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汉画像石中的晏子

摘要: 图 1 嘉祥宋山第三石二桃杀三士画像 历史故事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尤以齐国历史人物为多,晏子的有关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是齐国的上大夫,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的“三朝元老”,他政绩卓著,为人擅辩,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并力倡节俭,是春秋时期颇有威望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关于晏子的思想和言 ...

图 1 嘉祥宋山第三石二桃杀三士画像

历史故事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题材之一,其中尤以齐国历史人物为多,晏子的有关故事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晏子(即晏婴,字平仲),是齐国的上大夫,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的“三朝元老”,他政绩卓著,为人擅辩,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并力倡节俭,是春秋时期颇有威望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关于晏子的思想和言行典故有《晏子春秋》流传于世。目前发现的汉画像中关于晏子的形象,主要存在于二桃杀三士和部分孔子见老子画像中。

图 2 嘉祥甸子村二桃杀三士画像

二桃杀三士的画像目前在汉画像中(包括画像石和壁画)至少发现17例,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陕西等地,几乎遍布汉画像石分布区。画面中人物形象和数量不一,但内容基本是身材矮小、戴冠佩剑的晏子以及三位拿剑的勇士,其中两个勇士之间有一盛二桃的高足盘,二人正伸手取桃(图1)。有的在画面中添加齐景公及一些侍立的人物(图2)。

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主要讲了齐景公时期,齐国三位勇猛的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自恃有功,姿态甚高,有些看不起相国晏婴。晏婴认为三人恐有破坏“君臣之义”、危害国家的风险,遂献计齐景公,用三人按功分食二桃的策略引其相继拔剑自刎。

画像较早见于西汉晚期(约汉元帝到汉成帝之间)的洛阳烧沟61号壁画墓中,到东汉时已经成为广泛用于丧葬画像的题材,远在边地的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晚期壁画墓中也有故事画像和人物榜题。汉代人为此创造了流传千年的乐府诗《梁甫吟》:“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由此可看出,“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通过图像或诗歌等形式在汉代民间流传广泛。

图3 山东博物馆藏晏子与孔子同在的孔子见老子画像

另外,汉画像石中晏子的形象还偶尔出现在孔子见老子的画像中,且晏子被配置在孔门弟子一列。目前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中,发现两例有榜题为晏子的。一例是在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艺术展厅所见(图3),据传清末民国出于嘉祥五老洼,该石两侧略有残损,石面纵48.2厘米,横111厘米,减地平面线刻,画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孔子见老子画像,画面中有榜题“孔子”“老子”,孔子身后弟子有头戴鸡形冠,腰佩小猪的子路,子路身后第二个人身材矮小戴高冠佩剑,有榜题“案子”,经蒋英炬和裘锡圭等先生推断,汉代“晏”与“案”相通,故“案子”实为“晏子”;下层为胡汉战争图像。

另一例1998年发现于嘉祥疃里镇矿山村一座汉画像墓。该石为中室通往后室的过梁石,纵57厘米,横长268厘米,画面刻画孔子见老子场景,一列34人,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小儿有榜题“大巷當”。“大巷當”即“达巷党人”,即项橐,孔子身后弟子第七人有榜题“子路”,第十二人有榜题“齐相晏子”,子路与晏子的形象与山东博物馆所藏画像石上的极为相似。

图4 嘉祥宋山第七石孔子见老子画像

图 5 长清孝里镇大街村孔子见老子画像局部

根据文献记载并结合目前发现的汉画像中所见,基本可以确定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晏子形象为:身材矮小,头戴高冠(多为斜顶进贤冠),着宽袖袍服,身佩长剑。据此,史学专家邢义田先生将嘉祥宋山第七石和长清孝里镇大街村的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图4、图5),孔门弟子行列里身矮、高冠、佩长剑的人物都释读为晏子。

孔子见老子画像是汉画像中的常见题材,学界多将其解读为体现了孔子学无常师、尊师学圣,既有尊孔崇儒,也有求仙问道的意味。但将晏子作为孔门弟子配置在画像中,或许还有其他的含义。现存文献中基本未见晏子为孔子弟子的说法,相反在《晏子春秋》《史记》《论衡》等文献中都提到了孔子曾拜师请教晏子的故事,如:“丘闻君子过人以为友,不及人以为师。今丘失言于夫子,议之,是吾师也。”“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孔子不知,问于晏子。晏子解之,孔子乃晓。”

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他知不足而拜师请教老子、晏子、老莱子、子产等,甚至还有七岁神童项橐。在孔子见老子画像中,一般刻画项橐与老子同列孔子对面,孔子手捧大雁恭敬面向二位。若依文献记载,画像中晏子应与老子、项橐并列接受孔子敬拜,实际却是晏子置于孔门弟子行列中,说明汉代人对晏子与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种看法。

缪哲先生在其《孔子师老子》一文中给出一种解释,他认为这是孔子见老子画像本于汉代经学而非《史记》等文献的一种图像内证,刻意如此刻画虽然有违史实记载,却是汉代儒者经生尊孔崇儒,晋升孔子地位的一种体现。他指出从西汉晚期刘向到东汉的班固等通儒,将《晏子春秋》归为儒家经典的行列,默认晏子为儒者,《汉书·艺文志》中说道“儒家者流……宗师仲尼”,隐隐就有以晏子为仲尼弟子,突出孔子地位的意味。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画像中或许并未刻意强调人物的主次关系,只是将晏子与老子、项橐、孔子同列出,并称为圣贤,反映了汉代人对他们的尊崇和景仰。接着这一思路,笔者认为在孔子一方人物中刻画晏子形象,或许还有一种考虑,就是晏子与管仲一样,除作为贤臣良相外,都是齐学初现辉煌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推动齐学发展的灵魂性人物,其思想对秦汉时期齐学和儒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他在孔子见老子画像中出现,可能也正好反映了汉代的儒家思想是齐学和鲁学的融合之物,独尊的儒术中有齐学的重要内涵,作为创造儒家思想的先贤都应该被后人铭记和瞻仰。因而其事迹在汉代社会必是通过简帛文字、图像甚至民间口传等形式广为流传。

笔者也注意到,自先秦以来,晏子在政治和思想等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汉代不乏崇拜他的儒生官吏。如太史公司马迁曾学读《晏子春秋》,仰慕其品德言行,盛赞其好贤乐善、忠义直言等,并发出“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感慨。再有东汉晚期著有《孟子章句》的大儒赵岐,生前即“先自为寿藏,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赵岐希望将自己崇拜的4位圣贤,刻画在墓葬建筑中,让自己死后仍然与圣贤们在一起,足见其对晏子等的崇敬之情。由此可见,在崇礼尊贤的赵岐等汉儒的心目中,晏子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尊崇地位,可比肩孔子、周公等圣贤。

据文献、碑刻画像等实物资料,邢义田先生认为两汉社会认可和称颂的官员典范应该是文武兼修、允文允武,“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配剑”,在正式场合佩剑以彰显其身份和威仪。汉画像中刻画的官吏形象往往是冠服佩剑,蕴含着对墓主人的赞颂和丧家的美好期许。晏子作为一个文官,被汉代人刻画为高冠着宽袖袍服配长剑的形象,是从上层到民间社会对其认同和尊崇的一种体现。

总之,汉代的图像资料同样也是窥探汉儒、地方官员和民众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画像系统的人物故事或许并不本于《史记》等史书,但源于汉代经学或其他民间故事体系,亦有研究价值。

编辑:宋梦寒 冯朝晖

审核:冯朝晖

本文刊登于2020年9月8日《中国文物报》第7版专刊投稿邮箱:wwbshoucang@163.com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