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大遗址 | 古今辉映:河南考古遗址公园的 建设探索与文化图景 ——以濮阳“上古文明园”为例

摘要:   历史星汉  濮阳建立“上古文明园”的优势濮阳市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带。“濮阳”一名始于战国,秦汉以降,又先后以东郡、澶州、开州称之,民国复更名为濮阳。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2004年,濮阳市 ...

  历史星汉

  濮阳建立“上古文明园”的优势

濮阳市地处河南省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中心地带。“濮阳”一名始于战国,秦汉以降,又先后以东郡、澶州、开州称之,民国复更名为濮阳。

濮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2004年,濮阳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7年,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三组蚌塑龙虎图案,距今已有6400年之久。其中M45的蚌塑龙形象生动、姿态遒劲,有“中华第一龙”之誉。早期文明如星汉灿烂,文化遗址类型丰富,脉络清楚,见证了新石器早期到青铜时代古代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轨迹。

文明之丘

濮阳一带分布着一系列与早期文明相关的著名丘类遗址,多呈圆形土包状矗立在平原之上,当地居民称之为“丘”“堌堆”“陵”“冢”“台岗”“岗子”等。这些遗址因地处古黄河河道区,多湮没在泛滥的淤沙之下,需经考古钻探发掘才可重见天日。如濮阳帝丘遗址尽管有高达10米的东周城墙,依然掩埋于3~4米黄沙下,考古发掘可知遗址早期地面在今地表以下13米左右。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典型丘类遗址濮阳市区就有蒯聩台、马庄、金桥、戚城、铁丘等遗址。它们多与上古传说相关,勾勒出濮阳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密切关联。

文化脉络

濮阳地区的文化遗存大都经过科学的发掘或调查,保存较为完整,文化序列相对清晰,尤以古城址最为典型。

戚城遗址位于濮阳市区,地层堆积完整,文化脉络清晰。裴李岗文化时期此地始有人类居住,仰韶时代聚落规模继续发展,龙山时代建立城址,总面积14.4万平方米,春秋时期建筑有内外两重城墙,城市规模扩大,成为当时诸侯会盟的主要地点,唐宋时期仍有一定规模。

高城遗址位于濮阳县东南部的五星乡高城村南,在黄河故道金堤河南岸,距离县城约10公里。该遗址是一处面积约916万平方米的古城址,可上溯至仰韶文化时期,历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以及商代、东周相沿不衰,汉代被黄河洪水毁坏。从考古钻探与发掘成果可知,高城遗址下叠压着“三座古城”,从下至上,由早及晚,依次为龙山文化遗址、卫国都城帝丘和秦汉东郡城,勾勒出该城自上古到秦汉的发展谱系。

澶州古城始建于五代,赵宋以澶州为京畿重地,对城池大加扩建至34平方公里,城址历代皆有修整,沿用至清。古城街网布局至今仍保存较好、街巷名称基本未变。澶州城从始建至今,积淀了濮阳城市发展的全面历史信息,体现出历史与文化的整体性价值。

澶州城内宋代回銮碑亭

澶州古城墙

濮阳地区这些古城遗址,文化序列连贯,历史地位重要,城址功能多样。这些城址的遗存地层关系清晰,文化谱系明确,充分展现了濮阳这座中国古代城市传承有序、层垒重叠式发展的历史特点,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形式历千年存续至今,见证了黄河流域古代文明的更迭与发展。

大河汤汤

濮阳地区流经的最大水系是黄河及其支流。《禹贡》记载,黄河的河道主要流经濮阳。考古工作也确在当地黄河两岸揭露出大量的早期城址与古代文化遗址,提供了早期中国以濮阳地区为文明发祥地之一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濮阳西部宣房宫遗址附近还发现了汉代黄河决口的遗迹,完全与司马迁《史记》中的“禹河”记载对应。

历史上黄河多次在濮阳地区决口、漫溢。黄河改道自汉武帝首次流经濮阳,在濮阳境内大规模的改道迁徙就有8次,小规模的多达100余次。河道的变化为濮阳留下了多条故道、残堤与沙岗,构成了濮阳独具特色的地理文脉与历史图景。换言之,濮阳的历史,就是一部黄河文明史。

  天人合一

  “上古濮阳文明园”展示构想

上古文化园:以古黄河东岸高地丘类遗址公园和小型博物馆为核心。

濮阳位于古黄河东岸,地势较高,古黄河东岸丘类遗址丰富,已经科学发掘的龙山时代遗址有西水坡、戚城、铁丘、蒯聩台、马庄等,均位于市区西南部。这为我们有效整合文化资源、科学利用历史遗存提供了天然平台。后续工作可因地制宜,依托考古丘类遗存,打造遗址公园,并依园分别建立各有特色的小型博物馆。如以戚城为中心,建立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公园片区;以西水坡遗址为基础,打造“中国龙文化景观园”,在区域内建立小型遗址博物馆,同时宣传“颛顼遗都”“帝舜故里”“仓颉造字”“张辉故里”及丹朱、蚩尤等传说,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展示濮阳辉煌的古代文明。

古城址公园:以檀州古城为核心。

澶州古城建成以后,自宋至清相继沿用,且历代皆有修整,文化序列连贯,古城面貌犹存。古城平面呈半圆形,东西长,南北短;街道呈棋盘式分布,中轴线偏西,形成了“四大街、八小街、二十四条布袋街”的布局。至今古城街道里巷布局、名称基本未变,中心阁(四牌楼)向四周辐射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两侧,仍保留着清代以来的传统商业店铺。目前与城址相关的重要遗迹有德胜渡、回銮碑、御井、四牌楼、十字街、王崇庆墓以及著名的西水坡遗址等。

澶州古城遗址的现状,得益于濮阳城市规划中新旧城区的分离。新城区的大规模建设对历史城迹影响较小,也为澶州古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预留了较为充分的空间。尤其是澶(开)州城城墙以南、以西尚有较大空间,提供了进一步保护规划的可行性。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众多、分布集中,可以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按照位置、属性、年代等因素分成不同的片区,并采取相应的模式开展保护利用工作。既在原则上遵循澶州古城区划格局的原始风貌,也在功能延展与文化展示上与时俱进。如四牌楼中心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完整,以这一片区为基础,建成明清“民俗文化步行街”。

湿地文化长廊:以古黄河河道为基础。

濮阳是古黄河流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禹贡》记述的黄河故道贯穿整个濮阳大地,将濮阳大部分的古代遗址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了分布集中、数量丰富、发展连贯的文化条带。古黄河两岸,见证了大量龙山文化遗址的崛起,构成了庞大的龙山文化聚落群,与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密切相关;也目睹过多座历史城廓的兴废,勾连起有序的历史城市群,与中古与近世中原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以这些考古发掘为基础,建立黄河湿地文化长廊,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有效结合、深度开发。如建设黄河古河道剖面,规划黄河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以图片、声乐、实物的形式生动展示历史时期黄河文明在濮阳地区的形成及河道迁徙、改道过程,将华夏文明在依托黄河、治理黄河中生生不息的故事具象化、实景化。

古黄河河道内淤沙层

  文创图景

  濮阳古代文化发展利用的展望

濮阳的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悠久,时段跨度广阔,涵盖新石器时代到明清的遗存。尤其是新石器时代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东周时期卫国文化遗存,共同奠定了今天濮阳深厚的文化根基,无论是“中华第一龙”还是“澶渊之盟”城址,均是濮阳历史更迭的文化见证。

濮阳所处的河济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氏族社会发展繁荣,早期城址、遗址众多,“三皇五帝”传说流传广泛,也是传说中颛顼、帝喾的主要活动地。濮阳的历史与黄河文化相伴生,黄河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更具有培根固本、凝心聚力的价值和功能。

在系统打造上古文化园、城址公园和黄河湿地文化带之外,对高城遗址的持续发掘研究与有效展示利用,也将是濮阳展示古代文化的一个亮点。高城,古名帝丘,先后作为颛顼、阏伯、昆吾、夏后相之都,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的都城以及秦汉东郡郡治所在地。帝丘作为卫国的都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当时文人学士聚集的重要区域。以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十年居卫。2018年以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发掘。这些考古工作,为我们系统复原卫都帝丘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关键线索。后续工作中,可将考古发现与现代化展示手段结合,以宫殿、街道等主要城市建筑为场景,将卫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传奇故事以及“卫风”记载的民生百态以多样化的手法、形式表现出来,再现卫文化的繁荣景象。

我们相信,依托厚重的历史,多样的遗存,通过濮阳人民不懈的努力,濮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一定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以历史文化资源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一定会成为助推濮阳经济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成为构建濮阳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成为濮阳最璀璨、最辉煌、最具发展力的朝阳产业。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编辑:张洁唯

审核:张小丁

本文刊登于2020年8月7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专刊投稿邮箱:wwbkaog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文章已于修改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