墓主人姓名记载的曹魏贵族大墓。

  

    并非所有古墓中都有印章,曹魏大墓亦如此,墓主人身份的确定还得经历漫长的过程。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人王建的一句诗,揭示了洛阳古墓之多。墓多,盗墓者也多。从古至今,盗墓和反盗墓在这片土地上频繁上演。考古人争分夺秒,就是要赶在古墓被破坏前抢救文物——

五、为防盗,他们也是拼了

  

    2015年夏,伊川县徐阳村的一座陆浑戎贵族墓被开启。它在此安睡了两千余年,无人惊扰,铜编钟、铜鼎等随葬物虽被黄土尘封着,却完好无损。

  

    与其相距一公里的另一座陆浑戎贵族墓,却没有这么幸运。它已被严重盗掘,墓壁破损,墓内只留下一枚骨贝和少量青铜器碎片。

  

    时至今日,考古队员已在徐阳村发掘了三座陆浑戎贵族墓,其中两座保存完好。

  

    与盗墓贼对抗,速度是最好的武器。“为了保护徐阳村的古墓,我们只要听说有人在‘打探’陆浑戎的消息,就立马赶过去。”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商周研究室工作人员马占山说,他们抢先一步保护古墓,盗墓贼才未能得逞。

  

    无独有偶。伊滨区西朱村曹魏大墓的发掘,也是考古队员在听到盗墓贼的风声后赶过去的。当时,天色已晚,大雨滂沱,考古队员不敢马虎,死盯着古墓,硬是在汽车里熬了一宿。次日一早,大家就地扎营,抢救发掘古墓,还养了两只狗以防风吹草动。

六、搅乱时空的盗墓贼

  

    西朱村曹魏大墓被开启,考古队员心头一凉。古墓上方的盗洞显示,此墓已被盗墓贼“光顾”了三次,盗洞竟是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盗墓贼留下的。

  

    考古队员如何知道这是古代盗墓贼所为?

  

    理由很简单,证据是一些“穿越”的瓷片!“我们在曹魏大墓里发现了宋代的瓷片,这很可能是盗墓贼带来的,走时落在了墓里。”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主任严辉推测。

  

    因为盗墓贼的惊扰,古墓内时空错乱,在考古界已不是稀罕事。

  

    把目光移至湖北钟祥。2001年,这里发掘了一座明代墓葬,考古队员竟在墓门内侧发现了一条现代毛巾。大家蒙了,此墓并未被盗掘,难道毛巾玩起了“穿越”?

  

考古队员在清理古代墓葬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当然不是。考古工作者推测,盗墓贼在探墓时,不小心打穿了后墓室砖砌的券顶。他们用炸药爆破时,就用这条毛巾堵塞打穿的洞。结果墓没被炸开,毛巾却被气流冲进墓室。当考古队员抽古墓里的积水时,毛巾随之漂至门口,让人虚惊一场。

  

    西朱村曹魏大墓则没这么幸运,盗墓贼闯进墓室,不仅盗走随葬品,而且连铺地的石砖都打包搬走了。折腾完,他们仍不罢休,掘地、挖墙,生怕有随葬品藏匿其中。

  

    等考古队员前来发掘时,坍塌的墓顶砖已把陶器等随葬品砸得粉碎,墓室地面也被挖得坑坑洼洼。他们只好把散落的砖石运出墓室,再把破损的文物清理好,运到实验室修复研究。虽然该墓被破坏严重,但考古队员依然通过仅有的线索还原了历史真相。

七、墓室暗器?没那么玄乎

  

    网上流传这么一段话,你想惹恼一名考古队员,只用问以下几个问题:“考古时你挖到过什么宝贝?”“你挖墓时遇到过粽子(僵尸)吗?”“你是怎么破解墓里的各种机关的?”

  

    这些年,因为受探险小说和影视剧的影响,考古工作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常人看来,古代皇帝为防万年吉地被破坏,会费尽心思设置防盗暗器吧?

  

    例如,会自动射箭的机弩矢。司马迁曾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除文献记载外,迄今没人见过此暗器的真面目。

  

    或许有人会说:“洛阳古墓那么多,没发现机弩矢,毒气总有吧?”不好意思,你是探险小说看多了,这些奇特暗器,考古队员还真没见过。

  

    古墓内的反盗墓手段真有,不过没你想的那么玄乎。“古人会加固墓室,并把墓建在石头山下,让盗墓贼很难盗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汉魏研究室工作人员王咸秋笑道。

  

    前不久,纪录片《鹤舞邙山》热播,其中讲到用积沙、积石反盗墓,即造墓者在墓室内设置沙石层,当盗墓贼挖洞挖到积沙层时,沙子会流到洞内,造成塌方,从而将盗墓贼活埋。该方法被视为反盗墓的有效措施,但我采访到的考古人一致表示:“只听过,没见过。”

八、干考古,痛并快乐着

  

    考古多在野外进行,风吹日晒,条件艰苦,考古人不得不戴着防晒帽,穿着冲锋衣,一日三餐有啥吃啥。一个考古项目常要耗费数年光景,考古队员不得不住在考古现场,搭建临时板房,或租用老乡的房子。

  

    在发掘汉函谷关遗址时,王咸秋的女儿刚出生。“当时,我正休假在家陪老婆,接到任务立马赶到考古现场。”他说,考古时间紧、任务重,大家铆足劲儿,寒冬酷暑从未停止,“要是下雪,早晨把雪一清,继续干”。

  

    大家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方格,这些方格被称为探方。从早到晚,考古队员在自己的探方里工作。夏天,潮湿的墓坑像蒸笼;冬天,寒风把人吹得瑟瑟发抖。

  

    洗澡也是考古队员面临的难题之一,因为条件所限,大家常常得等一周才能去附近的澡堂洗澡。烧水洗澡不行吗?住在老乡家还好,若像发掘汉函谷关遗址,考古队员得自己到附近的水井挑水,洗漱、饮用刚够,洗澡未免太奢侈。

  

    看到大家如此辛苦,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想办法改善大家的工作环境。“发掘西朱村曹魏大墓时,院领导给我们配了空调。”接到消息,王咸秋高兴坏了。领导追问:“还有其他要求吗?”小伙儿边笑边摇头,说:“这就满足了。”

  

    王咸秋说:“考古工作的意义在于不仅抢救了历史文物,而且还配合了城市基础建设,以免在修路、建楼时文物遭到破坏。把它们发掘出来,更好地用于科学研究,这是对文物最好的保护。”

  

    这就是考古人再累也不喊累的原因。他们享受着探索未知的乐趣,担负着保护文物的职责,痛并快乐着。

  

  (洛阳晚报记者 何奕儒)

亚洲考古新媒体 出品

仅供学习 侵权即删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来源:洛阳晚报

投稿及信息:mingdiands@foxmail.com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考古的声音传得更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