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学术分享 | 遗产与原真性

摘要: Titl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By Helaine SilvermanSilverman, Helain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eritage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5. 69-88.原

Titl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

By Helaine Silverman

Silverman, Helaine. "Heritage and authenticity."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eritage research. Palgrave Macmillan, London, 2015. 69-88.

原真性是遗产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本章主要通过文献回顾的方法梳理了原真性的概念演变和发展,阐明原真性与遗产、旅游发展的联系,以动态的视角解释和认识遗产的原真性问题。

01

19世纪的遗产和原真性

遗产是一种元文化(metaculture)Kirshenblat-Gimblett, 2006)。其不仅是诉说文化的文化,还是揭示社会、政治、经济和其他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文化,也是揭示遗产被创造和展现时重构的空间和时间的文化。因此,遗产作为元文化引起了关于原真性的讨论。

19世纪时,在历史建筑保护以及历史建筑与国家记忆的建构的联系、与国家认同的联系的讨论中,原真性讨论尤为盛行。法国和英国出现了保护和修复教堂等历史建筑的热潮,以传承历史和记忆、唤起民族身份认同。在这个时期,建筑修复会把将建筑物上不属于原建筑的元素完全剥离,并用他们所推测的属于原建筑的元素代替。而这一进程被称为“scrape(剥离)。随后有学者对这种“绝对”的真实进行批判。John Ruskin反对对建筑物理结构的修复,他认为在建筑的每一阶段和时间进程中都会产生原真性,人们不应该对建筑进行修复和改动。抹去历史的痕迹是对遗产原真性的损害。他还指出遗产与记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纪念建筑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充满着被建构的生命和记忆,这些都与过往的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要素密不可分。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载体,原真性就存在于这些重要的记忆之中。

02

建筑原真性成为国际遗产信条

历史建筑的原真性逐步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研究问题。1877William Morris基于Ruskin的哲学建立古建筑保护协会(SPABSociet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1931,在第一届国际建筑师和历史古迹技术人员大会上,遗产保护历史的基石之一——《雅典宪章》由建筑师和设计师团体提出。虽然和之前一样,宪章没有提出“原真性”,但是在文中提到要防止可能造成丧失古代特征和历史价值的错误出现。不过,作者认为宪章要维持与古迹相协调的周边环境,是一种保护古迹原真性的不原真,是人为的原真性。。

1964年颁布的《威尼斯宪章》成为了与原真性讨论的重要节点。宪章中第一次使用了“原真性”(authenticity)。在这一阶段,原真性被理解为要保护建筑的原始结构和机理,且历史上对建筑的改造也被认为是原真性的一部分,因为它们也展现出艺术和考古价值,并作为历史的证明。

随后,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颁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早期版本重点关注了原真性问题。其提出世界遗产必须具有设计、材料、工艺和背景中的原真性,也可包含历史上对遗产建筑某些部分的修改或增添(1977 section I)。

对原真性认识产生较大突破的是1994年的《奈良真实性文件》。虽然奈良文件主要关注建成环境保护实践的原真性问题,但是其受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原真性的学术思想影响。文件强调了多元文化价值,并提出虽然世界遗产应该按照国际标准保护,但是还需要尊重社区基本的文化价值,判断原真性应该充分考虑它所归属的文化环境特征。

在这些基础上,1996年,《圣安东尼奥宣言》进一步指出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与文化和身份认同息息相关,它应归属于那些与遗产有利害关系的社区居民,并认识到对不同主体来说,身份认同和遗产所具有的价值可能不一致。2000年,在二战灾难性事件和苏联解体的影响下提出的《里加宪章》指出在某些极特定情况和事件下,只要重建的被灾难损毁的遗产蕴含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信息,而且整体的背景并非伪造出来的,是可以被世界遗产委员会所认可。

0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原真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上文可知,讨论物质遗产的原真性就如此困难,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讨论更甚。事实也是如此。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就谨慎地避免使用“原真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包含着进化、合并的过程(Smeets, 2004),应强调遗产传承者的参与,而不应该仅仅通过硬性的标准对它进行评判(Skounti, 2008)。非物质遗产应使用当代的原真性来考量,包括Hobsbawm1983)提出的“被发明的传统”(invented tradition[1],或是Cohen1988)提出的“渐变真实性”(emergent authenticity[2]。这种原真性是不断被创造和建构的。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选往往会涉及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伦理问题。比如评选非遗会限制当地居民的选择权利。以菲律宾入选世界遗产的梯田为例,假如当地的年轻人已经不想要延续他们“原真的”的农业耕作传统,国家政府应该鼓励甚至是强制他们坚持传承传统以保留梯田能在世界遗产名列吗?

菲律宾科迪勒拉山水稻梯田(来源:whc.unesco.org/en/documents/129333

此外,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其他人利用的时候会给当地带来真正的伤害。以泰国北部的克扬族妇女为例,他们把多个沉重的铜环戴在自己的脖子上会损害他们的身体。但是在全球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下,因为游客的窥探欲,这样行为备受推崇。

克扬族女孩(来源:http://huaypukeng.com/gallery.htm

04

原真性,遗产和旅游

过去只是个别人类学家和探险者进入某些目的地,而现在则因为旅游目的地出现在流行杂志上,旅游者侵入其他人的生活和文化的现象在不断增加。旅游目的地并不是静止的,其可持续性是主客之间的动态谈判关系。但是因为东道主或者说当地人自身和他们的地方对市场开放,他们几乎没有权力(Dearden & Harron, 1994)。旅游者行为可能会对目的地文化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使一些原本庄严的宗教仪式舞台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者提出了旅游领域中的不同类型原真性,而这些原真性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其可以分为舞台化真实性(MacCannell, Bruner);被游客、被东道主所感知的原真性(BrunerWang: 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 intra- and interpersonal));由外部的地方//物所建构或构成的原真性(Bruner:社会建构主义者原真性(social constructivist);Cohen:社会建构原真性(socially constructed);Wang:建构主义原真性(constructive))以及蕴含在客观事物中的原真性(Wangobjective)。此外,旅游的原真性可以被认为是由外部的商品化修饰物,如纪念品、导览书等便携物品(可见Waterton & Watson, 2010),和自生产的呈现,如日记、相片等(可见Bruner,1989; Robinson & Picard, 2009, 共同组成。作者认为旅游中的原真性应该更注重参与和体验的本质而非是那些构成遗产的客观事物中的原真性。

旅游体验在Watson et al.2012)看来是一种具身化和多感官参与的过程,会对社会文化产生有形影响,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旅游者的进入可能会对旅游地原住民情感、地方感、身份认同和记忆等多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Tsings 2005)提出的“摩擦”(friction)概念表明了由于多种需求由相互竞争或者存在谈判关系的群体提出,旅游活动存在多样的且互相冲突的社会互动。Cohen1988)指出普通旅游者游览目的地时候,并不一定会寻找学术意义上的原真性,而且他们对原真性的追求会因人而异。尽管旅游者可能不追求原真性,遗产研究者应该关注目的地的权利(人、文化、经济、政治、民族、性别等)。因为这些权利由于旅游业的存在被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如由于游客的存在,某些地方具有更大的就业可能性,而且可能会出现资源紧缺和资源朝“现金牛”不平等再分配。而权利往往与政策紧密关联。

比如说,Bruner(1994) 通过分析肯尼亚的马赛表演,发现马赛人通过利用他们的表演代理权,利用从“幕前”获得的收入,购买更多的牲畜来支持和维持他们“幕后”的文化。此外,有的居民会将他们的文化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给旅游者,但不会把这些新形式的物质文化用到他们的仪式当中,有的会拒绝把自己某些遗产让旅游者消费等。可见,社区会根据自己的方式保护文化实践并参与旅游经济,而原真性也因为旅游经济的参与复杂化。

05

遗产和原真性的研究现状

  

  • 超传统的概念AlSayyad’s2006)提出“超传统(hyper-tradition)”概念。他认为全球化动摇了传统是真实想法和风俗的集合,也剥离具体的地方与身份认同的联系,进而加快了传统去领地化的进程。超传统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那些没有发生的历史,或与假设的起源地和文化脱节的实践的参考。这些超传统实则是被某些人认为已经消失的遗产,被这些人探寻或重新认识。这样的一种超传统与Baudrillard1995)的第三阶段模拟异曲同工:即使没有原型,也声称或假装是一个真实的复制品。超传统理论能很好应用于把“原真的”内置在“遗产”的建成环境。的。比如有学者研究了近代澳门对拉斯维加斯的后现代遗产进行移植,融合自己的遗产,进而创造新的杂交传统的过程。即使产生了非本源的文化,也是一种超传统的真实(Tsui, 2006)。

  • 旅游的展演(performativity)特征:这是被当代学者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节事活动体现了典型的展演性。节事活动的商业化吸引旅游者的同时也破坏节庆本身的文化真实性,而这些真实性正是当代旅游者所追求的。此外,一些政治因素也会被卷入其中。以泰国北部的高棉族为例,高棉人想要保留他们在考古遗迹举行典礼的传统,却与国家的遗产管理相矛盾,因为背后是泰国与高棉文化的来源——缅甸之间复杂且饱含冲突的历史(Denes & Sirisrisak,2013)。朝圣引发了对其他形式的原真性的讨论,如OstergaardChristensen (2010)提出了“自我原真性(Self-authenticity)”的概念。他们认为朝圣是向真实的自己走近,是移动的、具有规律性的遗产的展演。

  • 移民和流动性问题:除了朝圣带来大规模的遗产和原真性迁移,移民也是。不过相对于朝圣是短期的迁移,移民则是长期的。因为他们面临着在不是他们家乡的地方呈现他们的遗产的挑战。以美国的中国城为例,那里的建筑和文化也在被不断的动态建构中,从开始的意大利维多利亚建筑到后期重建的东方建筑。

    由于遗产的排他性和殖民、迁移所导致的遗产所有权问题,原真性研究中在现在遗产研究中凸显。殖民、驱逐带来了遗产的所有权不确定的问题。比如美国籍爱尔兰人认为他们拥有爱尔兰境内的爱尔兰遗产的所有权,即使他们的祖先被驱逐出那个地方。此外,在美国,另一富有争议的原真性话题受到关注,它源于美国人所讲的“身份政治”。这往往发生于评定哪些人属于美国土著,这种人本身所带有的原真性源于身份、血统、族群等。

06

结论和展望

在遗产原真性的问题上,国家和国家遗产管理机构,全球旅游产业和当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谁决定了原真性、谁拥有它、谁使用它、谁有权展现它。未来有关遗产和原真性的研究必须关注其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其产生的结果。作为学者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为那些在遗产区域居住的社区居民争取权益,在旅游开发中也应保持对历史的充分尊重。

在遗产研究和遗产实践中,原真性仍是多个领域最重要的关注之一。而原真性的主要发生场所是旅游。由于当代的原真性是新的原真性,研究应该从过去关注旅游者是否被骗的问题,转到对原真性深层次的分析,因为原真性是通过话语、辩论、经济和政治政策、展演、抵制、关于遗产的谈判和主张进行表达的。当代的原真性指的是社会生活的活力,与所谓的“真实体验(authentic experience)”等术语所表明的行为固化所相反。当代原真性认识到,全球化、商业化、大众传播和旅游业之类的力量正在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产生新的文化表现形式,存在于活跃的环境当中。

[1]“被发明的传统”源于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由顾杭,庞冠群译。

[2]根据赵红梅 & 李庆雷 2012),emergent authenticity 被其他学者译为“突现的真实”、“新增的真实”等,本文采用他们的译法,译为“渐变真实性”。

  

  • 作者简介

      

  •   Helaine Silverman

  •   伊利诺伊大学人类学教授,文化遗产管理与政策合作(CHAMP)主任。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论坛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考古遗产管理国际科学委员会(ICAHM)和文化旅游(ICTC)的成员。她的研究涉及遗产管理的文化政策、旅游、经济发展以及地方和国家身份认同。她还是拉丁美洲考古遗址博物馆(2006年),《文化遗产与人权》2007年),《具象化的非物质遗产》(2009),《有争议的文化遗产》(2011)和《在中国的文化遗产政策》(2013)的编辑。她还指导了两个系列丛书:“遗产,旅游和社区”(左岸出版社)和“考古遗产管理的多学科视角”(Springer & ICAHM出版)。她是美国人类学家、国际遗产研究杂志、遗产与社会、世界艺术和Thema的编辑委员会成员。

  

  •   译者简介

  • 郑雅馨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研究生在读,喜欢文学和美术。

  •   译校简介

  • 林诗婷

      剑桥大学考古系遗产研究方向在读。主要研究兴趣为遗产管理,遗产旅游,消费者行为。

      

  

  

  •   其他参考文献

    赵红梅, 董培海. 回望"真实性"(authenticity)()——一个旅游研究的热点[J]. 旅游学刊, 2012(05):13-22.

    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译者:郑雅馨

译校与编辑:林诗婷

审核与发布:张朝枝

往期精彩

  学术分享 |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Heritage Studies

  学术分享 | 遗产的本体论政治:一个好故事如何被研究给毁了?

  学术分享 | 遗产与话语:回顾与展望

  学术分享 | 遗产研究的展演视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