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石窟寺保护 | 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将迎来新机遇

摘要:     石窟寺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三世纪佛教艺术传入我国以来,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各代,连绵兴建而久盛不衰。现存的万余处石窟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石窟艺术体系。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作品,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以开阔的胸襟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又不断创新而创造的文化艺术的 ...

  


  石窟寺是我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自三世纪佛教艺术传入我国以来,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各代,连绵兴建而久盛不衰。现存的万余处石窟共同构筑成了完整的石窟艺术体系。这些珍贵的佛教艺术作品,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历史发展中,以开阔的胸襟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又不断创新而创造的文化艺术的重要成果,是我国文化遗产宝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内容包括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四部分,是当前和未来指导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我院经过认真学习研讨,结合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现状,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指导意见开启了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新时代

  《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事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大意义。我国石窟寺数量多、分布广、保护水平和现状差异大,特别是许多中小石窟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石窟展示和利用基础薄弱。在保护技术方面,岩体风化、渗水、结构失稳等病害的关键保护技术尚未突破;在研究方面,还存在着系统考古研究不足,价值发掘阐释和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针对我国石窟寺保存现状,国务院发布了《指导意见》,这是全面改善和提高我国石窟寺保护研究利用水平的难得机遇。意见中特别提及的“莫高精神”和对敦煌研究院相关工作的部署,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院已有工作的高度认可,并为我院六大石窟未来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价值挖掘是石窟寺保护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深入研究和发掘石窟寺的价值是做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前提,也是石窟寺展示利用工作的重要基础。研究和保护好石窟寺的价值则离不开系统化的学术研究,要打破现有单一学科的研究模式,建立稳定的跨学科研究队伍。7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以保护和研究石窟价值为核心,通过多学科融合不断阐释石窟所蕴含的各方面价值,研发出了风沙综合治理、岩体加固和壁画保护修复等遗产综合保护技术,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形成了“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管理模式”。2019年8月19日,总书记在考察调研敦煌莫高窟时作出了“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重要指示。围绕这一宏伟目标,我院在做好所辖六大石窟保护利用工作的同时,将全面加强石窟考古研究,力争2035年之前完成敦煌研究院管辖六处石窟考古报告的出版,积极承担我国其他重要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申报与建设、川渝石窟群的保护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发挥敦煌丝绸之路节点优势,强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石窟寺保护利用合作交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抢救性保护依然是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任务,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我国石窟寺除受极端自然灾害影响外,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专业人才缺乏是石窟寺保护利用现状较差的重要原因。《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21年上半年完成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规划编制完成后,将全面掌握我国万余处石窟寺的基本现状。《指导意见》中要求在2022年前要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险情,解决我国中小石窟面临岩体坍塌、渗水、严重风化等病害等问题,建立石窟寺保护的长效机制。我们坚信未来两年在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按照规划分类分级实施,必将极大改善我国石窟寺的保护现状,提升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水平。

  四、科学研究是石窟寺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

  科学研究在保护和管理好敦煌莫高窟工作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实现了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但现有的技术供给与石窟寺保护的需求矛盾依然突出。敦煌研究院将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进一步聚焦我国西北地区石窟寺保护中的瓶颈问题,积极申请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联合国内外石窟寺保护的科研团队,组织科研攻关,开展石窟寺岩体、壁画与塑像、石刻等保护基础性研究。在现有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拓展研究平台,申报和建设国家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石窟寺的科学保护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五、数字化是石窟寺永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是石窟寺更久远的存储及更广泛的传播的重要手段,可为石窟技术的保护、研究和弘扬开拓新的可能性和无限空间。在科技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形成了数据采集、加工、存储、管理等方面的成套技术和规范,积累了丰富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石窟寺数字化技术研究与标准规范制定工作,持续开展我院所辖六处石窟文物的数字化工作,不断丰富数字敦煌资源库,竭力推动海外敦煌文物和文书的数字化回归工作,加强重要石窟寺数字化采集与存储,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发挥重要作用。

  让文物活起来是当今石窟寺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受限于价值内涵、承载空间、文物自身性能等因素,石窟寺展示条件无法满足和适应日益剧增的游客参观需求。我院将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展示利用新技术的研究,进一步实现多终端“窟内文物窟外看”,探索敦煌石窟展示新方式,促进敦煌石窟艺术的文化传播与弘扬,也为我国其它石窟寺保护展示利用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六、人才是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核心

  70多年来,敦煌研究院十分重视石窟研究和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聚集了一批石窟保护、考古和敦煌学研究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敦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敦煌研究院将加强与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敦煌学、石窟保护、石窟考古领域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充分发挥我院在保护方面形成的产学研体系优势,加大石窟寺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模式,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提升文物从业人员的获得感,稳定和壮大石窟保护研究利用人才队伍。

  总之,敦煌研究院将积极响应意见号召,进一步弘扬“莫高精神”,加强敦煌学和保护研究力度,持续改革创新敦煌研究院的体制与机制,努力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为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供稿:敦煌研究院)

  (来源:国家文物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