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龙出漠北: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初步研究》

摘要:   2020年8月13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立刚带来了题为《龙出漠北: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初步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四讲,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2017年至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组成的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 ...

  2020年8月13日上午10点,应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邀请,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立刚带来了题为《龙出漠北:蒙古国高勒毛都2号墓地发掘与初步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世界考古系列讲座”第四讲,由张良仁教授主持。

  2017年至2019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组成的中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做了系统的调查、发掘和研究。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国外直接参与的匈奴贵族墓葬的考古工作。

  周立刚老师分别从蒙古国考古工作概况、高勒毛都2号墓地以及M189和M10的发掘与研究两个部分,介绍了中蒙联合考古队在高勒毛都2号墓地的工作进展和研究成果。

  一、蒙古国考古工作概况

  蒙古国地域广阔,人口密度小,遗存丰富,其国土面积为156万平方公里,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18位,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存年代约在80万年前。根据2015年的文物普查数据,蒙古国共有9537处遗址,86157处不可移动文物,182处国家保护文物,3处世界文化遗产。蒙古国考古力量薄弱,相当数量的考古工作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展开,合作国家有俄、美、日、韩、摩纳哥等。目前中国有6家机构在蒙古国开展考古工作。

  蒙古国的古代遗存可辨识度高,保存较好,大部分在地面上有各种标识,如石冢、石板墓、鹿石等。就具体遗存而言,周立刚老师分别介绍了蒙古国境内的鹿石、石板墓、城址、突厥墓葬、匈奴贵族墓葬以及青铜时代祭祀性的赫列克苏尔。

  经调查,匈奴墓葬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蒙古国两国,数量多达万座,集中在13处墓地。其中9处墓地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可划分为西、北、东三个片区。目前已完成发掘的匈奴贵族甲字形墓有35座,成果多以俄、蒙、韩文以及少量英文发布。研究表明,这些墓葬的年代集中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世纪。而最具规模性的匈奴贵族墓葬主要集中在蒙古国境内的高勒毛都1号墓地和高勒毛都2号墓地。

匈奴贵族墓分布图

  二、高勒毛都2号墓地以及M189、M10的发掘与研究

  2001年,美蒙联合考古队在发掘赫列克苏尔时,在牧民的协助下发现了高勒毛都2号墓地。该墓地位于山地森林中,共有571座墓葬,按照形制可分为甲字形墓葬(104座)、陪葬墓、圆形积石墓。从发掘的情况看,前两者是具有主从关系的一个整体。后者因未发掘,具体信息尚不明朗。截至目前,中蒙考古队发掘了M189、M10两座甲字形墓葬。

  M189由中心的甲字形墓和其东部南北向弧形分布的12座陪葬墓、北部三道东西向石列以及介于甲字形墓葬和石列之间的石圈在内的附属遗迹构成,为现已发掘的第二大甲字形墓葬群。其甲字形石围长50米,宽30米。甲字形石围内有石块摆放的网格状遗迹。石围外墙用石片垒砌,高0.2-1.5米。石围内填充沙石。墓室内发现保存较好的盗洞支护结构表明该墓已被盗扰。

  M189体量大,深达10余米,又营建于极易发生坍塌的沙土层下。为此,发掘时考古队因地制宜,先将墓道清理到底;随后向下清理主墓室时,则采取逐层内收,利用沙袋、钢木骨架固定沙土及搭建护坡的方法完成了清理工作。墓室内使用一棺两椁作为葬具。椁木上发现人骨。因该墓被严重盗扰,周老师以一首“一棺加两椁,一塌全糊涂。椁外有孤魂,棺内无人骨。金银铜鉄玉,几乎全稀碎。唯有对银龙,聊以慰辛苦”的打油诗形象地描述了出土遗物的现状。这些遗物分别为铜器支腿(按照最小个体数判断至少有7件铜器)、铜质花瓣形盖弓帽、金、银质地的尾、铁胎包银饰件、玉带钩、绿松石残块、玉石丸、玉石片等。出土的一对鎏金银龙是本次发掘中最为精美而又极其罕见的珍品。此外,12座陪葬墓出土了陶罐、铁器、铜鍑等遗物。考古队对甲字形墓墓室填土内的木头层、随葬羊骨、椁上人骨、盗洞支护分别采样测年,得到了从早到晚的系列测年,为断定该墓葬营建前、下葬时、盗扰后的年代序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由此考古队推断墓葬的年代为49BC-72AD。

M189出土的金、银

M189出土的鎏金银龙

  随后发掘的M10位于M189东侧,是目前已发掘的最小甲字形墓,其总长13米,深5米左右,有1个陪葬墓,无祭祀遗迹,其甲字形石围内没有任何石砌网格结构。墓室填土内发现了车轮、彩绘车舆、数10个马头。出土的车的各部位构件并未置于原位,表明车体是拆散后置于墓穴内。墓底放置附带四叶纹棺盖装饰的木棺一具。棺内出土陶灯、管状流陶罐、带蘑菇状耳的铁足铜鍑、绿松石冠形饰、玉剑璏以及目前所见第一套完整的整套匈奴马饰。马饰的材质为包银铁胎,其形制有葫芦形、圆形、匕首形,以独角兽为主要题材。M10采集的马骨与人骨测年结果(66-130AD)晚于M189的年代序列。

  周立刚老师表示,两座墓葬的测年数据可能暗示了墓地形成的历时性演变过程:以M189为代表的年代较早的墓葬遭到具有明显报复性质的大规模破坏活动后,出现了以M10为代表的年代较晚的墓葬。

M10出土的冠形饰

M10出土的马具

  本次发掘的M189和M10都是甲字形积石墓,出土遗物呈现比较复杂的文化特征。墓室内出土了金棺饰、银马饰、铜容器、漆器、马车饰等遗物。其中鎏金银龙、玉带钩、玉剑璏、金冠形饰等均属首次发现。M10是目前唯一一座保存完好且经过科学发掘的同类墓葬,保存了完整的墓葬结构及随葬品组合,对于研究匈奴贵族葬俗、社会等级在丧葬制度上的体现等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发现为研究亚欧大陆上不同区域之间的文明互动交流提供了重要信息。

  讲座结束后,南京大学张良仁教授对周立刚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对中蒙联合考古队在发掘M189、M10两座墓葬时采用的方法和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张教授认为,中蒙联合考古队对原始地面的关注、对不同层位不同遗迹的样品进行采集测年以及诸如合影、定制胸章、纪念章等的做法都值得推广。最后,周立刚老师就观众提出的墓主身份、族属、人骨的基因研究、考古资料与文献对应等问题逐一做了详细的解答。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