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学术随笔 | 杨益民:釉砂之路 ——古代陶工的调色盘从何而来

摘要: 遗址位置:1:阿敦乔鲁墓地,2:萨恩萨依墓地,3:哈密天山北路墓地,4:亚尔墓地,5:上孙家寨墓地,6:关中盆地,7. 倗国墓地。(图片底图来自百度卫星云图) 在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公元前四千纪末期,黄牛、绵羊和小麦传入中国境内。公元前三千纪早期,小米被阿凡纳谢沃人带回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农业全球化的场景徐徐展 ...

遗址位置:1:阿敦乔鲁墓地,2:萨恩萨依墓地,3:哈密天山北路墓地,4:亚尔墓地,5:上孙家寨墓地,6:关中盆地,7. 倗国墓地。(图片底图来自百度卫星云图)

在欧亚草原早期青铜文化的影响下,公元前四千纪末期,黄牛、绵羊和小麦传入中国境内。公元前三千纪早期,小米被阿凡纳谢沃人带回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南麓并辐射到哈萨克斯坦,农业全球化的场景徐徐展开。进入青铜时代,前丝绸之路的知识交流骤然加速,陶瓷技术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先民的陶瓷制作工艺一直很发达,然而古代陶工并没有故步自封,他们持续从外界汲取技术营养,特别是用于提高美学效果。大约三千年前,中国陶瓷制作首次受到外来技术的影响,新的陶瓷制品种类——釉砂开始出现并成为当时贵族阶层的新宠。釉砂以石英颗粒为胎,表面有釉;其英文名是faience或glazed quartz,音译为费昂斯,意译为釉砂,与陶土或瓷土制作而成的陶瓷器相比,是一类特殊的陶瓷制品;它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首先在近东地区出现。我国中原地区从西周开始大规模生产釉砂,相比古埃及晚了3000年左右。由于釉砂以石英颗粒为胎,这种工艺颇为独特,一般认为,中原釉砂的技术源头源自域外。

西周时期,近东地区釉砂的釉配方多以富钠为主,中原地区的釉砂多以富钾为主,这也是中原出土釉砂自产的主要依据。这种配方差异的原因,应该是釉砂技术在传入关中盆地、晋南盆地等西周核心区域时,找不到富钠的矿物或植物灰作为釉的原料,但发现了富钾的原料(如硝石、草木灰等)也能起到类似作用并予以替换。

釉砂制作技术如何传入中国?首先是物品的传播,青铜时代中期,釉砂珠子从国外传入西天山地区的阿敦乔鲁墓地、乌鲁木齐的萨恩萨伊墓地,最终止步于东天山地区的哈密天山北路墓地。其次是技术的传播,在公元前一千纪初期,从哈密经河西走廊到达中原,形成了釉砂制作技术的传播路径——釉砂之路;至此,旧大陆上的主要文明都开展了釉砂生产,实现了陶瓷史上的第一次全球化。

青海上孙家寨墓地卡约文化墓葬出土釉砂的釉配方和西周先民制作的釉砂类似,以富钾为主。可惜的是,该墓地出土釉砂的墓葬,其文化分期在相关研究中并未清楚阐明;因此,目前无法说清上孙家寨墓地是釉砂之路的传播节点,还是受到西周先民的影响。这也说明,在数据分析准确的同时,科技考古研究需要结合坚实的考古学时空背景来开展叙事的重要性。

西周早期,釉砂的制作技术传播到关中盆地,很可能是和冶铁术同步从新疆、河西走廊传播过来,与周穆王“西游”相关。尽管有人考证《穆天子传》记载了周穆王到达新疆东部,但这个猜想亟须更多的考古发现来验证,尤其是河西走廊目前尚未发现明确的西周时期冶铁或铁器、釉砂。

在釉砂传播的过程中,除了器型之外,新疆东部和西周核心区域在釉砂制作工艺上也颇多类似之处。在成型工艺和呈色剂方面,新疆哈密亚尔墓地和山西倗国墓地都有用内芯法成型和使用铜呈色;在上釉工艺方面,亚尔墓地的釉砂管和倗国的釉砂管都有采用起霜法的做法。而内芯法、铜呈色和起霜法等制作工艺在西周之前的陶瓷制品上并未出现,它们的使用和釉砂制作技术的引入密不可分;至于釉的配方差别,这反映了西周先民消化外来技术从而适应本地资源环境。

釉砂的引进消化吸收,促进了中国古陶瓷呈色技术的发展。古代陶工的“调色盘”从仅依靠铁元素扩展到铜元素,釉色也不再局限于黄色和绿色.到战国中晚期,铜红釉也在釉陶上使用。在青花瓷大规模生产之前,铁和铜是釉的主要呈色元素。春秋末期,异域玻璃蜻蜓眼珠传入中国,楚国先民利用釉砂技术进行仿制,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铅钡釉砂和钾钙釉砂蜻蜓眼,让蜻蜓眼珠这种异域珍宝飞入寻常百姓家,留下了很多令人惊叹不已的神来之作。

由此可见,釉砂对我国陶瓷生产技术影响之深远,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飞跃;釉砂制品自西向东的传播,不仅仅是物品的传播,更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是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和互学互鉴的重要体现。西周先民在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进行了再创新,这在中国古代技术引进史上屡见不鲜。中国陶瓷史的书写,应给釉砂留下一席之地。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

  编辑:宋梦寒 张小丁

  审核: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9月4日

《中国文物报》第6版

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