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敦煌研究院第61、62期“敦煌读书班”简讯

摘要: 2020年8月24日,敦煌研究院第61、62期“敦煌读书班”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文献研究所一楼阅览室分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如期举办。这是因疫情而中断8个月之久的读书班活动的继续,旨在活跃学术空气,推进学术发展。第61期“敦煌读书班”分别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主任、博导多洛肯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李永平研究员进行主持和评议。西华师范大 ...

2020年8月24日,敦煌研究院第61、62期“敦煌读书班”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敦煌文献研究所一楼阅览室分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如期举办。这是因疫情而中断8个月之久的读书班活动的继续,旨在活跃学术空气,推进学术发展。

第61期“敦煌读书班”分别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副主任、博导多洛肯教授、甘肃省博物馆李永平研究员进行主持和评议。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写本研究中心主任伏俊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瑾教授分别作了题为《敦煌文学究竟给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什么》《北朝至隋唐墓葬披袍胡人俑之考古学观察》的报告。

西北民族大学多洛肯教授

甘肃省博物馆李永平研究员

敦煌文学究竟给中国文学史贡献了什么?伏俊琏教授从三个方面做了说明。第一,敦煌文学为中国文学史提供了新的品种,填补了文学史的某些空白。比如敦煌文学中的变文、俗赋、曲子词等,都是过去文学史料没有的。它们不仅填补了文学史的一些空白,而且改变了中国学人的文学史观。第二,敦煌文学为解决文学中上的一些重大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如文学的起源和生成问题。伏俊琏教授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敦煌文学更进一步告诉我们,只有劳动的最高形式,劳动的高度凝聚,比如祈求丰收、庆祝丰收的仪式,才是文学的生成器。敦煌曲子词的性质问题,过去过份强调民间性,伏俊琏教授说,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敦煌曲子词写本,就会发现,敦煌曲子词与宫廷乐工的关系非常密切,像《云谣集杂曲子三十首》、S.2606等曲子词集,其中有皇帝作的词,大量描写宫中贵族生活,它们是来自于宫廷的东西。

第三,敦煌文学为早期中国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方式。伏俊琏教授认为,除了口头传播外,结集是早期文学传播的重要方式。写本时期的结集,目的有两种,一是典藏,二是流通使用。流通领域的结集最值得研究,它反映了写本时期不同于宋代以后刻本时期的结集方式。

多洛肯教授讲到中国文学史撰写的过程将敦煌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敦煌文献整理、语言研究方面取得的比较大的成绩,俗赋研究(伏俊琏)、敦煌佛教文学研究(王志鹏)等,给了我们研究敦煌文献的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解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大问题,伏俊琏教授给了我们重大的维度,什么是文学,社会形态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文学的影响,期待年轻的敦煌学学者作中国文学史的撰写时能够展现全新视角具有典范性的作品,更新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创造重要的学术命题。

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

杨瑾教授的讲演以北朝至隋唐墓葬风帽披袍俑的考古发现、研究现状与问题展开分析。对北朝至隋唐墓葬风帽披袍俑的文化进行探析。她认为其分布情况以政治中心为圆点圈层结构。从考古发现看,东魏北齐时期的墓葬主要集中在邺城和晋阳两大区域,山东地区也有少量北齐墓葬。是对北魏墓葬传统的继承。东魏、北齐的墓葬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分别是邺城周边、晋阳周边和山东地区。西魏、北周的墓葬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即西安周边和固原地区。隋唐以长安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类别依姿势分立姿、骑姿,其中以立姿居多。依身份分为骑士(甲具)、侍从、仪仗、伎乐等。服饰以风帽、披袍方式、穿法、长短、领子、色彩等区别开来。族属包括胡人形象,如山西晋阳库狄业墓、河南洛阳杨机墓、孟津王温墓披袍俑胡人特征明显,也有些无法辨别。存在不同款式并置现象。如隋代对北魏、北齐、北周的承继,唐代也继续沿用隋代款式,多元文化整合直至唐代中期才完成。不同地区也存在流通情况,如杏园唐墓风帽披袍俑亦见于张士贵、郑仁泰墓。地区相互影响。如洛阳与平城、洛阳与长安、安阳与邺城等。文化渊源有鲜卑说、有西域说,也有鲜卑与西域相结合的说法。无论哪种说法,大概都说北朝至隋唐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与华夏农耕世界之间长时段冲突与反应过程因各自长久而复杂多元文化杂糅益发变得错综复杂,风帽、披袍已经超越最初的实用性、军事性功能,在隋唐逐渐向礼仪性、象征性而转变。无论是从彩绘陶、釉陶,还是唐三彩,随着技术、时风变化的过程中本初的核心元素始终留存,只是“形变”过程中不断融合多种异域文化。女性风帽披袍俑从北魏出现,到唐代更富有时代特色,其变化机理可能包含着更让人着迷的内涵,等待我们解读与阐释。风帽披袍俑并非普通的陪葬俑,更加丰富的内涵值得继续挖掘!

陕西师范大学杨瑾教授

第62期“敦煌读书班”分别由敦煌研究院杨秀清研究员、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西安博物院王乐庆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汉代玉门关早年迁徙的新证据》《从出土物看唐都长安的乐居生活》的报告。

敦煌研究院杨秀清研究员

敦煌研究院杨富学研究员

张俊民研究员的报告通过小方盘汉简的再释文,确认该简属于传文书性质;依照传文书的性质,天䧇县在酒泉玉门都尉东,即酒泉玉门都尉府在天䧇县西;天䧇在骟马城附近。玉门都尉府初属酒泉郡,敦煌郡建立后,玉门都尉府西迁;本简属于酒泉玉门都尉府档案文书,随之西迁。作为都尉府下辖的玉门关也会随之迁移而移徙,也就为汉代早年玉门关是否迁徙的争议画上了句号。“天䧇”的释读,归功于邢义田先生领军的史语所简牍整理小组,一个字的释读有如此重要,也正是这两年重读简牍的乐趣所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俊民研究员

王乐庆研究员讲到唐代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进取的时代,文教昌盛,文明远播,彰显着博大恢弘的气象。目前无论是文艺界还是学术界,大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唐代。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不仅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长安城的魅力和影响绵延至今。对于最盛时期的都城,它的城市面貌是什么样的,号称百万人口的长安人族源成分有哪些(都来自哪里),长安人的衣食住行有着什么样的特色。讲演通过长安地区历年出土的文物,以一斑窥全貌,从考古遗存还原出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图景。分别以唐都长安城、唐都长安人、唐墓壁画及三彩俑所揭示的衣饰文化、日常器用、饮食文化、出行方式、宗教融合、乐居生活八个方面为主题做了进一步讲述。

西安博物院王乐庆研究员

四位报告人发言结束后,分别由主持人进行评议,然后进入讨论环节。对于此次读书班的活动王志鹏研究员谈到自己的感受,他认为文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文人提供艺术性,而民间生活是生动的、具体的,文学应当是艺术性与生活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线上线下的学者们学习热情高涨,现场讨论之外也对线上学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讨论对于发言者以及参与者都是很好的提高学习的机会,收到了良好的研讨效果。

此次读书班的举办首次试用线上网络直播与线下讲演相结合的形式。莅临会议现场的代表除上文提到的八位主讲人和主持人外,尚有来自兰州大学文学院的博导魏宏远教授,西北师范大学陈晓红、史志林副教授,甘肃省博物馆刘志华研究员,广西河池学院杨鹏飞老师,甘南民族学院张玉平副教授,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王志鹏、赵晓星、勘措吉、郭俊叶研究员,王东、李茹副研究员,阿不都日衣木、万玛项杰馆员,以及来自伦敦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的同学和社会人士。直播的尝试也得到了各地学者大力关注与支持,网络参与人数一直维持在两千人以上,最多时达到2600余人。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