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大众考古:学科普及与文明传承——《文明探源:考古十讲》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

摘要:  2020年10月15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大众考古:学科普及与文明传承——《文明探源:考古十讲》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会议现场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工作局局长刘红,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 ...

 2020年10月15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首都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大众考古:学科普及与文明传承——《文明探源:考古十讲》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

会议现场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峰,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干部工作局局长刘红,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邓菊英,社科文献出版社总编辑杨群为该书揭幕,出席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吉怀、研究员许宏、研究员王仁湘、研究员朱延平、副研究馆员李存信等,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刘国样主持。

会议主持人

新书揭幕

  杨群总编辑对新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首都图书馆给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信任和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将讲座内容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大众化传播。他希望可以继续进行该活动,为考古学科普及、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阐释做出贡献。作为图书出版单位,他表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尽心尽力承担成果出版、宣传、推广工作,将它传递到更多有需求的人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嘉宾致辞

  作为《文明探源:考古十讲》的编著方代表,邓菊英副馆长对该书的缘起及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2013年,首都图书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以推进社会科学普及为共同目标,创立了社科讲堂。到目前为止,社科讲堂已经举办了62场,线下参与的读者达到了1.2万人次。本书由社科讲堂“文明探源”考古主题系列十讲成果集结而成。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十位学者从考古的角度切入中国历史的纵深,梳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脉络,让读者在真实的考古场景中,看到中国文明源头的面貌,看到2000多年前文明交流与融合及全球化的进程,更看到中华文明向外辐射带给世界文明的贡献。她认为“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学校”,为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首都图书馆一直以“大开放、大服务”的理念,在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路上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将中国社科院丰富的学术资源和首都图书馆成熟、系统的活动平台相结合,让国内的权威学者的学术成果直接面向大众,让社会科学真正走向社会。她表示今后还将继续拓展线上活动和新媒体传播的新局面,并欢迎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做客,一同助力提升社会科学哲学的大众的基本的社会科学素质,在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层面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的繁荣。 

嘉宾致辞

会议现场

  学者通过考古挖掘历史真相,探寻文化源头,清晰和全面向世界呈现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发挥以史育人的积极作用。刘红局长指出考古成果的大众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力支撑。《文明探源:考古十讲》一书不仅是把专业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内容的科普性读物,还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诸位学者,尤其是老一辈学者们严谨务实、扎实深厚的优良学风和研究功底,浓缩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工作的成果。她表示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老一辈学者们的科研工作,共同为考古学的深入大众,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传播贡献智慧和力量。

嘉宾致辞 

  王吉怀与许宏研究员作为本书作者代表就书籍发布感想、面向公众讲座的技巧、考古人心路历程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发言。

作者代表发言

  王吉怀研究员表示讲座的成功以及成果书籍化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走向了大众,体现了考古人在弘扬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责任和担当。他就如何在讲座过程中更加吸引听众,让考古真正走向大众提出了几点建议:一,选择有吸引力的题目,根据面向人群制定适合的介绍方案;二,突出故事性,讲述文明考古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三,加强趣味性,提升讲座的可听性、书籍的可读性;四,引出学术性,在不过分强调研究意义的情况下,仍能使听众从讲座中领略到考古成果的价值;五,与听众互动,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六,实现弘扬古代文化、传递人类文明的目的。他认为想要建设现代文明,必须要了解古代文明。考古人不但承接了发掘古代文明的职责,也肩负着传承古代文明的重任。

作者代表发言

  作为考古人我走过了怎样的路程?许宏研究员以二里头考古经历为例做出了展示。三代人、六十年,这是考古史上的一个偶然,也是美妙的巧合。在此期间,二里头考古事业蓬勃发展,为揭示中国早期文明作出重要贡献。他表示“只懂考古已经搞不好考古了,只懂中国已经搞不清中国了。"

  在随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多位学者围绕考古学普及、考古学研究提升、考古学的建设发展以及《文明探源:考古十讲》一书展开交流讨论。

  徐光冀:考古学是探求过去的学科,因其专业性很强, 通俗的传达给人民群众并不容易。《文明探源:考古十讲》既有通俗性又有科学性,对考古学走向大众具有重要意义。 

  杨泓:中国社会考古研究所一直致力于通过多种方式向大众普及考古学知识,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图书馆讲座是非常好的宣传方式,不仅在增强考古与公众的接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为增强公众对考古成果的了解作出重要贡献。

  刘一曼:考古学要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的支撑。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对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讲座、科普书籍、多种模式的展览向公众定期普及知识是所有考古工作者的责任。

  孙秉根:普及考古知识、让公众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十分重大。如何进一步普及考古学?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一,出版老一辈学者们的考古口述史丛书;二,扩大中国考古博物馆对公众的影响;三,出版书籍中要充分体现考古学的特点。 

  梁星彭: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将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考古学的方式向大众普及、宣传、推广是考古人责无旁贷的使命。此次会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增加新的形式为考古学深入公众贡献更大的力量。 

  陆巍:此次会议对与更深入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加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意义。希望年轻学者能够在考古学更受重视的当下,为其发展与普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刘随盛: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考古学复原博物馆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希望各位学者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将历史复原和研究的更好。

  王亚蓉:会议让我们认识到中国考古学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古为今用,要让文物活起来,将现代生活跟古代中国进行有实际意义的结合。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推广,提高大众对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任式楠:近年来,公共考古宣传形式多样,成果斐然。会议也展示了优秀的公共考古成果。可以将大唐都城文化展示,考古学是什么、怎么做,田野考古、水下考古与科技的运用,中国古文字等作为新的考古公共普及讲座主题,有助于进一步增进公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 

  王仁湘:“忽如一夜春风来”正是考古人的真实感受,考古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文化行为,创立“考古日”具有重要意义。计划编写“考古中国”公众读本,复原饮食历史,推动饮食实验考古,在考古成果的转化之路上不断前行,希望在座的学者们也能为此能贡献你们的智慧和力量。  

会议合影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发表了重要讲话,表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并对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要求。本书正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的一个重要实践。该书首次公开大量图片,内容生动有趣,读后将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产生更深层次的认识。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