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学者访谈计划 | 孙亚冰

摘要:   编按  在教育部“强基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受“书目文献”“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的访谈内容启发,6月末,我们旋即开始策划“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学者访谈计划”,本次推出第一辑青年学者访谈录,主要是希望借助访谈加强出土文献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在读的硕博士同学、有志者提供一个了解业内学者治学方向、道路、经验的平台,使“绝学 ...

  编按

  在教育部“强基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受“书目文献”“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推出的访谈内容启发,6月末,我们旋即开始策划“出土文献与古史研究学者访谈计划”,本次推出第一辑青年学者访谈录,主要是希望借助访谈加强出土文献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在读的硕博士同学、有志者提供一个了解业内学者治学方向、道路、经验的平台,使“绝学不绝”,助推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筹备过程中,欣闻同好“古文字微刊”有同样计划,访谈如有重复,请两相参考。

  今日,我们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孙亚冰老师的专访,衷心感谢孙老师接受我们的访谈!

  本期访谈人简介

  孙亚冰,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与殷商史,出版著作有《商代地理与方国》(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殷墟甲骨拾遗》(合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孙老师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的求学经历,同时也请分享一下您个人的入行经历。

  我本科读的是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博物馆学专业,这个专业当时设立没多久,我们那一届是第二次招生,学的专业课很多,也很杂,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等多个学科,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郑慧生老师的历史文化课和涂白奎老师的出土文献课。郑慧生老师多才多艺,兼通文史,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我经常向郑老师请教问题,郑老师也很关心我这个“问题”学生,在郑老师的指导,我读了《春秋左传注》《卜辞通纂》《汉语音韵学》等书,抄写了《古文字类编》,并逐渐对甲骨文产生了兴趣。河南大学出的甲骨文专家很多,学校图书馆藏的甲骨文书籍也很多,不过这些都是善本,不让学生看,郑老师就联系人带我进去浏览,大饱眼福。

  大三那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杨升南先生到河南大学开会,郑老师把我介绍给了杨先生,杨先生正好要招研究生,就鼓励我报考,因为还是大三,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考,没想到考上了,就这样,大学没念完就到北京读研究生了。历史所是甲骨文研究的重镇,名家汇聚,资料很全,也对学生开放。杨先生、王宇信、宋镇豪、常玉芝、王贵民先生都给我们开过课。

  读书期间,宋先生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史”,正在招兵买马,他希望通过课题培养人才,就让研究室的在读研究生都参加了课题,研究生负责的部分自然也成了各自的毕业论文,我负责的是商代方国。

图|《商代地理与方国》书影

  2001年硕士毕业后留所工作,当时人才断层,硕士还能留所,现在不可能了。在写硕士论文的时候,深感要想利用甲骨文做商代史,就必须要懂得古文字,后来就主动补课,向古文字考释靠近,到北大旁听裘锡圭、李家浩先生的课,学习裘先生的《文字学概要》和《古文字论集》。

  2007年在职读博,和导师宋先生商量,把之前我申请的社科项目“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做为论文题目。文例是打开甲骨文神秘之门的一把钥匙,我对这个题目非常感兴趣,也做足了工夫,先把花东甲骨摹一遍,记下问题,再到安阳一版一版地核对原骨,这一工作让我不仅发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还加深了对甲骨的亲切感,后来的写作进行得就比较顺利。

图|《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例研究》书影

  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您当前的研究方向以及未来的研究计划。

  我参与了宋镇豪先生主持的项目——山东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馆藏甲骨的整理,所以目前我的主要工作是两馆甲骨的整理和研究。我未来的研究计划仍然是做甲骨文和商代史,重点会放在商代地理上。

  我们目前处在大数据的时代,您认为其带给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更大的突破?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研究已经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电脑坏了,网络瘫了,是最让人头疼的事。我蒐集资料的方式以前是记笔记、做卡片,现在用“印象笔记”和“百度网盘”,虽然快速方便,但也担心某天软件出问题,资料不翼而飞。

  前段时间,电脑成功缀合了甲骨,似乎预示着未来的电脑和网络不仅是超级图书馆,而且还会分担人类的复杂工作,实现科研的人工智能。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电脑能缀合、能释字,人类是不是就要失业了?其实不必担心,我觉得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人类只会迅速利用电脑成果,做电脑没有做出来的、更有深度的工作,人脑比电脑聪明,未来的科技发展,仍然是以人为中心,为人服务的。

图|《殷墟甲骨拾遗》书影

  出土文献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及汉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个学科。您如何看待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这四门学科都有各自的一套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对象不同,但都属于文史领域,过去讲“文史不分家”,就是说明他们之间关系密切。要想读懂出土文献,就要识字、断代、编联、排谱、与传统文献对比,势必要求研究者要尽可能立足自身,打开视野,掌握四门学科的基本知识,使自己的研究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对初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硕博士生来说,您认为哪些学术训练是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应该具备或增强哪些方面的基本技能?您在此期间是否也走过弯路,是否可以结合您的具体经历分享一些经验教训?

  对于初涉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的研究生来说,文字、音韵、训诂的学术训练是必要的。出土文献的时间跨度大,材质也不同,要求的基本技能会有差别,比如说学习甲骨文,就必须要知道:有哪些甲骨著录书、参考书;龟甲、牛骨的形态怎么区分;字体分类是怎么回事;甲骨如何断代;甲骨有哪些规律等。除了知识储备外,学习态度也比较重要,要保持求真务实的心态,脚踏实地、坚持不懈。

  我基本上是历史专业出身,文字、音韵、训诂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研究所也不像大学那样有很多课可供选择,所以后来我除了到北大旁听外,就是学习裘先生的《古文字论集》,一点一点读,一遍一遍读,学习古文字的考释方法。现在音韵学的用途越来越大,但这门学问学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大学期间我读过好几遍王力的《汉语音韵学》,都不能领会其中真谛,硕士时王贵民先生也教过音韵学,我还旁听了冯蒸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授的音韵学,但至今仍然是门外汉。我走的都是弯路,唯一的经验就是学习不要自我设限、闭目塞听。

  目前学校普遍要求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发表数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俗称“小论文”),在读博士生都面临着小论文发表压力以及来自朋辈的压力,您能否在小论文撰写(行文表述、框架建构等方面的写作方法技巧)以及投稿等方面分享一些经验?

  不论什么样的论文,首先要言之有物;其次要表达明确,逻辑清晰。写文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述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别人了解你的观点, 所以要站在读者的立场写文章。

  投稿时,首先,要找对刊物,按照刊物要求的格式成稿;其次,要从刊物上找正确的投稿地址,现在投稿假网站很多,大家不要上当;再者,重要刊物的审稿周期一般都比较长,要尽早准备。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