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活化利用 | 滋养文化气质 守望古道初心 ——云南沙溪古镇遗产保护与利用观察

摘要: 茶(盐)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幽深。沙溪镇寺登街2001年,沙溪古镇寺登街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101个濒危遗址之一;2006年,沙溪寺登街和剑川古城西门街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 ...
茶(盐)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沙溪古镇,位于云南省剑川县,地处世界自然遗产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位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大理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静谧幽深。

沙溪镇寺登街

2001年,沙溪古镇寺登街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101个濒危遗址之一;2006年,沙溪寺登街和剑川古城西门街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寂寂无名的古镇为世人的眼光所瞩目——沙溪先后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茶(盐)马古道沿线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

盐马驿站 物华天宝

——沙溪古镇丰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沙溪古镇山川如画、风物荟萃,号称 “一江一瀑一洞二谷两山三潭两箐三塔一寺二桥八大魁阁十一座戏台”,人文遗产和生态自然在这里完美而和谐交织在一起。这里是传统村落富集之地,全镇辖14个行政村,是白、汉、彝、傈僳族等多民族杂居地,7个行政村为中国传统村落,2万余人口中白族人口比例高达92%。南诏、大理国时期,沙溪成为滇藏茶(盐)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明清之际更成为四方盐井交汇、商旅往来的中心。“二月八”太子会、火把节、本主会、石宝山歌会等民俗节日和特有的古集市传统,白族传统服饰、木雕、石雕、石刻等传统手工技艺,凸显沙溪作为滇西北白族文化中心区域的地位和特色。

沙溪玉津桥田园风光

  沙溪古镇物华天宝,古迹众多。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把沙溪寺登街定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剑川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董增旭认为,作为古道驿站的沙溪古镇堪称“西南敦煌”。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享有“南天瑰宝”之美誉;沙溪寺登街中心的兴教寺,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寺登街魁阁带戏台,是当地白族建筑工艺最具代表性的文教娱乐建筑,承载着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

兴教寺

以沙溪古镇寺登街为中心的白族民居建筑,是农耕文化与茶盐马帮文化交融的缩影,也是白、汉、藏等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晶。整个寺登街历史街区以四方街交易区为核心,由东西走向的东巷和南北走向的南古宗巷、北古宗巷以及无数小巷连接而成。三条主街两边都是前铺后院的布局,前铺用于交易,后院用于供过往商旅住宿和马帮歇脚,具有白、汉、藏等民族建筑交融的特点。

尊重遗产 再现价值

——沙溪古镇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跨越式发展


  中瑞合作“沙溪复兴工程”开启了沙溪古镇遗产保护的新纪元。2001年,沙溪寺登街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列入“世界纪念性建筑濒危遗产”保护名录。寺登街的保护范围为兴教寺、古戏台、旧商铺、马店、古巷道、寨门以及部分典型白族民居建筑。笔者当年跟随瑞士联邦理工大学雅克·菲恩纳尔博士一行来到沙溪寺登街,目睹的是一片衰败、凄凉景象:古戏台摇摇欲坠,老宅东倒西歪,屋顶杂草丛生——正如雅克博士所言,这里“处于最绝望的失修状态”。2002年至2010年,剑川县人民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国家区域与地方规划研究所合作,实施以保护寺登街区域为核心的“沙溪复兴工程”,中瑞双方遵循国际文物修复的准则,以“修旧如旧、最少干预、最大保留”的理念,成功完成了一至三期的关键性修复工作,在技术保护和社会影响两个方面均展示了很高的成就,先后荣获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杰出工程贡献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杰出贡献奖和美国《休闲和旅游》杂志“全球佳境奖”。沙溪复兴工程修复了濒危的白族民居和公共建筑,保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的田园风光,使沙溪成为中外游客向往的“诗和远方”。

   旅游开发效应让沙溪古镇成为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样本。以民宿客栈经营为主体的旅游开发,提高了游客对于沙溪白族民居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体验和了解,也极大推动了沙溪经济社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底,沙溪古镇从事住宿、餐饮、木雕手工艺等各类经营活动的商家达200余家,其中80%以上的经营场所以当地白族民居建筑为依托,旅游业从业人数达5000人。大理州最佳特色客栈、云南省四星级特色客栈——老马店,开设于沙溪复兴工程第一期修复的百年马店建筑内,保留了浓厚的茶(盐)马古道遗存,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白族非遗传承人欧阳海育一家在老宅中开办的三家巷客栈,主打白族人家生活体验、白族纸花非遗工艺体验和石宝山徒步等经营特色,在首批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评选活动中获得国家旅游局授予的“金牌客栈”称号。2001年,沙溪古镇人均年收入不足900元;2018年,沙溪古镇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近124万人次,当地居民人均年收入达8000余元。复兴工程实施成功带动的旅游开发效应,对提高少数民族村镇的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起到了关键作用。

老马店

三家巷客栈与客栈主人欧阳海育正在制作白族纸花

   低碳社区营造缓解沙溪古镇核心区压力。2011年,瑞士驻华大使馆与剑川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气候变化与对话合作谅解备忘录》,启动沙溪低碳社区项目。作为沙溪复兴工程的延续,由沙溪源乡村合作中心负责实施,低碳社区项目利用沙溪古镇城隍庙及周围空地建设,旨在建立绿色建筑试点中心、白族民俗活动中心、黑潓江沿岸低碳交通中心和生态旅游、自然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一体化中心。同时,进行石宝山——沙溪古镇低碳旅游景区和沙溪寺登街低碳旅游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和扶持沙溪古镇村民从事低碳徒步游的向导工作;并开展沙溪低碳旅游村庄导览路线和特色村庄的宣传推广。低碳社区营造对于缓解寺登村的旅游承载量,保护寺登街传统风貌,引领沙溪古镇乃至“全国生态县”剑川县的低碳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效应正在显现。

   特色小镇建设赋予沙溪古镇遗产保护与利用更大机遇。2017年,沙溪古镇被列入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古镇定位为以休闲旅游为主导产业、文化创意为特色产业,辅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打造茶马古道千年古镇、创意阶层休闲天堂,总规划面积3.14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12亿元。建设中突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使沙溪古镇建设发展与保护利用有机结合,科学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有效传承和弘扬白族建筑文化,保持小镇田园风光及古朴宁静的历史风貌。当地政府积极实施黑潓江治理、四网入地、数字沙溪等项目,整治不协调建筑物外立面多处,拆除核心区违建房屋等;同时还理顺了百年老宅欧阳大院的各方利益关系,启动了欧阳大院修缮工作;结合“空心村”改造集中管理黄花坪村闲置古旧老宅,进行功能置换和更新利用。沙溪古镇的遗产保护和利用借力特色小镇创建,提升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文旅融合 重塑转型

——关于沙溪古镇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未来思考


  养在深闺,一夜成名,华丽转身。在近20年的遗产保护与发展历程中,沙溪古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也面临着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共同的问题,繁荣背后存在的隐忧不容忽视:核心区的经营活动趋于饱和状态,白族民居遗产开发利用的模式比较单一,呈现开发过度的态势;由于交通和周边目的地较多等多种原因,当地旅游淡季较长;特色小镇不可避免的建设工程和整改工作,也对古镇风貌原真性产生潜在的影响;村落周边耕地逐渐萎缩,山水天成的田园之美在流失,等等。

  民族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往来、宗教信仰和艺术的共生,沙溪古镇的文化遗产默默记录了茶(盐)古道的历史足迹与白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脚步。当下要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让沙溪古镇的遗产活起来,讲好古道和家园的故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金准在近期线上讲座《文旅融合:现实与路径》中提出,“用看得见的手牵引看不见的手”,在遗产地的文旅融合实践中重视导入市场,自动调控文化单位,促进文化系统不断生长。反思盛名之下、谋求转型和更大发展的沙溪古镇,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要重视“看不见的手。” 可喜的是,近日先锋书店“沙溪白族书局”在沙溪古镇北龙村开放,一个具有地方白族特色的公共阅读空间,将重启古镇的历史文化精神;沙溪中学的老教学楼也将建立手工艺孵化中心,让传统与现代链接。从物质形态的保护修缮到立足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自然环境,激发在地的内生动力,未来“看不见的手”将引领和促进沙溪古镇文化业态的丰富,滋养古镇的精神气质,在保护发展中守望古道初心。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博物馆)

编辑:张怡

审核:李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7月31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专刊投稿邮箱:wwbbaohu@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