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赵声良 | 壁画中的奇妙故事

摘要: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主要有四类:一是佛传故事,就是讲述释迦牟尼一生特殊经历的故事。二是本生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是因缘故事,主要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第四是佛教史迹故事,是讲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些高僧或某些地方的佛教圣迹的传说故事。 故事画是古代佛教寺院和石窟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因为通过故事画来宣传佛教的基本思想, ...

敦煌壁画中的故事画主要有四类:一是佛传故事,就是讲述释迦牟尼一生特殊经历的故事。二是本生故事,是讲述释迦牟尼前世的故事。第三是因缘故事,主要讲与佛相关的一些因果报应故事。第四是佛教史迹故事,是讲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些高僧或某些地方的佛教圣迹的传说故事。

故事画是古代佛教寺院和石窟壁画中常见的内容,因为通过故事画来宣传佛教的基本思想, 比较通俗易懂,容易为信众所接受。这些故事画通过描绘一定的人物、动作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来展示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综合了各种绘画手段为表达故事的思想内容服务。

  善事太子本生

善事太子本生故事讲的是古代宝铠国国王有二子,一名善事,一名恶事。善事太子心地善良, 常常把国库打开,把宝物施舍给穷人。可是,时间长了,国库渐渐空虚,大臣们颇有议论。这时,有人告诉善事在海底龙王处有如意宝珠,要什么就有什么。善事决定到大海里去找如意宝珠,这时恶事也想跟着去,于是善事与恶事辞别父母,分别率两条大船向大海深处进发。

善事太子本生(局部) 莫高窟第296 窟窟顶东披

路上遇上了金山、银山,贪婪的恶事搬了很多金银上船,结果船载过重而倾覆。而善事太子坚持向前进发,在盲导师的带领下,终于到达龙宫,向龙王求得如意宝珠。善事太子返回途中在一个岛上与恶事相遇,兄弟俩共述别离之情。恶事见善事取得宝珠,心生嫉妒,趁善事睡着的时候,用毒刺刺瞎了善事的双眼,抢走了宝珠。又编造谎言,说善事太子已死,自己取得了宝珠。

善事在梦中突然被刺瞎双眼,却不知是恶事所为。过了很久,有一牧牛人赶牛而过,牛用舌头舔出了善事眼中的毒刺。善事太子随牧人来到了利师跋国, 他请牧牛人帮他做一把琴, 此后他每天在街上弹琴卖艺为生。不久国王果园的人见他可怜,就让他帮助看管果园。善事太子用绳子系上铃,每听到鸟声,就拉铃赶鸟,闲时就在树下弹琴自娱。利师跋国王有一个美丽的公主,她到果园散步时,听到善事太子的琴声十分动人,就常常来听善事弹琴,并与善事聊天。日子久了,她渐渐爱上了这个盲人,可是国王不同意他们结婚,公主却十分坚定, 国王只得同意。后来才知道善事太子的来历,大家非常惊喜,其实从前公主就已许配给了宝铠国的善事太子。于是, 国王派很多人护送善事太子回国。

这个故事画在第296窟窟顶,以二段横卷式画面由右至左的顺序表现,共描绘了42个情节。

  睒子本生

这是一个孝道的故事:古代迦夷国有长者夫妇双目失明,幸而晚年得子,取名睒子,睒子长大后对父母十分孝顺。长者夫妇早就向往着到远离城市的山中过清静的修行生活,儿子长大后能够照顾父母时,他们一家便住到深山里去了。睒子与周围鸟兽和谐相处,每日到溪边汲水,专心侍奉父母。

  睒子本生(局部) 莫高窟第299窟窟顶北披

  

一天睒子身披鹿皮衣,去溪边汲水,这时正好迦夷国国王带兵到山中打猎,见溪边有不少野鹿,就弯弓射箭,却没想到射中了睒子,睒子惊叫道:“你一箭射杀了三人啊!”国王见射中了人,心中十分后悔,忙到跟前看望,听了睒子的话却十分不解,便问睒子是什么原因,睒子说明了盲父母将无人照顾,难以在山中生活,说完便死了。国王非常难过,表示要代睒子养活盲父母,便亲自到盲父母处,说明情况。睒子的父母随国王来到睒子死去的地方,失声痛哭,他们的哭声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派人救活了睒子,并使盲父母双目复明。

这个故事画在北周第461窟、438窟、299窟都有描绘,其中第299窟的最具代表性。

石佛浮江故事

故事讲的是西晋建兴元年(313)在吴淞江口,渔民们远远看见两石像漂浮于海面上,以为是海神,遂敬香远迎,谁知海上风浪大作,渔民见此情景,心中害怕而返。有信道教者,以为是他们的天师降临,遂设醮坛,大兴法事,结果风浪不减,越来越盛。后来信奉佛教的居士朱应听说此事后,和东林寺僧人及佛教徒数人到江边,设斋向石像稽首唱赞歌,江面上立刻风平浪静,两个石佛踏水而至,佛像背后各有铭文,一名“维卫”,一名“迦叶”。朱应等人立即以船接迎,小舟运载两石佛像入通玄寺。

  石佛浮江故事 莫高窟第 323 窟南壁 初唐

  

这个故事利用山水分出3个情节,由远及近,推向高潮,曲折的河流把远景、中景、近景联系起来,画家着重刻画了故事的高潮——迎佛的场面,以佛为中心,周围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向佛走去,这样,就把四周疏疏落落的人群统一起来,构图形散而神不散,在统一中又有变化。

萨埵本生

萨埵本生的故事,描绘古代印度宝典国国王有三个儿子,最小名为摩诃萨埵,一天兄弟三人一起到山林中游玩,返回的路上发现一只母虎躺在崖下,已饿得奄奄一息,旁边还有几只小虎,饿得嗷嗷直叫。三人都很同情,但谁也想不出救助它们的办法。萨埵想找一些食物给老虎吃,但哥哥告诉他:老虎只吃新鲜血肉,别的东西无济于事。于是萨埵太子暗自决定要救活这些老虎,他让两个哥哥走在前面,自己悄悄地返回了老虎所在的地方,躺在地上让老虎吃他。可是几只老虎饿得连咬他的力气也没有了。萨埵很焦急,他找到一根木刺,爬到山崖上,用木刺刺破喉咙,然后跳下山崖,落在母虎身旁。母虎和幼虎舔食萨埵流出的鲜血,渐渐地有了气力,就把萨埵太子身上的肉吃光了。萨埵的两个哥哥发现三弟不见了,慌忙返回山中寻找,却见山崖下只有一堆白骨,他们明白了萨埵为救老虎已经舍身,不胜悲痛。便匆匆回到王宫,报告了国王。国王和王后闻讯哀伤不已,两兄弟收拾萨埵遗骨,造塔供养。

舍身饲虎 莫高窟第 254 窟南壁 北魏

这个故事情节十分曲折离奇,画家把故事的全过程画在一个方形的画面中,画的中心是三兄弟朝下观望,沿着他们的视线,我们看到右下侧一只面目狰狞的老虎,正在啃咬一个横躺着的人,这是全画面的中心,右侧描绘萨埵太子刺项、跳崖两个连续性的画面,正与“饲虎” 这一场面衔接起来,使画面充满了悲壮的色彩。

故事画对于佛教宣传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佛教传入中国的早期, 由于佛——释迦牟尼以及佛教的很多教义还不为广大民众所熟知,佛教寺院和石窟壁画中就十分重视表现与释迦牟尼有关的故事,往往画得十分详细。

唐代以后,由于佛教的普及,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相关故事在广大信众中已经耳熟能详,壁画中就很少出现像北朝那种详尽地描绘佛传和本生故事的情况,而较多地出现以净土世界为主题的画面——经变画。但故事画并没有完全消失,只不过是处于从属的位置,画在经变画的侧边或下方。

文章摘编自《飞天花雨下的佛陀微笑》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