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何公墓志铭》发微丨张庆捷

摘要:   张 庆 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何公墓志铭》,收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上世纪出土于太原阳曲县,高约45厘米,宽约47厘米,厚约7厘米,有志有盖。盖上有篆文四字“何公墓志”。然经过文革,资料丧失,出土的时间、确切地点以及随葬品均无人能说清楚,丧失许多信息,令人万分遗憾。该墓志是入华粟特人墓志,早在上世纪80 ...

  张 庆 捷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何公墓志铭》,收藏于山西省艺术博物馆,上世纪出土于太原阳曲县,高约45厘米,宽约47厘米,厚约7厘米,有志有盖。盖上有篆文四字“何公墓志”。然经过文革,资料丧失,出土的时间、确切地点以及随葬品均无人能说清楚,丧失许多信息,令人万分遗憾。该墓志是入华粟特人墓志,早在上世纪80年代,曾有学者在《山西文物》上简单介绍过此墓志。志文记述了志主身世、家庭、后代诸事,大致分六部分,有些详细,有些隐晦,需要解读阐释,方可了解入华粟特人在中国的活动,填补史书缺载。今借纪念岑仲勉先生诞辰130周年之机会,步岑先生“金石证史”之后尘,笔者核对了该墓志并做了较详细探讨,着重想通过志主的身世、家庭考释了解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粟特人内部通婚现象;二是入华粟特人从军现象;三是唐五代山西入华粟特人数量和活动范围。需要说明,下文黑体字为墓志原文,宋体字为考释文字。

  

  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何公志铭并序

  

  大晋,指五代后晋。由首句“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何公墓志铭并序”,可知志主姓何,官居五代鸡田府部落长史。志主任职的古鸡田府,史书不载,但史书记载有鸡田州,《旧唐书·地理一·关内道》:

  

  “鸡田州,寄在回乐县界,突厥九姓部落所处。户一百四,口四百六十九。”

  

  鸡田州旧址在今宁夏灵武市境内,《唐会要》七三《灵州都督府》也载:

  

  “开元元年,复以九姓部落置皐兰、燕然、燕山、鸡田、(奚)[鸡]鹿、烛龙等六州,并属灵州。”

  

  鸡田州之设,至晚是在唐贞观年间。《旧唐书·李光进传》载:

  

  “李光进,本河曲部落稽阿跌之族也。父良臣,袭鸡田州刺史,隶朔方军。”

  

  无独有偶,李光进父亲墓志也被发现,《唐故开府仪同三司鸡田州刺史中丞赠太保李公墓碑》记载:

  

  “号阿跌部,遂以为氏。至太保王父讳贺之,公遂率其所统南诣灵武,请为内臣,太宗召见,与语,奇其材能,拜为银青光禄大夫、鸡田州刺史。”

  

  既然有州,就有州府,墓志中记载的鸡田州府,当为鸡田州刺史府。

  

  鸡田州是一个小州,户口很少,地广人稀,在唐代仅属于下州。据《唐六典》卷三十《三府督护州县官吏》下的《上州、中州、下州官吏》,制定划分上州、中州、下州的标准,人口四万以上为上州,二万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的为下州,鸡田州人口远远不足二万,无疑属下州。再由志主为故鸡田府部落长史看,志主任职的长史,并非州长史,仅是驻军部落长史,说明“突厥九姓部落”也设置长史。地方长史的官品决定于州的地位,中州“刺史一人,正四品上。别驾一人,正五品下;长史一人,正六品上;司马一人,正六品下。”志主身居下州部落长史,达不到中州长史的官品,即是说,他若有官品,也在七品以下。部落长史之称极为少见,参照刺史府长史,应有一定权力,当为执掌部落事务,协助部落首领管理军事。

  

  墓志称志主为“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不知是何用意。因为他逝世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不曾在后晋为官。后晋天福年,是他正式下葬的时间。按惯例,他应当是“唐或后唐故鸡田府部落长史”,但墓志记载他是“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难以理解。蠡测有两个可能,一是后晋对他另有追赏,二是他的三个儿子仍在后晋为官,后晋建立后,为表示忠心,故称大晋故鸡田府部落长史。

  《易》曰:知生而不知死,德而不丧;知存不亡名其雄,圣人乎?由是知荣禄有杖之期,生死而无究竟之路。则知寿有短长,荣无久固也。

  

  五代墓志,很多都有“序”,以上这段,就是序。该序首句出自《易经》,原文是“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圣人乎?”作者由《易经》这句话导引,引申为对生死、名利、寿命的感概,又通过“寿有短长,荣无久固”之意说明生死乃自然规律。

  

  公讳君政,家本大同人也。公主领部落,抚弱遏强,矜贫恤寡。家崇文武,世袭冠裳。传孝悌之风仪,绍恭俭之礼让。分枝引流,不可究源。皆继簪缨,拖金拽紫。尽为候伯,各有功勋。公不幸忽染时疾,药疗无医,去长兴三年(后唐长兴三年(932))十二月一日,于代州横水镇终于天命。

  

  志文第二部分为正文,扼要介绍了志主何君政的身世经历和逝世时间。志文记载,志主“讳君政”,因此知志主姓名为何君政。志文载何君政“家本大同人也”,颇有深意。实际上,“何”姓为九姓胡之一,来自中亚何国,这由何君政曾任鸡田州部落长史可知,蔡泓生先生著《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指出,九姓胡源于昭武九姓。但此处墓志不记何国,而记其籍贯为大同,与入华九姓胡汉化意愿有关。唐末,沙陀部落一度迁居大同,何君政自认籍贯是大同,反映了九姓胡与沙陀的密切关系。五代五国,后唐、后晋、后汉,都是沙陀政权,起源于云朔之间,比较复杂。《新五代史》卷三十六《义儿传》:“唐自号沙陀,起代北。”沙陀雄起后,重心由大同南迁太原,何君政一家也随之南迁。志文回顾何君政一生,叙述他曾带领部落,“抚弱遏强,矜贫恤寡”。“ 皆继簪缨,拖金拽紫。尽为候伯,各有功勋”。一家为官,荣宗耀组,但最后仍不免重病难治,卒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十二月一日。所谓后唐,乃五代第二个朝代,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代州即今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李克用死后,即葬于代州。《旧五代史》称之为“代州武皇陵”。横水镇当为代州地名,不知为现在何处。

  

  就墓志上下文看,志主来自西域的何国。何国是西域小国,昭武九姓之一,《隋书·西域传·何国》载:

  

  “何国,都那密水南数里,旧是康居之地也。其王姓昭武,亦康国王之族类,字敦。都城方二里。胜兵千人。其王坐金羊座。东去曹国百五十里,西去小安国三百里,东去瓜州六千七百五十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何国人进入并州的时间就在隋代,《通典》卷193记述,何国“大业中及大唐武德、贞观中,皆遣使来贡。”唐初在晋阳去世的粟特人龙润,其夫人就是来自何国。唐代,更多何国人进入大唐,较著名的有河北藩镇中有魏博节度使何弘敬,灵武人,其妻安氏,他与其父何进滔,其子何全暤三代为魏博节度使,卒于咸通六年(公元865),享年六十。在何进滔《德政碑》侧面,有许多部将的题名,其中不乏何姓将官,估计该地当有何国人部落。还有中唐宫廷侍卫中有神策军将领何文哲,世为灵武人,其母为“卫国太夫人康氏”,其妻为“武威安氏”。洛阳出土的《安菩墓志》,记载其为“君讳菩字萨,其先安国大首领。破匈奴,衙帐百姓归中国。”“夫人何氏,其先何大将军之长女”。西安也出土唐代《何少值墓志》,据记载,他是陈留郡人,任职于右神策军押衙。在宁夏盐池县,还发现过唐代入华何国人家族墓地墓地,M3出有墓志一合,志文记载墓主人卒于唐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何国人入华后,多为举家搬迁,地点多为中国北部。何君政家就是其中之一。

  在朔州应县木塔文管所,收藏一块唐代《何公墓志》,记载,志主曾任“云麾将军”,去世于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早于何君政百余年,何君政墓志记载,其“家本大同人也”,正好与应县《何公墓志》联系上,应县旧属大同,可以推测,何君政与应县何家是一个家族。也间接反映出,何家入华时间较早,仅在大同地区就盘桓百十来年

  

  《大晋故陈留县君何氏墓志铭文并序》:

  

  “县君姓何,太原郡晋阳县人也,自长兴元年十月日除授告县君。……即以己亥岁天福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终于洛京水北景行坊宅斯室,年六十五。……哀次子元超,……充护圣右第三指挥、第五都副兵马使。”夫人安氏,星姿降瑞,月彩呈样,行美芝兰,德彰闺壶,忽以身萦疾□,药疗无征,须臾莫返香魂,倏忽而俄辞白日,以天祐年四月十九□在京宅内。有男五人。

  

  志文第三部分介绍何君政夫人安氏,称赞她“星姿降瑞,月彩呈样,行美芝兰,德彰闺壶”。但是由于疾病缠身,卒于“天祐年四月十九日”。天佑乃唐昭宗李晔开始使用的年号,天祐元年八月唐哀帝李柷即位沿用,共四年,即公元904年-907年。安氏究竟逝世于哪一年,志文没载,估计是在天佑四年后,天佑四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但李克用父子拒绝朱梁年号,仍旧沿袭唐代年号,所以墓志仅记载天佑年,具体为何年,已不可考。《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一·太祖开平元年条》记载,朱温篡唐后,“是时惟河东、凤翔、淮南称‘天祐’,西川称‘天复’年号,余皆稟梁正朔,称臣奉贡。”胡三省注释曰:“天复四年,梁王劫唐昭宗迁洛,改元曰天祐。河东、西川黯劫天子迁都者梁也,天祐非唐号,不可称,乃称天复五年。是岁梁灭唐,河东称天祐四年,西川仍称天复。”该注释很重要,指出了五代时期年号混乱的情况与原因。

  

  志文没提夫人安氏的国籍,据其姓氏,当是安国。安国也是昭武九姓之一,《隋书·西域传》载:

  

  “安国,汉时安息国也。王姓昭武氏,与康国王同族,字设力登。妻,康国王女也。都在那密水南,城有五重,环以流水。宫殿皆为平头。王坐金驼座,高七八尺。每听政,与妻相对,大臣三人评理国事。风俗同于康国。”

  

  入华粟特人之间互相通婚的例子很多,何群政与安氏仅是其中一例。值得注意的是,应县《何公墓志》也记载,志主母亲安氏,其妻也是安氏,说明入华何家和安氏一族关系密切,数代通婚。

  

  该段最后一句“有男五人”是说,安氏在世时,曾生育五子。

  

  弟二随驾兵马使充左突骑十将,天祐年十二月廿四日从庄宗帝于河南胡柳陂为国战効身殁,敬周。弟三随驾兵马使充左突骑副将,敬千,同光年四月廿三日身殁封坟,殡在庚穴。

  长男北京押衙充火山军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敬文。次随驾右备征军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敬万。次随驾左护圣弟(第)一军副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敬超。

  

  新妇三人,长安氏、次康氏、次康氏。孙男九人,从荣、重进、小哥、韩十九、憨哥、小厮儿、小猪、小憨、王七。新妇宗氏,重孙兜儿。

  

  志文第四部分是介绍何君政的五个儿子、儿媳和孙子、重孙等人,又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追述逝世的二子与三子;第二部分叙述在世的长子、四子和五子,第三部分记述儿媳和孙辈。值得注意的是,此墓志乃长子所写,因此他称何君政的二子为“二弟”。志文中的“弟二”,实为二弟。同理,下文的“弟三”为三弟。志文载二弟何敬周官职为李存勖的随驾兵马使、充左突骑十将,在天祐年十二月卄四日,从庄宗帝于河南胡柳陂,为国战效身殁。兵马使是唐代方镇的重要武职僚佐,五代沿用。突骑也是军职,《旧五代史、袁建丰传》:“以功迁左亲骑军使,转突骑指挥使。”同书《唐明宗纪一》:“天佑五年五月,庄宗亲将兵以救潞州之围,帝时领突骑左右军与周德威分为两广。”可见当时有左突骑与右突骑,下面又分为突骑将与突骑副将。汉代已出现“突骑”一词,如《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 对于《汉书》中“突骑”一词的含义,颜师古注为:“突骑,其言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到唐五代,突骑已经发展成为军职。

  

  志文没载二弟去世的具体年代,仅记载是死于胡柳陂之战。志文提及的庄宗帝即后唐建立者李存勖,志文中的“河南胡柳坡”, 位于河南濮阳之南,军事位置很重要。胡柳坡之役,是古代著名战役。尽管志文缺载具体年份,但是在史书中,对该战役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都有明确记载。《新五代史》卷五《唐本纪第五莊宗下》记载:天佑十五年(918年)“十二月,进军临濮,梁军追之,战于胡柳,晋军大败,周德威死之。梁军暮休于土山,晋军复击,大败之,遂军德胜,为夹寨。”晋军先败后胜。《旧五代史》卷九《梁书九·末帝本纪中》也记载:

  

  “十二月庚子朔,晋王领军迫行台寨,距寨十里结营而止。……癸亥,北面招讨使贺瑰率大军与晋人战于胡柳陂,晋人败绩。是日既晡,复为晋人所败。初,晋人起军将袭东京,乃下令军中老弱悉归于邺。是月二十二日,晋王次临濮,贺瑰、王彦章自行台寨率军蹑之。二十四日,至胡柳陂,晋王领军出战,瑰军已成列,晋王以骑突之,王彦章一军先败,彦章走濮阳。晋人辎重在阵西,瑰领军薄之,晋人大奔,自相蹈籍,死者不可胜纪,晋大将周德威殁于阵。瑰军乃登土山,列阵于山之下,晋王复领兵来战,瑰军遂败。翌日,晋人攻濮阳,陷之,京师戒严。”

  《 旧五代史》卷三〇《唐书六·庄宗本纪第四》也载:

  

  “十二月戊寅,诏德胜寨、莘县、杨刘口、通津镇、胡柳陂皆战阵之所,宜令逐处差人收掩战士骸骨,量备祭奠,以慰劳魂。”

  

  就在这次战役中,何敬周阵亡。

  

  志文又说三弟何敬千官职为随驾兵马使充左突骑副将,同光年四月廿三日身殁,殡在庚穴。庚穴即在世时自造的墓穴,由他自营墓穴推析,可能是病死或伤重不治而死。同光年即五代后唐李存勖同光年号(923年),共3年,923—925年。可见在何君政去世前,夫人和二子、三子陆续去世。

  

  其后又介绍了在世的三个儿子,长子何敬文、四子何敬万、五子何敬超,均为将领。长子何敬文官职是北京押衙充火山军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北京即太原,押衙为唐宋官名,管领仪仗侍卫。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卷中:“武职,今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

  《太白阴经》卷3《将军篇》记:

  

  一军之中,有大将军一人,副将军 二人,一人主征马,一人主军粮;总管四人,“二人主左右虞候,二人主左右押衙。”

  

  《旧五代史·外国传二·吐蕃》:

  

  “明年,晋高祖遣泾州押牙陈延晖齎诏书安抚凉州 。”

  

  宋人程大昌 《演繁露·旗鼓》:

  “魏博特置骁锐可倚仗者,使为护卫,名为牙兵。而典总此兵者其结衔名为押衙。”

  

  火山军原是地名,本岚州地,因驻军,故名火山军。学界有学者认为火山军设置于宋,由此碑文可证,五代后唐后晋之际,已经设置有火山军。

  

  银青光禄大夫,隋代为实职,唐、宋以后用作散官文阶之号,唐朝银青光禄大夫为从三品。工部尚书,掌管全国屯田、水利、工程、交通运输等,实职,为正三品。检校,即代理或兼任,唐天宝“安史之乱”以后, “检校”官职盛行,五代比比皆是。御史大夫,专掌监察执法,从一品,因是“兼”,品味应低。上柱国,唐代勋级分十二等,最高等级是“上柱国”。《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诏曰:‘上柱国,勋之极也。近代已来,文臣官阶稍高,便授柱国,岁月未深,便转上柱国。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今后凡加勋,先自武骑尉,十二转方授上柱国,永作成规,不令逾越。’”上述官职,当为何敬文书写墓志时的官职。由此可见,何敬文是后晋高官。

  

  四子何敬万官职是随驾右备征军指挥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应该指的是后晋官职。“右备征军”指挥使,不见记载。顾名思义,似为右军备征部队。五代多见都指挥使,是诸将统帅。右仆射,本是尚书台长官,总理政务,但从唐后期起,仆射退出尚书台,不再总理政事,但参与议事,下三品。

  

  五子何敬超官职是次随驾左护圣弟一军副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也应该指的是后晋官职。此句中,“弟”字当为“第”。左护圣军是相对右护圣军而言,其时设左右护圣军,下面又各自分为数军。如《大晋故陈留县君何氏墓志铭文并序》记载其子:“哀次子元超,……充护圣右第三指挥、第五都副兵马使。”《袁彦进墓志》也载其:“转护圣左第五军指挥使”。护圣左,应就是左护圣之别称。又见《石金俊及妻元氏合袱墓志》:“府君第三子,……晋高祖嘉其功,……授护圣军左第六军都指挥使兼维州刺史,十二年,迁护圣军右第四军都指挥使兼连州刺史。乾祐元年三月,迁护圣军左第二军都指挥使。”

  

  何君政三个儿子倶是武职,反映出唐末五代,粟特军人甚多的历史,也反映出他们父子数人从唐到后唐又到后晋的坎坷路程。山西朔州应县文管所除收藏《何公墓志》外,还收藏两块唐代粟特人墓志,即《曹君墓志》,志文第一列即表明其身份为“唐故云州都防御衙前兵马使”。另一块是《康公墓志》,志主姓康名荣,“门传武略”,“官封司马于部落”,唐咸通五年卒于私第。夫人为武威米氏,同年卒,其子官职为“本府部落十将”。

  

  何君政有子五人,但志文介绍的儿媳只有三人,即“新妇三人,长安氏、次康氏、次康氏”,看来仅介绍了在世三子的媳妇。需要说明,三个儿媳也都是来自粟特地区,“安氏”出自安国,与夫人相同,前文已经谈及,不需赘述。“康氏”明显是来自康国。《隋书·西域传·康国》载:“康国者,康居之后也。迁徙无常,不恆故地,然自汉以来相承不绝。其王本姓温,月氏人也。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遂有其国。支庶各分王,故康国左右诸国并以昭武为姓,示不忘本也。王字代失毕,为人宽厚,甚得众心。其妻突厥达度可汗女也。都于萨宝水上阿禄迪城。城多众居。大臣三人共掌国事。其王索发,冠七宝金花,衣绫罗锦绣白叠。其妻有髻,幪以皁巾。丈夫翦发锦袍。名为强国,而西域诸国多归之。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国、乌那曷国、穆国皆归附之。有胡律,置于祆祠,决罚则取而断之。重罪者族,次重者死,贼盗截其足。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善于商贾,诸夷交易,多凑其国。”在昭武九姓诸国中,康国是一个大国,也是昭武九姓的核心国家。

  

  从三个儿媳的国籍考察,都没出昭武九姓范围,间接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昭武九姓之间通婚现象很普遍,即使远离家乡,来往也很密切;二是何君政和夫人为昭武九姓之间的通婚,到他儿子辈,还是与昭武九姓通婚。如果连应县唐代《何公墓志》也加上,可见大同地区粟特人之间通婚现象延续一百余年,令人惊讶。但至少反映出,直到何君政儿子时代,晋阳的入华粟特人内部通婚现象比较普遍。两族长久通婚的需要一定条件,如两族来往较多,人丁兴旺,内部安定等,间接反映出,山西北部地区粟特人数量较多的情况。

  

  长男敬文等,俱以义烈门风,孝传井邑。以年匪顺,灵圹不迁。今就吉辰,方茔宅穸。即以天福四年(939年)十一月十七日葬於阳曲县连师乡相辅村□。圣地迁合,并置新莹平源(原),礼也。

  志文第五部分记述为何君政与夫人安氏合葬之事。由志文显示的“以年匪顺,灵圹不迁。今就吉辰,方茔宅穸。即以天福四年十一月十七日葬於阳曲县连师乡相辅村□。”反映了五代天下不太平,行居难安的乱世情况,因此感叹“以年匪顺,灵圹不迁。”。其后,志文记载了两人合葬的时间和准确地点。由土葬和采用墓志等因素推究,至少没有完全采用粟特葬俗。

  志文提到的阳曲县,即今太原市阳曲县。阳曲县旧址在今定襄县境内,汉末,建安二十年(215),原阳曲县荒废,曹操迁阳曲县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新置阳曲县。

  

  其铭曰:

  

  □有奇仁,迥摽风格。名重珪璋,智匡郡邑。一任长史,累迁荣禄。尽喜来珠,咸□大獸。安氏夫人,星姿降质。疾构繐幃,身终兰室。贤男贤女,有□□□。晨昏□问,冬夏温清。卜其宅地兮广莹藏事,乌兔助坟兮旌其孝志,刊勒贞珉兮树德遗芳,地久天长兮百千万祀。

  

  志文第六部分是墓志铭,即归纳志文,对其一家老少功德贤孝加以颂扬。其中“乌兔”应指的是唐人杨筠松著的《天元乌兔经》,一本著名的风水学著作,该书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碑铭引用乌兔,即是受其影响,说明墓地风水很好。

  

  何家是一个典型个案,普通一块墓志,反映了入华粟特人四代人的多方面情况,如此有价值的墓志真不多见。最有价值的内容是五个儿子都参加军队,内部通婚,死后合葬等。有的与沙陀军有关,有的与婚姻有关,有的与民俗信仰有关。可惜志文失记何君政及其妻子逝世时的年龄,推敲下来,他五子俱以成家有子,孙辈九人,其中有的已婚,如此看来,何君政去世时年龄已经不小,当在六十岁左右。通过他家的事例,可见入华粟特人除经商外,还有些家庭是世代从军,这部分家庭也占到不小的比例。尤其在北朝至唐五代,入华从军的粟特人在史书中或墓志中屡见记载,扩大了研究入华粟特人的范围。

  唐末五代,并州活跃着大批沙陀人,称为沙陀军。沙陀人原属西突厥十姓部落,许多粟特人附属沙陀,入华后也混称沙陀。陈寅恪于《论唐代之番将与府兵》一文考证指出,从唐到五代,都有不少粟特人担任将领。何家父子俱为沙陀族军事集团成员,何君政的几个儿子都任沙陀政权将领,初效力于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的后唐政权,后为石敬瑭的后晋政权服务,可见粟特人与沙陀族人关系非常密切。另外,该墓志叙述后梁时的事情,不承认后梁年号,一直沿用唐朝年号。但到了后唐、后晋时,不用后梁年号。只用后唐后晋年号,可见他还是忠于沙陀政权。此外,志文多处提到唐、后唐、后晋的职官,对研究职官演变,尤其是对研究沙陀军制有重要价值。

  综括上述,唐五代时期,山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多民族汇聚之地,从《何君政墓志》《曹君墓志》《何公墓志》等可见,唐五代时期,粟特人之间通婚现象普遍存在,是山西北部地区特有现象?还是该历史阶段黄河流域普遍现象,还值得深入探讨。另从以上墓志显示的志主经历来看,不论官职大小,都有从军经历,不见经商经历。显示出,在该时期该地区,粟特军人数量远过于粟特商人和粟特艺人的数量。最后就墓志看,粟特人活动范围,晋中以西者一人,见《曹恪墓志》;以北者7人,如《虞弘墓志》《龙润墓志》《石善达墓志》《康公墓志》《曹君墓志》《何公墓志》《何君政墓志》等,证明粟特人活动范围,主要在介州至大同之间。粟特人墓志虽少,但墓志反映出,在山西中北部地区,活跃在该地区的粟特人数量很多,甚至有的以部落形式存在,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果单就何姓粟特人来看,联系前文所引入华何国人墓志和家族墓地发掘简报,可知其活动范围主要在宁夏、河北、山西和河南。

  【盖】

  

  无。

  

  【志文】

  

  大周□□□都尉何府君墓志铭并序君(下泐)大夏月氏人也,□发□□方流(下泐)何(下泐)鹤阵三千,讵得□远(下泐)春五军□兵戈(下泐)宣威将军衔?夫启□盟(下泐)戈□塞余侵行□□冠一时功□□□祖乙未,唐上柱国,□□齐业□□□疏爵溥畴,清班修洽。父盘池□□都尉。坐沾光位,雅誉早闻。由余比而载轸,日*方而更耻。识傥来之不久,侣风月以留情,觉人事之无常,引琴樽而自赏。此君之知命也。子时纵变秋灰,舟迁夜壑,缠こ积稔,奄弃□龄。惊灵不留,思熙成谢。粤以久视元年九月七日终於鲁州如鲁县□□里私第,君春秋八十有五。以其月廿八日迁窆於□城东石窟原,礼也。其词曰:

  (上泐)玉关灵塞,金河贵乡,一从流宕,久变(下泐)久月长,桂移新岭,苍翻旧庄,(下泐)上而沉沉,落日余?,主灵归魂,(下泐)从质。践霜露而形错,捧琼瑶而(下泐)永郁。

文章来源于《纪念岑仲勉先生130周年文集》2019年。篇幅原因,注释从略。感谢张庆捷先生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文章已于修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张庆捷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