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经典】京都最大的禅寺东福寺古老三门

摘要: 建模的是feizeyu大佬东福寺是依据藤原道家嘉祯二年(1236)的发愿建造,落成于1273年(文永十年)。但由于东福寺在历史上屡遭劫难,因此它始建时的建筑物至今早已无存。东福寺三门于应永32年(1425年)由足利义持重建,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禅宗样山门,因此有着很大的建筑史价值,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在了解东福寺三门本身之前,先说两个背景知识。(1)禅宗是 ...

建模的是feizeyu大佬

东福寺是依据藤原道家嘉祯二年(1236)的发愿建造,落成于1273年(文永十年)。

但由于东福寺在历史上屡遭劫难,因此它始建时的建筑物至今早已无存。东福寺三门于应永32年(1425年)由足利义持重建,是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禅宗样山门,因此有着很大的建筑史价值,也是本文的分析对象。

在了解东福寺三门本身之前,先说两个背景知识。

(1)禅宗是于1202年随荣西禅师传入日本的,并在京都建立了建仁寺。但由于当时日本宗教领袖对禅宗的激烈排斥,建仁寺不得不以天台宗分院的名义加以建设;因此,该寺是否真是宋式建筑式样曾有许多质疑,但可以断定建仁寺或多或少地引进了新式样。此后建造的禅宗寺庙涌泉寺、永平寺、东福寺也引入了部分宋代的建筑风格,但也与日本本土旧友的建筑风格相融合,使禅宗样建筑与中国与中国同时期的建筑总在似与不似之间。接下来建造的寺院是1253年(建长五年)开始供养的建长寺,它完全摆脱了旧佛教的束缚。该寺的开山祖师是中国宋朝的大和尚兰溪道隆(1213-1278),因此在引进宋式建筑上必然会更进一步。根据留传下来的古图,建长寺的伽蓝布局是典型的禅宗式样。此后陆续修建了一些禅宗寺庙,到13世纪末期,禅宗样的引进过程告终。

可以看出,东福寺的建造年代正是纯正禅宗样尚未引入日本之时,因此可以在三门身上找到很多大佛样和和样建筑的风格。

建仁寺法堂,最初禅宗样成分较少,经过多次重建已是普通的禅宗样大殿

《日本建筑史序说》中对东福寺三门的看法是:“从藤原道家1260年(建长二年)撰写的《总处分》可知,这座寺院建筑掺杂着一些密教的影响;但中心部分仍然是禅宗式布局,而对于其建筑单体是否全部为禅宗样式的问题尚有许多疑问待查。从日本南北朝时重建的东福寺的三门上可以看到有插栱,不设扇形斜椽,其形式可谓是大佛样中混入了禅宗样。一般情形下,寺院重建时,都会希望保持当初的式样,而此门重建时,又恰逢禅宗样的最盛期;因此推论如果其原本是禅宗样,重建时还会维持旧貌,由于此寺以大佛样为主,说明它当初本是大佛样,重建时才掺杂进了一些禅宗样。东福寺又被称作“今大佛”,它是继东大寺之后的日本第二大伽蓝,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对于东福寺克服种种技术困难,模仿耸立在南都的东大寺大佛殿而建的说法是确实可信的,特别是在此寺三门补间铺作上三层素枋、三层令棋的手法,在东大寺元禄年间(1688~1704)重建的大佛殿上也可看到,它暗示着这两座寺院建筑形式间的渊源关系。”这些我在下文会详细介绍。

(2)日本寺庙常常要依靠高大的三门来吸引信众,因此早已出现了类似的楼阁式山门,如法隆寺中门,但这些三门都是徒具楼阁外观但不可登临的“伪楼阁”。实际上日本在禅宗样三门传入之前,几乎没有专门用于登临的楼阁建筑,“平安朝末期的文献中有一两处谈到有二层建筑的存在。那时,即使有一般所谓的“重檐”建筑也不是供人登高望远之用,只是应外观造型的需要,或观瞻上的高度需要而设;但是,禅宗建筑中,三门的二三层或者方丈的上层楼阁都可登临。也就是说,此时出现了以供人登临、眺望四面八方为目的的多层建筑。”这个创举对日本建筑发展影响很大,下文也会详细说明。

法隆寺中门

东大寺南大门

下面就是正式介绍东福寺三门的部分了。

先从整体上看,东福寺三门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斗拱宏大,出檐相当深远飘逸。

当走进一些观察,你就会被东福寺三门的斗拱所吸引。东福寺三门的外檐斗拱乍一看很像大佛样斗拱:插栱、偷心造、满置斗。

但是更仔细一些观察,就能发现东福寺三门斗拱与正宗大佛样建筑的些许不同。首先,它的斗拱的卷杀更加接近和样,也没有大佛样常用的皿斗。更大的区别则是补间的做法。日本现存的两座最正宗的大佛样,即东大寺南大门和兵库净土堂,在补间位置都放置了游离尾垂木,也就是补间用昂,类似于国内的平遥文庙大成殿。而东福寺三门的补间则采用的是栱枋相叠。这种补间做法在日本极其罕见,只有东大寺大佛殿与东福寺南大门采用,部分日本建筑史家认为这不是纯正大佛样的补间做法,但不管怎么说,这种做法应该是来源于东南沿海的,因为日本工匠极少对就有的样式作出创新,和样、禅宗样等建筑的补间做法在发展过程中变化都很小。

更能体现出东福寺三门受到和样建筑影响的是转角斗拱。如下图所示,大佛样转角斗拱的做法是向三个方向各出三列华栱,这三列华栱之间联系较少,甚至根本没有联系,这和汉代一些明器的转角斗拱很像,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转角做法。而东福寺三门的转角斗拱使用了连栱交隐的做法,和同时期和样的代表作兴福寺五重塔的转角十分相像。

兵库净土堂转角斗拱

兴福寺五重塔转角斗拱

看完了正面,转到侧面,就会发现在三门两侧有两座小房子,小房子内部设置有通向二层的楼梯。为了避免影响行人通行,东福寺三门下没有布设楼梯,而是将楼梯移至左右两侧。

沿着楼梯就可以进入三门二层一探究竟。

三门二层内部空间较为低矮,为了扩大空间,设计者将明间的金柱减去。梁架上布满了华丽的彩画。室内放置有诸多佛像供有人观赏礼拜,从二层的门走出即可登上平座眺望,这是日本最早的专门用于登临远眺的平座。

在看完了三门二层室内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层间结构。

楼阁建筑作为一种多层建筑,层与层之间如何衔接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木楼阁的上下层结构,可以分为叉柱造、缠住造、通柱造和永定柱造,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常出现一座楼阁中多种结构混用的情况。日本人虽然在飞鸟、奈良时代就已经学会建造楼阁建筑,但这些都是采用了一种更为原始的层间结构(“屋上摞屋”)的“伪楼阁”,如法起寺三重塔(下图)。王南认为,这是由于日本没有学去隋唐时期中国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日本没有建造可登临楼阁的需求。到了南宋时期,中日之间的交流更为频繁,日本来宋僧人得以学习到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最先进的建筑技术,也就是可登临的楼阁建筑。

剖开东福寺三门,可以看到它的层间结构是通柱造和简化版叉柱造的结合,即内部金柱是通柱,檐柱采用简化版叉柱造。之所以说是“简化版叉柱造”,是因为以观音阁为代表的叉柱在在上下层柱之间会采用斗拱过度,而东福寺三门的上层柱则是直接叉立在下层柱上的枋木上的,但上层柱内收半个柱径的做法倒是与观音阁外檐如出一辙。

独乐寺观音阁叉柱造

这几张图是东福寺三门梁架和山面的特写。可以看出,日本虽然吸收了江南禅宗寺庙的一些做法,但是野小屋却和和样建筑相差不大,这种日本特色草架的坚定传承也是日本选择性学习中国的一个表现。

东福寺三门的平座,是用斗拱挑出的真平座,而不是很多和样木塔那样立在屋面上的假平座。

尽管13世纪建造的禅宗寺院数量只不过是中世建造的禅宗寺院数量的15%,即相对于宗派林立的寺院总数来说,它们依然只占极少数,但是日本禅寺可登临的楼阁式三门却对日本古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禅宗样三门与以往为了视觉上的高度而建造的重檐建筑有了本质的差别——这种差别意味着真正楼阁式建筑类型的诞生。这种建筑类型成就了西芳寺的舍利殿、北山殿的金阁、东山殿的银阁,并最终成就了飞云阁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筑物。不仅如此,楼阁式建筑还催生了日本近世建筑史上耀眼的明星一天守阁建筑的成型。鉴于此,以东福寺三门为代表的禅宗样三门的意义越发重大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