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埃及古珠考(全二册)

摘要:   基本信息:  作者:夏鼐著,颜海英 田天 刘子信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20111058  作者简介:  夏鼐,1910—1985年,浙江温州人。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和埃及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博士。中国科 ...

  基本信息:

  作者:夏鼐著,颜海英 田天 刘子信译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0年10月

  印次:1

  ISBN:9787520111058

  作者简介:

  夏鼐,1910—1985年,浙江温州人。著名考古学家,新中国考古学和埃及学的奠基人之一。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学部委员、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瑞典皇家文学历史考古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全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院通讯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内容简介:

  本书是夏鼐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也是埃及考古学领域系统研究珠饰的代表作。本书在首次公布皮特里收集品这一独特珠子收藏的同时,致力于对珠饰这种最重要的埃及文物进行系统性研究。本书第一部分讨论了珠饰的考古学价值及将采用的研究方法,特别强调了制珠工艺对断代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对各类出版物中的材料及珠子实物进行了批判性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制珠工艺做了详细研究。第三部分考察并评价了各类珠子的分类法系统,并提出了新的分类法,为本课题日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新分类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图谱系统。新图谱包含20幅线图,它是第一个关于古埃及珠饰的综合性图谱,覆盖了阿拉伯征服之前所有时期的埃及珠饰。本书最后一部分是编年研究。按照古埃及历史发展顺序分九个时期进行论述。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会讨论珠饰的材质、类型(包括工艺特点)、用法、珠子编排方式和珠子的图像表达,同时指出各时期珠饰的特点,以及它们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本书还涉及珠饰反映的埃及对外交流情况。此外,本书修正了许多对珠饰材质鉴定和年代判断的旧有错误,并首次揭示一些新的现象。

  除正文外,中文版收录300多幅伦敦大学学院独家授权的埃及古珠照片,全彩印刷,是文物收藏、艺术设计的绝佳参考。

  名家推荐:

  

  这是一部寄托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任所长、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两任院长20余载期待,开中国埃及学鸿蒙的扛鼎之作,是中国考古学家矗立于世界考古学术高地的“方尖碑”。——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

  这是一次发生在古埃及与中华文化之间划时代的对话,一个集西方现代考古思想和中华民族思辨特质之大成之作,一篇用人类灿烂的珠饰艺术谱写的世界古文明发端渊源的垂世华章。——颜海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古代东方文明研究所所长)

  夏鼐的博士论文太成功,让伦敦其他学者望而却步,他们不想花一生精力重复这项工作。没有人再进行这项研究,在东北非考古理论和实践的核心区留下一片空白,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亚、东南欧这些最密切关联区域的研究。要让珠饰研究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得以重生,《埃及古珠考》的出版,正是缺席已久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普通珠子”能为我们提供普遍珍惜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最具物质性的、最为亲密的联系,即人类活生生的身体与可以感知的意识层面的联系。——斯蒂芬·夸克(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教授)

  夏鼐先生的《埃及古珠考》,研究从对象的确定到问题的提出再到理论的应用,形而下起始,形而上完成,研究路径科学、扎实,终集该研究领域之大成。当今埃及学研究如欲对世界有所贡献,夏先生之研究路径不可以不学。——李晓东(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研究所所长、教授)

前言

  现在出版的夏鼐先生著作《埃及古珠考》,是他早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时博士论文的中文译本。

  埃及学之父威廉·费林德斯·皮特里爵士(Sir.William Flinders Petrie)曾经指出,古埃及串珠的研究,将是埃及学发展中的关键性课题之一。夏鼐于1938年秉承皮特里这一学术思想,在继皮特里之后主持伦敦大学学院埃及学专业的格兰维尔(S.Glanville)教授指导下,选定古埃及串珠为自已的学位论文题目。这个领域很少有人涉及,而伦敦大学学院又收藏有皮特里在埃及发掘所获的大批古埃及串珠,夏鼐勇敢地站到埃及学研究的前沿以后,有效地利用这种可以充分掌握丰富第一手资料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时间去埃及实地考察的良好机遇,采取皮特里研究方法中的材料分类法,并尝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串珠资料进行了系统的详细整理与精心研究。尤其难得的是,他曾得到年近九旬的皮特里大师的青睐和当面指点。因而,夏鼐进行的这项埃及考古学上绝无仅有的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其他学者难以超越的优异成果。夏鼐在欧战爆发、伦敦大学学院停办的情况下返回祖国,于1943年秋季最后完成这部论文并寄往英国。战后伦敦大学学院复课,特许夏鼐的论文免予答辩,缺席通过,于1946年7月颁发埃及考古学专业的哲学博士学位证书。夏鼐作为中国第一位埃及学专家,随后成为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考古学界的一代大师,并被誉为中国的“埃及学之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夏鼐的博士论文在过去七十余年间一直未能出版,深藏在伦敦大学学院和皮特里博物馆的图书馆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读者有机会前往阅读。最近二十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四任所长,即任式楠、刘庆柱、王巍、陈星灿,鉴于夏鼐先生博士论文的重要学术价值,持续关注论文的整理出版。在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两任院长彼得·俄科(Peter Ucko)教授和斯蒂芬·申南(Stephen Shennan)教授的支持下,承时任该院中国考古学与文化遗产专席研究员汪涛博士的热心奔走、多方联系,我所于1997年会同夏鼐先生亲属授权,从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夏鼐著作英文打字定稿的复印件。当时的计划是将其译成中文后,与英文本一起,由中英双方共同出版。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英文本整理和中文翻译工作,以及整个出版计划,长期未能得到落实,仅将其第一章“珠子的考古学价值”仓促译出,编入《夏鼐文集》(2000年版)。2011年,我所约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埃及学教授颜海英女士主持,由她的三位博士研究生王欢、戴鑫和黄庆娇,根据伦敦大学议员大厦图书馆(Senate House Library)的复印件,重新录入论文的英文定稿;并且经由汪涛博士约请伦敦大学学院埃及学专业的斯蒂芬·夸克(Stephen Quirke)教授,特地撰写《导言:21世纪见及夏鼐的〈埃及古珠考〉》(“On Receiving Xia Nai Ancient Egyptian Bead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文,评价夏鼐论文对于埃及以及其他地区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国际著名的Springer出版社合作,于2014年6月将本书英文本正式出版。与此同时,伦敦大学学院皮特里博物馆已将夏鼐博士论文的所有卡片和相关数码照片制成网页,公布于该馆的网站之上。这样,将夏鼐关于埃及古珠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对于埃及考古学界,乃至整个国际考古学界,无疑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斯蒂芬·夸克教授指出:“夏鼐的博士论文太成功,让伦敦其他学者望而却步,他们不想花一生精力重复这项工作。没有人再进行这项研究,在东北非考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区留下一片空白,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亚、东南欧这些最密切关联区域的研究。要让珠饰研究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得以重生,这部论文及支持其研究的图谱资料的出版,正是缺席已久的必要条件。”而对于中国考古学界来说,夏鼐对将近2000串埃及古珠所做的工艺学、统计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实为中国学者从事这种缜密研究的真正肇始,不过由于这部巨著过去未曾译成中文出版,因而不为中国一般考古学者熟知罢了。为了适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中外学术交流的迫切需要,我所于2016年再次约请颜海英教授主持,进行夏鼐所著《埃及古珠考》的中译工作,参与其事的主要有田天、刘子信两位博士。他们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现已全部完成,并重绘20幅图谱的800余件古珠线图。本书英文本整理和中译期间的组织协调工作,始终由我所研究员、《夏鼐文集》执行主编王世民先生负责,并得到我所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巩文女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席编辑周丽女士,以及夏鼐先生幼子夏正炎先生的大力协助。有关英文本整理与中译的具体事宜,另详译者后记。现值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们谨向多年来为夏鼐先生这部著作英文本和中文本的出版,做过不懈努力和提供无私帮助的国内外诸多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17年12月

导言

21世纪见及夏鼐的《埃及古珠考》

斯蒂芬·夸克(伦敦大学学院埃及考古学教授)

  在埃及考古中,一部研究著作在时隔65年后才出版是很罕见的, 除非由于历史或档案方面的原因。这样的原因对于一个在不平凡的数十年发掘与研究中引领中国考古的人所撰写的博士论文,自然是会起作用的。然而即使夏鼐生平和治学方法的研究者们也可能不了解他的博士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埃及考古学乃至非洲内外历史研究方面人们期待已久的关键性进展。正如论文第一章中所说,考古资料中串珠的庞大数量, 以及形制、材料和技术的变化,使这类器物成为了解过去的独特指南。串珠如陶片一样比比皆是,甚至更集中于古代,每每为研究工作开辟道路:从技术问题到社会历史问题,何以采用某种材料、某种样式,何以发生变化或沿袭传统。

  夏鼐最初到伦敦是想得到皮特里(Flinders Petrie)这位当时公认的田野考古的实践者和理论家的指导。皮特里的《考古学方法与目标》(1904)可能是个决定性的因素,如果此书在1938年前的北京各大学中已广为人知的话。他读博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人作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彼得和汪涛(Peter Ucko and Wang Tao,2007)对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开设的中国考古学博士学位课程进行了探究。该文叙述的缺项,是在殖民统治阴影下直到导致全面独立的1952年革命这一时期,埃及考古的发展情况。1882~1922年,埃及处于英国的军事占领之下,此后直至1952年埃及仍在英国的控制之中。作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讲授埃及考古的大学教授(自1892年开始),皮特里当时在这门学科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时值维多利亚帝国主义鼎盛之际,皮特里1893年的就职演说已经预见到任何国家的考古都是欧洲列强的竞争领域:法国当时已经主导了艺术史领域,而德国在文献领域占据优势,英国则应该进军物质文化研究领域。皮特里以其惊人的清晰头脑和强烈抱负构思了从物质文化入手研究历史的方案,划分了若干重要的分支,可能正是他的这个方案在40年后引起了北京各大学教师们的注意。发掘出土的完整遗存成为对各种生产和人类全部活动建立年代序列的依据,这些活动包括艺术乃至动物与其他物种接触的情况。作为首饰核心的串珠,成为物质文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正如夏鼐在其论文第一章注中所引述的皮特里的话:“珠子和陶器是考古学研究的字母表。”

  诚然,以串珠为中心开展考古研究的任何计划,在当时都会招来强烈的质疑,而且反对者颇多。夏鼐注意到了这一点,也认为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他明确指出,“我们在认可珠子作为考古学证据的优势时,也不能忽视其局限性”——由于反复使用和买卖造成了大量的扩散,或者后期在地下与其他年代的材料相混杂。然而他也论及人们夸大了串珠研究的风险,低估了其数量上的潜力,而一个研究者应该避免“根据几个孤例下结论”,只要认真留意其共存物,考古学者就可以在每个时期遗留下来的串珠中,区分出哪些是初次使用或重复使用的, 并且辨认出哪些是重复使用不那么频繁的发现物。分析还应该包括对“使用和磨损痕迹”的研究,最要紧的是应以完整的发掘记录为基础,在埃及考古方面即是要以皮特里及其20世纪20~30年代的继任者布伦顿 (GuyBrunton)确立的墓地记录方法为基础。鉴于研究必须避免那些容易引起误解的单件材料, 依照皮特里和布伦顿的方法,夏鼐遂在伦敦大学学院“皮特里收集品”中搜集最可靠的材料为基础,再加上主要来自发掘的另外两组收藏, 即埃及开罗博物馆和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的串珠。他对串珠资料非常熟悉, 因为他以深入细致的工作为一千多串串珠做了登记工作。共完成了1760张(此处不确。卡片实则是1760套,有些珠饰一串对应若干张卡片,最多有六张——译者)索引卡片, 分别记录每件珠子的8项信息:“登记号、 出土单位、年代、用途、参考文献、评注、线图和照片号”;更令人惊叹的是,对串珠中每种类型的珠子, 都有另外一组信息:“形状、穿孔类型、颜色、材质、装饰和数量”共 6项。

  这项登记工作, 正是夏鼐在“二战”前夕伦敦大学学院收藏的埃及考古文物全部打包封存之前, 作为学院的研究生参加的这项要求人人动手的繁浩工作。夏鼐的索引使大量信息免遭损失,对于后来需要了解其中任何一件发掘品的研究者来说,这些信息本身就大有学术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说明夏鼐此项集成的特殊价值。例如第1593号串珠的卡片记录了两个绿色彩釉的珠子,二者均属311A4~PN8b类型,出土地“卡宏”(Kahun,Illahun), 出土年“1889”, 年代“第12王朝”,意思是出土于中王国晚期拉宏附近的城址,是1889年法雍实习考古队为皮特里清理的,皮特里命名该遗址为“卡宏”。卡片上还记载了一个绿釉的圆柱形块状滑石制品, “刻着三只鳄鱼”,该器取自“地板上的一具木乃伊—A 排东端”。1889年在聚落遗址的考古记录方法发展史上尚属早期阶段,皮特里是当时唯一一位记录了一个面积为250米×280米的城镇遗址之清理的考古学家。因此,皮特里的发掘报告里没有地层学的信息,也极少有文物出土点的信息。然而,在他两个发掘季度的报告的第一部分,皮特里的确为街道之间的房区做了字母标记,并且发表了包括A级遗迹的平面图。在他关于该遗址的著述以及他为私人交往所及的小范围英国读者所写的“周刊”中,都没有提到这个圆形的制品,也没有提到在这排房子里发现了墓葬 (见 Gallorini,1998) 。相反,除了这个卡片,关于A级遗迹的现有记录也都给人以“普通的”城镇房屋的印象。而皮特里的确记录了在两个A级的房屋(也许这两个房屋在某处连接)中的发现,包括拉宏发掘中最重要的一件文物——唯一一件在古埃及民居中发现的面具。这是一个狮子脸形的面具,对它进行修复时发现它被多次使用过,其形状令人想起妇女生育的保护神阿哈 (后来被称为 “贝斯” ),房屋里其他的发现(如狮子脸形的女子像和铃锤)似乎是生育仪式的用具。然而,房屋附近存在墓葬的事实提醒我们这个遗址的记录是多么大意,“我们在根据几个孤例下结论时必须小心谨慎”。我们突然意识到,甚至对这样一个格外重要的考古景观,我们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早些时候对拉宏出土的那件独特面具的解释还是极有可能成立的,但我们需要近期发掘的一些详细记录的考古遗存来作为参照,比如在象岛的发掘 (Pilgrim,1996),经过对比我们才能严格区分我们所发现的是活人还是死者的用品。这只是一个例子,说明夏鼐的记录拓展了或者改写了我们对早期发掘情况的认识,而我们以往为构建埃及考古和历史所做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即是以这些早期发掘为依据的。

  为了使人们能充分了解夏鼐博士论文的基础性研究,皮特里博物馆馆长纳尔逊(Tonya Nelson)和保管部主任潘卡尔多(Susanna Pancaldo )筹措经费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夏鼐卡片的电子版。菲尔普斯(Kristin A. Phelps)花费时日以其保存纸质文件的经验完成了所有索引卡片的数码照片的拍摄。考古研究所摄影师及讲师雷德劳 (Stuart Laidlaw) 则慷慨提供指导和设备。感谢他们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于2011年将卡片的电子版全部完成,并于2012年由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与收藏信息办公室主任萨姆·华盛顿制成网页,发布在皮特里博物馆网站上。这些卡片使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夏鼐了不起的研究过程,他那一丝不苟地做详细记录的特有精神,始终贯穿在伦敦大学学院由皮特里及其同事和直接后继者的工作连贯起来的一整套年代序列之中。

  夏鼐特别关注他的串珠研究及全部资料的时空界限, 地理范围限定于埃及 (包括外来的输入品, 也包括西奈,但不包括努比亚,因为当时的收藏中没有努比亚的串珠),时间范围延续至公元前 1千纪(皮特里的 “罗马—科普特”时期即大约公元1千纪的收藏也非常丰富, 但若包括进来, 将超出博士论文的范围)。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论文中该如何界定当用的材料。夏鼐指出在考古学上将串珠与护身符截然分开是十分主观的,他引用布莱克曼(Winifred Blackman)关于殖民地的经典著作《上埃及的农民》(1927)中的论述:“现代埃及人会把由普通蓝色珠子穿成的项链看作能够驱逐邪眼的吉祥物。”联系到迦南博士(Dr.Tawfik Canaan)世纪早期在英属巴勒斯坦大量收集护身符的更多记载,上述观察结果当可大大扩展其适应范围。未来的研究也许会将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分野重新结合起来。在串珠研究的初始阶段,科学分析要求一个假设的、试验的基础,即想象的“客观”,这样问题便仍是悬念,只能留给后来的研究去解决。当时人们认为串珠是一种抽象的形态,因而认可将串珠归为护身符一类,就像二十年前皮特里对其发表的那一部分藏品所定的名目(第13~14页)那样。夏鼐给读者提供的概括意味着一个未来研究的课题:“本书中‘珠子’一词采用上文修正过的意义,也就说,它包括普通珠子和垂饰,但不包括护身符。”

  后续的研究从未进行。由于论文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它一直没有在英国或者中国出版。战争和革命将论文作者及其指导者(Stephen Glanville)和考评者推入了另外的领域。作为一篇埃及学的研究著作,也许其重要性远远不及中国本土的发掘和培养工作。在伦敦,三位最能了解该论文影响的人是他的指导教师、继皮特里之后伦敦大学学院的教授格兰维尔(Stephen Glanville),以及串珠研究最权威的考古学家布伦顿和迈尔斯(Oliver Myers)。很可能他们都与论文作者失去了联系,他们自己也在战后离开了考古界,格兰维尔从事别的工作,而布伦顿和迈尔斯则不再工作。更反常的是,没有任何从事埃及考古或者非洲考古的人发表过关于该地区的珠子或者珠子研究一类的专著。世界百科辞书也许足以在田野工作方面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或者早期田野工作者如布伦顿等人早先发表的著作对于比较研究来说也许足够,夏鼐的博士论文太成功,让伦敦其他学者望而却步,他们不想花一生精力重复这项工作。没有人再进行这项研究,在东北非考古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区留下一片空白, 直接影响了学术界对西亚、东南欧这些最密切关联区域的研究。要让珠饰研究这个至关重要的领域得以重生,这部论文及支持其研究的图谱资料的出版,正是缺席已久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普通珠子”能为我们提供普遍珍惜的东西,那就是我们最具物质性的、最为亲密的联系,即人类活生生的身体与可以感知的意识层面的联系。

(颜海英译,莫润先校)

  目录

  第一部分绪论

  第一章珠子的考古学价值 3

  第二章研究范畴 12

  第三章登记方法 16

  第四章材料组织方法 25

  第五章材质术语及鉴定 31

  第二部分 分珠子制作技术

  第六章玻璃珠 45

  第七章石珠 54

  第八章塑材珠 76

  第九章金属珠 86

  第十章其他材质的珠子 94

  第三部分 分类与图谱

  第十一章分类方法述评 101

  第十二章新分类系统 110

  第十三章图谱编制方法述评 113

  第十四章新图谱系统 126

  第四部分 编年研究

  第十五章史前时期 142

  第十六章早王朝时期 165

  第十七章古王国时期 176

  第十八章第一中间期 192

  第十九章中王国时期 205

  第二十章第二中间期 224

  第二十一章新王国时期 237

  第二十二章晚期埃及阶段 263

  第二十三章希腊罗马时期 287

  参考文献 308

  古埃及珠饰图谱(线图页并登记页) 327

  串珠登记页 348

  《埃及古珠考》的写作过程 379

  阿尔曼特遗址所出珠子的断代报告 425

  古埃及地图 437

  古埃及历史年表 438

  译名对照表 441

  译者后记 448

  责编:韩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