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推荐|人民文旅观察:受灾文物的抢救性修复与预防性保护

摘要: 图/ 修复后的泰顺县文兴桥 来源:泰顺文化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如何对灾害中被损毁的文物进行有序修复?如何在未来更理性、更科学地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人民日报人民文旅近日采访了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黄滋、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荣、清源视野文化咨询中心魏青等三位曾参与国内多个重要灾后文物修复项目的专家,就这些问题探讨 ...

图/ 修复后的泰顺县文兴桥 来源:泰顺文化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

如何对灾害中被损毁的文物进行有序修复?如何在未来更理性、更科学地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人民日报人民文旅近日采访了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黄滋、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张荣、清源视野文化咨询中心魏青等三位曾参与国内多个重要灾后文物修复项目的专家,就这些问题探讨分享。

*本期转载自人民日报人民文旅频道 2020-07-22发布的《人民文旅观察丨抢救性修复、预防性保护多举并措 期待洪水中“受伤”的古桥涅槃重生》,有摘编

近期,多座百年老桥在汛期相继遭到毁坏牵动了不少人的心。7月12日,国家防总将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多个省市进入了防汛的关键期,汛期多地的文物安全也受到重大威胁。

据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消息,据统计,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有的被毁古桥已有长达800年历史。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日前指出,今年汛期,受损文物范围广、数量多、损失大,是近年来汛期文物受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受损文物中,古桥梁被冲毁、古城墙坍塌和文物建筑房屋垮塌较为严重。

图/安徽镇海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黄山市中心城区最古老的明代石桥,被许多人称为“安徽第一桥”。拥有近500年历史的它,在今年7月7日被山洪冲毁。

受损的文物牵动着民众的心,而灾后的文物修复与保护更是时不我待。如何对这些被损毁的文物进行有序修复,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涅槃重生?避免“毁容式”、“破坏性”修复需要坚持什么原则?如何在未来更理性、更科学地做好文物“预防性保护”?人民日报人民文旅采访了曾参与国内多个重要灾后文物修复项目的专家及从业者,就这些问题探讨分享,一起关注文物修复与保护,让这些承载着乡愁与记忆的精神家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

坚持“真实性”为第一原则 避免“破坏性”、“整容性”修复

“文物修复最主要的原则就是体现真实性,其历史与文化价值不可磨灭。”来自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首席专家黄滋表示。

在1982年《文物保护法》中规定“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修复文物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仅凭一腔热情和善意是绝对不可取的。要保障文物修复的真实性与科学性,权威专家的指导、制定尊重历史与文化的规划方案,文博文保相关专业人才的参与、参照文物修缮标准进行科学施工、保障监管部门的全程跟踪等都必不可少。曾有媒体报道过四川安岳栖身石窟的唐宋精美石刻造像被用彩色油漆图绘,当地回应称是多年前群众自发所为,“没有金刚钻千万别揽瓷器活”,否则无论多么善意的修复行为都有可能演变为“破坏性修复”,千万不要让真文物修复后成了“假古董”。

曾参与浙江泰顺风雨廊桥灾后修复保护工程的黄滋表示,灾害中受损的文物也有“黄金抢救期”。灾害发生时第一时间是保障民众人身安全,接下来,对于损毁文物进行及时的打捞、收集、鉴定、甄别等工作越早启动越好。当时泰顺地区热心民众自发参与到廊桥构件打捞工作中,为后期修复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当时90%的构件被打捞搜集回来,除去损毁极其严重的,70%重新应用到泰顺风雨廊桥的修复上。除了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也是保障最大程度还原文物修复的重要因素。通过“归位”施工方式,团队采用“专家团队+图纸数据+现场原构件+传承人经验”方式,做到每一件木构件施工前有方案登记,编号,施工过程有图片留档,安装归位后有位置记录,让文物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真实性。该修复项目也曾获得了2019年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的特别推荐项目。

图/2016年被冲垮的泰顺县薛宅桥

北京国文琰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副总工程师张荣表示,“文物修复的第一原则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包括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和原工艺。” 他表示,突发性灾害中的文物不可避免会出现原材料损毁严重或丢失情况,这是修复中的一个难点。一旦此情况发生,文物又该如何“涅槃重生”呢?

张荣分享了他曾参与修复过的浙江古月桥为例,看如何将“四原”原则理想实现。在研究确定了桥面工艺后,寻找当地工匠使用传统手工建造技术打造材料。即使是替代材料也绝非信手拈来,如石材的选用,通过鉴定石料产地、加工手段,施工工艺等,比对老照片、资料档案,施以原工艺最大程度保留它的真实性。他表示,尽量保护其原有的材料不减损文物载体的文化与历史价值,不改变桥体结构体系,必须采取最小干预原则,也提出了对古月桥进行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过去20多年间,古月桥由于年久失修无法通行,保护修缮项目让这一当地地标性建筑和重要的传统乡村景观重返社区。

图/浙江省古月桥勘察保护修缮工程2019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奖——优异项目奖 来源:清源文化遗产

未雨绸缪 “预防性保护”为文物加筑安全防线

“预防性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近几年较为关注的保护理念。在近两年出台的一系列文物保护相关的重要规范与文件(《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中都明确提出:“文物保护行业要从以往单纯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并重的保护方式转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日前表示,文物局在文物防灾减灾工作方面的安排和考虑,主要提及五方面举措,包括统筹纳入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防灾减灾研究、文物修缮中考虑防灾问题、完善文物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发挥文物自身防灾功能。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也在面临着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带来的潜在破坏风险。在采访过程中,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强调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的重要性并给出建议。

“防御并非是修的结实就可以,次生灾害发生的情况和形成机制比较复杂,不确定因素和突发状况会对古迹的破坏程度和冲击比较大。”清源视野文化咨询有限公司魏青董事长表示,“对灾害风险更准确的判断除了运用新技术手段,也需要向古人的智慧与经验学习。” 曾参与过汶川地震后都江堰二王庙的修复工程的魏青说。古建在历史上存在了上百年甚至更久,往往经历过多次规律性的自然灾害,这些能够幸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在选址、环境处理、灾害防御方面可能有一套汇集古人智慧的有效预防策略,而参考地方史志资料和文物古迹中的碑刻记载,也常发现所在地区大型自然灾害发生的周期性规律。因此要从处在两次灾害之中的来理解文物古迹的日常状态,他认为“预防性保护”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完整的防灾理念和全民体系,包括制定贯穿灾前、灾中及灾后一系列技术、管理的可行性措施。

图/都江堰二王庙修缮后、震后、震前对比 来源:清源文化遗产

“从遗产防灾体系角度来说,准确详实的文物档案本身也是有价值的对象。为文物建好档案,保留好历史测绘数据、照片,确保这些档案资料在灾后可以及时获取,是十分必要的。”魏青在谈到“预防性保护”时强调说,“档案记录本身就是保护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文物数字化保护是目前国家积极推进的一项工程,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传承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防止类似水灾、火灾等对文物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也是一种档案依据。当然,数字化只是保护和利用的一种手段,对文物本体的保护依然是最核心和首要的任务。

专家建议,应加强对古桥等文物的日常“体检”“会诊”,对小问题及时修缮,对存在结构安全问题的要尽快编制保护规划。据悉,2016年曾有多座古桥遇洪受损的浙江泰顺县,今年已开启了“廊桥保护立法”进程。

魏青表示,对文物所处自然、历史的环境的破坏,比如将历史河道渠化、裁弯取直,除了破坏历史风貌,也经常会导致重大灾害中更大的风险隐患。文物保护不仅仅是文物局一个部门的事情,城市或乡村在开发建设中,更需要统筹考虑,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规划、建设、交通等多部门协调来共同为文保营造健康环境。

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共同守护精神家园

“古桥不只是一座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物,对于当地人来说意味着认同和归属感,是精神家园和寄托,他们是非常珍惜的。” 黄滋表示。泰顺廊桥灾后修复后,不仅使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得以重生,还激发了当地民众情感深处的归属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正如当年泰顺三座被洪水冲跨的国宝级廊桥成为“全民救桥”的典范,近期备受关注的江西婺源“彩虹令”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民众对家乡文化遗产的热情与牵念。7月8日,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清华镇一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廊桥——彩虹桥受到洪水冲击,部分桥面损毁。婺源居民吴女士听说了彩虹桥被冲毁的消息,惋惜的表示“婺源人从小对这座桥是有感情的,它不仅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婺源非常有特色的一个地方,是婺源的城市记忆。” 婺源相关部门随后发布一道特殊的“彩虹令”,搜寻被洪水冲走的原木构件,声明捡到并归还木构件的市民游客将被授予“彩虹之友”的荣誉称号。“彩虹令”发布后,许多热心市民加入了寻找被洪水冲走的彩虹桥木构件的队伍。发出仅一天后,便有村民找到一根重达4500余斤的大梁,后被证实为彩虹桥木构件之一。

“文物古迹的修复,对于受灾后民众的心理建设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承载着他们团结重建家园的梦想。”魏青表示。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健康地保护文物本身,如何将文化延续下去、技艺传承下去需要民众的参与。魏青提出,关注“遗产与社会共同的健康状态”是当下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目标方向。一方面灾后恢复性工作需要社会公众、志愿者的参与,同时“灾后遗产修复与保护对当地文化生活秩序、经济恢复将起到非常积极作用。尤其是给予当地民众更强的关注力、凝聚力与信心。” 的确,许多文物遗产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常态下的一种旅游资源,更成为当地民众乡愁乡情维系的精神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文物遗产记录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历史,也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涵养文化根脉,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也期待更多文化遗产在我们的保护中焕发新光彩。

图/彩虹桥 来源:古建中国

据报道,7月20日,彩虹桥的三根大梁及大量廊桥构件已经找回。据当地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古桥桥墩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只有桥面部分木质建筑物及桥墩面层受损。因此后期的修缮工程难度不大,工艺也不复杂。日前,黄山市屯溪城区镇海桥散落构件、石料打捞工作方案已经制定完成并向社会公开。黄山市已明确,将打捞被洪水冲垮的镇海桥原料,并尽快原样修复。期待彩虹桥早日风雨之后迎来彩虹。


*本期编辑胡玥。

清源文化遗产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