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里的古人,开心吗?

摘要:   一种表达方式  松赞干布喜欢中原女子,多次提亲未能如愿,心有不甘。  公元 640 年,他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最有权势的老丈人竟然应允了这门婚事。于是,唐太宗会见女婿使者的《步辇图》便出现了。  步辇图 唐代 阎立本(宋摹本)  古代绘画,特别是有关帝王的绘画,君大臣小的比例安排十分常见。  《步辇图》中,大码的唐太宗端坐于步辇 ...

  一种表达方式

  松赞干布喜欢中原女子,多次提亲未能如愿,心有不甘。

  公元 640 年,他再次派出使者前往长安,最有权势的老丈人竟然应允了这门婚事。于是,唐太宗会见女婿使者的《步辇图》便出现了。

  步辇图 唐代 阎立本(宋摹本)

  古代绘画,特别是有关帝王的绘画,君大臣小的比例安排十分常见。

  《步辇图》中,大码的唐太宗端坐于步辇之上,神态自若,展现出了大国的威仪。相较之下,使者禄东赞和翻译官唯唯诺诺,内心的紧张情绪溢于画外。

  翻译官、使者和礼官

  有趣的是,画师阎立本为了强化对比,竟设置了几位柔弱女同学抬辇的剧情,从第二位宫女的劳累姿势看,她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

   宫女与唐太宗

  当然,这是现代视角下的主观推测,宫女的真实心态难以考证,不过观看古画的乐趣也正在于此——穿越千年,去体会时人的内心状态。

  近来,偶然发现腾讯视频新上线了一部名叫《此画怎讲》的纪录片,它正是以古代名画为背景,用画中人的口吻去还原当时的社会形态或今天的社会现象,看了几集,趣味十足,决定推荐给大家。

  

  看到《步辇图》时,你会发现我们对宫女的心理揣测是有道理的,她们抬了千年的步辇,终于举起了“升职加薪”的口号,不料却反被老板上了价值,这不正是当下年轻人的社畜共鸣吗...

  

  《此画怎讲》之《步辇图》

  这部纪录片最初吸引我打开的,是第十二集的《西湖吟趣图》,画作作者是宋末元初的画家钱选。

  图中,诗人林逋( bū )生活于北宋,与钱选不是同朝之人,他常年隐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种冷寂的生活格调,给乱世中的宋末文人以很大的精神慰藉,所以描绘高洁之人本身,就如同画兰或画梅,成为了一定程度上的自喻。

  

  西湖吟趣图 元代 钱选

  

  对古画来说,旁白解读,或放于历史事件中提及,是最常见的镜头呈现方式。

  

  而将画中人“复活”,由他们进行自我演绎,这样的方式并不常见,也不容易拍出质量。因为每一幅画都只是对片段动作的捕捉,少有故事情节,如果使画中人逻辑连贯地表演 5 分钟,那表演的内容就成为了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

  

  《此画怎讲》之《西湖吟趣图》

  

  出于好奇,我点开了《西湖吟趣图》。

  

  极高的还原度,值得肯定。与原作相近,素色背景上,人与物的比例恰当舒适,右侧梅花初绽,左侧侍童瑟瑟发抖,不停地烤着炭盆,中间的男一号林逋最为闲逸,趴于石案上,思绪万千。

  

  他在想什么?

  

  按照宋末文人的喜好,林逋一定是在为赋诗做准备,笔墨已经备好。但如若要在影像中如此呈现,或许就是意料之中的无趣了,好在纪录片走的是“歪路”,将剧情设定为了现代视角:

  

  《此画怎讲》之《西湖吟趣图》

  

  寒春时节里,几日前订购的取暖器迟迟未到,让人忧心。拨通客服电话后,林逋经历了现代人常常遭遇到的“酷刑”——多次按键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入口,又或是被冷冰冰的职业礼貌甩来甩去,问题终是得不到解决。

  

  显然,这是现代社会低质服务的一个缩影,我们都难以逃脱,画中古人带着文雅的一面穿越于今天,冲突更是在所难免。

  

  《此画怎讲》之《西湖吟趣图》

  古画与社会现象结合,是《此画怎讲》的独特之处,它提供了一种更为轻松的讲述绘画的方式,使现代人能够以自身视角介入其中,去感知古代画作。

  

  这部纪录片共有 30 集,每集以 5 分钟的时间呈现一段贴近生活的热议话题。今天刚刚更新的《听琴图》也是我喜欢的画作,剧情关乎你我——老板有问题,要不要指出来。

  

  辩论现场

  

  正方绿衣同学主张学习历史上的谏官诤臣,明确指出老板的问题,以正朝风;而身着红衣的反方蔡京,完全不顾职场礼仪,直言绿衣同学情商不高,声称重要的是替老板解决问题,而不是指出问题。

  

  论点并无对错,双方辩论激烈,情到深处,激荡的情绪浪花蔓延开来,所以,就有了文雅的水果骂,大家体会一下:

  文雅水果骂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以音乐喻政治,由来已久。《史记》中记载,吴国公子季札曾通过一国仪式用乐,来听辨该国的政治概况。至宋代,琴更是被视为乐器之君,徽宗抚琴,臣下聆听,意为君臣和谐。

  

  从绘画层面看,《听琴图》里的人与物的方位也非常重要——戴纱帽的两人并不完全对称,因此置一童子在身后以平衡画面;松后散写三五竿墨竹,增添了空间的幽深感,也反衬出琴声的悠扬;画中共四人,与假山石形成闭环,为的是不让琴音散去,同时再次暗指君臣和谐。

  

  而纪录片中的两位朝臣却反其道而行,非常不和谐,这或许是对北宋末年政治腐败状况最好的暗示。

  

  听琴图 宋代 宋徽宗

  

  从剧情方面看,片里反方选手大致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史书上的蔡京,是出了名的擅于“解决问题”,他不仅帮宋徽宗把劳民伤财的“花石纲”处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导了清剿苏轼碑文的黑暗事件。只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曾经权势滔天,今天竟要跟一位无名文臣辩论,还被无情的水果骂...

  

  《此画怎讲》之《听琴图》

  

  总体来说,这部纪录片里最难还原的画作,应该就是《听琴图》。这是一幅直贯向上的画,四人与前部的假山石连接,将整体气韵包围,并送至宋徽宗背后的那株苍虬如龙的松树之上,如果片中人物、道具的比例和位置稍有不当,画面向上的势便会消散掉。

  

  意外的是,制作团队进行了极为细致地还原,若不是动态演绎,一个静止的全景画面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此画怎讲》之《听琴图》

  

  历来的纪录片,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对确定史实的尊重。这部带有戏谑意味的纪录片,竟也兼具了这个宏大使命。几天前更新的《雍正半身西服像》,可视为纠错和刷新历史知识点的大讲堂。

  

  片中的雍正亲自回答了来自网友的灵魂拷问,例如为何穿洋服、有没有篡改遗诏和有无血滴子等问题。

  

  

  《此画怎讲》之《雍正半身西服像》

  

  实际上,这位帝王的“洋照”可不止这一张,《雍正行乐图册》里的有他远至天际的想象力。在那里,他时而刺虎,时而射箭,时而修行。不过,细读历史后发现,雍正的此种情趣也是事出有因:

  

  400 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欧洲来华传教士把油画带进中国,西方明暗对照画法曾影响当时的“波臣派”画家曾鲸等人。至清朝康熙年代,又一批传教士来华,这次不但送来了宗教绘画,还带来了以传教身份出现的画家,如意大利人郎世宁、法国人王致诚等,他们随后成为了中国宫廷内的第一批外籍画师。

  其中,郎世宁历经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 50 多年,并参加了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极大地影响了清代宫廷绘画和审美趣味。

  而片中的雍正半身西服像》,就是郎世宁的代表作之一

  

  《雍正半身西服像》与《雍正行乐图》

  

  刚刚更新的剧集,《雍正行乐图》中的“射箭图”也有出现,但却意外地遭到了警察的盘查。据说下周还会有《韩熙载夜宴图》和《唐人宫乐图》。

  坦白地说,我最想看的就是《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笔下的夜宴载歌行乐场面,太过美艳,纪录片会如何还原,又会如何玩转,我非常期待。

  

  《此画怎讲》之《雍正行乐图》

  

  已经看过纪录片的读者可能会有疑问,剧中人物为何会如此接近画中人,是因为整部纪录片均由博物馆级专业团队进行装束复原,大到服饰道具、演员特型选择,小到服装质地、钗环仿妆,每个细节都尽全力达到百分之百地符合原画标准。而开心麻花团队的精彩演绎,更是使本片增加了指数级的笑点。

  

《果郡王允礼像》原作与纪录片还原

  这部纪录片用调侃的方式打开现实,用轻松的语言展开画卷。每集开始,镜头推进,画中人物开始表演;每集结束,镜头拉远,画中人物归位于画中,并以点睛短句呼应剧情,这样让古画活过来的处理,真的是古朴又严谨。

  

  

  《此画怎讲》之《捣练图》

  

  写到这里,你应该清楚了,《此画怎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以名画为背景,用反向穿越的方式,让画中人谈论现代议题,使更多人主动思考我们身边的细小事件,因此,此片也具有了更强的社会意义。

  古画,在今天应该如何观看?

  

  我们习惯于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我们也习惯于翻阅画册,但还有没有其他更为开放的方式,去与古人对谈?这部纪录片给出了一个方向:欣赏美的同时,看向自己,看向当下,或许是最恰当的姿势。

  

  

  

  

  你还可以看:无所事事,就去... | 格列柯

▼▼ 《此画怎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