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应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的感悟与思考

摘要: 2019年12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5G创新应用项目全面投入使用。2020年6月,该项目入选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5G+AR文物修复助手系统是国内首次将5G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的日常工作中。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之间常态化运行7个多月的时间,它应用的实际效果如何?它会对文物保 ...

2019年12月,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5G创新应用项目全面投入使用。2020年6月,该项目入选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5G+AR文物修复助手系统是国内首次将5G技术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的日常工作中。目前该系统已经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之间常态化运行7个多月的时间,它应用的实际效果如何?它会对文物保护工作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5G+AR文物修复助手,是将5G和AR技术相结合地应用于文物保护修复日常工作中的系统。它配备的硬件包括一副智能眼镜、一台高清摄像头、两台CPE客户终端设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5G智能手机。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人员以轻便型智能眼镜终端作为第一视角视频采集工具,配合固定摄像头将文物修复过程传输到位于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远程专家端。双方利用中国联通5G网络,以实时视频、文字、图片、AR标记等多种方式,达到与“面对面”指导、示范一样的效果,从而实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正确。

1

技术指导

青花诗文高足杯·有珊瑚(修复前后)正视图

文物保护修复对精准度要求十分严格,任何一点小的“疏忽”就可能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所以在以往的文物保护修复指导工作中,保护修复技术专家必须亲临现场,观看技术人员进行实际操作给出指导意见,并现场进行操作示范。

而现在,5G技术的强大传输能力可以让相隔两地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实现“无接触、零距离、同视角”的超高清交流体验。在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利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向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提供技术指导的过程中,双方佩戴的5G智能眼镜将各自的第一人称视角反映在对方的电脑屏幕上,实现了视觉上的同步共享;指导端(电脑端)的“重点标框”功能配合实时语音打破了远距离交流障碍。例如在指导海南修复技术人员实施残损出水瓷器外形补配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由于惯性思维,准备对一件外壁附有大量硬结物的元青花高足杯做外壁翻模处理(为了在博物馆展陈中更好地体现出水瓷器文物的特点,一般对此类瓷器进行脱盐处理后,保留其表面遭到海洋生物侵蚀而形成的石灰质硬结物)。而此操作无疑会对硬结物造成破坏,应翻内壁模为宜。专家通过5G+AR文物修复助手目睹了其翻模过程,并通过实时语音及时制止、纠正,避免了这一错误的发生。

截至目前,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已利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协助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完成了7件出水元青花瓷器文物的修复工作,修复效果良好。在之后进行的文物级别评定中,2件被定为一级文物,2件被定为二级文物、3件被定为三级文物。

该系统的出现打破了文物保护修复教学的距离限制,拓展了教学空间,扩大了教学覆盖面。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一地教学,多地同时观看、交流、实践的“云教学课堂”模式,最大化地利用了稀缺的文物修复技术资源。

2

信息存储

使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可以实时把每一次的多方互动过程以视频形式上传到云端储存,方便各方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反复回看;也可以在单方进行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时记录工作过程,并对重要节点进行截图操作。相比于以文字、图片为主的传统记录方式,5G技术具有容量大、稳定性强的特点,它让信息资料由平面走向了立体,让存储由本地走向了云端。

立体式记录方式实现了很多平面式记录做不到的事情。例如,在一次实时连线教学中,海南文物修复技术人员提出,前一天调好的瓷器补缺材料为何到现在手感还偏软,没有固化?湖北专家通过线上观看前一天的操作视频记录资料得知其原因有二:一是胶体搅拌时间过短,搅拌不均匀;二是填充物加入占比过少。通过回看操作人员也很直观地了解到了自己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而传统的平面记录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纠错过程。

由此可知立体式记录相较平面式记录的巨大优势。平面式记录具有滞后性和偏差性,无法全面反映文物修复过程的真实情况,而5G+AR文物修复助手的实时记录功能实现了操作与记录的同步,保证了所记录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3

项目管理

5G+AR文物修复助手将有效提升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按时完成 项目实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按合同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其中难免会遇到不可预见的技术难点,需要咨询多位权威专家后解决。在传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上述情况只能暂停该阶段的工作,等待多位专家都有时间到达现场,集中指导和解答。

而利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的高清实时交流功能可以实现多位专家在不同地方同时进行指导,一旦遇到技术难点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保证项目实施的稳步推进。

保障技术达标 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具有高度的技术规范性。以瓷器保护修复项目为例,清洗、补配、打磨、随色等工序都具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这些工序环环相扣,操作人员往往会因为一道工序不达标而导致修复效果不理想,被迫进行修改甚至返工,而修改和返工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容易对文物本体造成二次伤害。

现在利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的实时指导功能,能够通过在线专家指导及时纠正每一道工序的瑕疵,示范每一处难点的操作方法,为项目技术达标保驾护航。

保障验收质量 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必须通过专家验收合格才能结项,验收会议上,专家会检查保护修复质量、查看修复档案和修复报告,目前专家查看的资料多由文字和图片等平面资料组成,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

使用5G+AR文物修复助手系统,验收专家能通过完整高清的视频修复档案,回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对项目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使项目实施的质量更有保障。

4

利用拓展

5G系统电脑端指导画面

第一人称视角操作端画面

5G+AR文物修复助手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应用不仅限于此,以文物为中心,围绕文物修复工艺、文物修复过程、文物修复材料等数据建立文物修复知识图谱,实现文物知识、修复等相关文字、图片和影像数据的快速检索;通过各类文物修复相关数据库的交叉运算,实现文物修复前后快速对比、数据的交互使用等多种目的。例如修复破碎文物时能够看到各自的内部结构,而在修复完成或完整器物上则看不到。现在通过5G+AR文物修复助手实时记录并对相关资料加以截取可以对其内部结构、制作工艺进行展示。这样就实现了文物修复资料与文物展陈资料的交互使用。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应用会更加广泛,最终实现全领域、全覆盖、全链接,使文物资源得到“便捷化、合理化,最大化”的保护与利用。5G技术是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提档升级的得力助手。

(作者单位: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

编辑:宋梦寒 张 怡

审核:李 政

本文刊登于2020年9月11日《中国文物报》第5版专刊投稿邮箱:wwbbaohu@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李

    更多信息...

    作者:剑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