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讲座回顾|刘建华:极致绽放的白石佛教造像艺术

摘要: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5期)“极致绽放的白石佛教造像艺术”讲座顺利举办。本次主讲嘉宾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河北管理处处长、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等职的刘建华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继习老师主持。刘老师多年致力于佛教考古、鉴定与 ...

  2020年10月11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25期)“极致绽放的白石佛教造像艺术”讲座顺利举办。本次主讲嘉宾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河北管理处处长、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博物院副院长等职的刘建华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继习老师主持。刘老师多年致力于佛教考古、鉴定与研究工作,著述丰富。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河北地区考古发掘出土的白石造像,并就一些重要问题展开论述,配以丰富、精美的造像图片,为山大师生及线上听众奉献了一场视觉及学术思想的盛宴。刘建华老师的讲座内容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白石造像的分布范围。迄今白石造像发现地点有30多处,主要集中在河北中南部,山西、山东等地区也有少量出土。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的是:曲阳修德寺佛教造像埋藏坑和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前者出土2200余件(块),后者出土2895件(块)。刘老师统计出迄今发现的古代白石造像数量约7000件左右(包括残件和流失到海外的部分白石造像,但不包括被盗或散落于民间的白石像)。

 

 

 

白石造像分布图

  第二部分:介绍白石佛教造像所用石料“汉白玉”的来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该种石料产地集中于河北省曲阳县城南约8公里的黄山,《曲阳县志》载:“黄山自古出白石,可为碑志诸物,故环山诸村多石工”。该地开采和利用白石的历史可上溯至汉代,目前所见最早的曲阳白石人物雕像来自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5件石俑。

中山靖王刘胜墓跽坐白石俑

  第三部分:介绍白石造像艺术的起始、发展、繁荣与衰落。白石造像艺术起始于北魏时期,发展于东魏时期,繁荣于北齐时期,衰落于隋唐时期。刘老师对北魏至北齐三个时期的造像题材、造像组合、造像艺术风格和造像制作工艺做了详细的分析。

  1、造像题材方面:北魏时期造像题材以弥勒佛像为多,东魏时期弥勒佛像仍在流行,观世音菩萨单尊像增多。元象、兴和年间(538-542)出现释迦多宝佛并坐像和半跏坐思维菩萨单尊像。武定年间(543-550)出现阿弥陀佛三尊像和交脚弥勒三尊像。北齐时期造像题材更为丰富,有释迦佛、无量寿佛、阿閦佛、十佛、弥勒菩萨、思维菩萨、观世音菩萨等。背光背面出现阿育王施土、白马吻别、文殊问疾等佛教故事。同时出现圆雕弟子立像和造像塔。

  2、造像组合方面:北魏组合多为单尊、三尊造像;东魏仍以单尊、三尊造像为多,一佛四胁侍、双佛并坐、并立像也出现在这一时期;北齐组合以五尊、七尊等多尊像为主,双观音、双思维菩萨像数量增多。

东魏兴和三年(540)邸广寿造思维菩萨像(左)

北齐邺城北吴庄出土造像塔(右)

北齐一铺七尊白石造像(左)

北齐天保五年(554)邸六王造双观世音菩萨立像(右)

  3、造像艺术风格方面:总体来说,北魏时期,白石造像风格延续了云冈和龙门北魏晚期石窟雕像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风格;东魏逐渐改变北魏晚期的风格,身体趋向健壮;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形成“薄衣贴体”的独特风格。

  为更清晰梳理白石造像风格的时代变化,刘老师分别将各时期佛像、菩萨像、像座等方面的总体变化规律做了介绍,具体而言:

  佛像:北魏佛像以坐像为主,面相清瘦,双肩下削,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厚重密集,佛衣宽博,下摆外侈,呈“八字形”,佛坐像的佛衣下摆几乎覆盖整个像座。东魏佛像早期仍可见北魏晚期风格,武定年间定型,体渐壮,佛衣下摆略收或贴体下垂,双阴线衣纹等表现出成熟的东魏风格。北齐佛像以天保年间(550-559)赵郡王高睿所造三尊佛像(佛首早年被盗)为代表,面相丰圆,双肩齐亭,衣纹疏朗,佛衣披覆佛座渐短。佛衣轻薄贴体。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上曲阳人邸拔延造弥勒像(左)

东魏武定八年(550)张道明夫妻造阿弥陀佛像(右)

北齐天保七年(556)高睿造三尊像之一(左)

北齐邺城北吴庄出土佛立像(右)

  菩萨像:北魏观音菩萨像均为立像,头戴宝冠较窄小、窄高,右手持莲蕾曲置胸侧,左手持桃形器垂至体侧。东魏早期与北魏晚期相同,武定元年后菩萨形制发生了变化,这一时期宝冠宽大,宝缯带沿头部两侧垂至双肩外侧,披巾在腹前穿壁交叉或在腹前打结。有两种造像形制,一为身体健硕,特点是凹胸挺腹,二为身体修长,纹饰较为简化。北齐时期菩萨像多为身体修长,体侧披巾无翘起的褶饰,下摆尖长,披巾在腹前打结下垂,无环饰。晚期多见通体不刻衣纹,以彩绘取而代之。

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观世音石像(左)

东魏武定六年(548)张庆和等造观音像(右)

北齐武平二年(571)观世音菩萨立像

  像座:北魏像座有三种形制:一是保留了早期金铜佛像的座床形式,二是素面长方形基座加素面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三是素面长方形基座加莲花圆形像座。第三种像座在东魏和北齐的石刻造像中普遍使用;北齐像座多是继承了北魏第三种像座样式,但又丰富了像座的内容,有的在基座正面中央雕刻单尊或双尊地神手擎博山炉、双狮、供养人、力士等,在两侧面和背面雕刻神王像、供养人或发愿文。新出现了三层高浮雕彩绘高台式像座。

  4、造像制作工艺方面:北魏雕造工艺以浅浮雕、高浮雕和线雕为主;彩绘工艺运用到造像的面部、服饰及背光纹饰上,色彩为赤、墨两种。东魏雕造工艺出现了半透雕、局部透雕、圆雕和大型造像;彩绘加贴金使造像更加艳丽。北齐时期流行圆雕和大型造像;透雕从局部透雕发展为整体透雕;装饰普遍使用彩绘加贴金的作法。

  透雕是白石造像最令人惊艳的工艺,透雕可分为局部透雕和整体透雕两种。透雕工艺大约出现在北魏晚期,东魏时期多采用局部透雕,常见于半跏坐思维像上。北齐时期透雕工艺步入辉煌,大量使用整体透雕技法。整体透雕又可分为单层透雕和双层透雕,其中单层透雕包括:单层透雕单面高浮雕和单层透雕双面高浮雕的透雕形制;双层透雕包括:双层透雕单面高浮雕和双层透雕双面高浮雕的透雕形制。隋代透雕工艺已逐渐衰落。

半透雕(左)

局部透雕(中)

单层透雕单面高浮雕(右)

单层透雕双面高浮雕

 

 

双层透雕单面高浮雕

双层透雕双面高浮雕

 

  2016年,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捐赠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赵郡王高睿敬造白石释迦牟尼佛首,使身首分离二十年的释迦牟尼佛像金身合璧。刘建华老师因早期对高睿造像的深入研究,而在促成此盛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刘老师讲起此事的细节,让听众敬佩与动容,同时也更深刻体会到了学术的力量。

  此外,刘老师还结合具体造像,将自己多年来的一些优秀研究成果融合到讲座中,如东亚弥勒菩萨半伽思维像的源头问题,以及北朝菩萨像的身份问题等。这些精彩论述让同学们认识到学术思辨的趣味,以及佛教考古广阔的发展前景。

  讲座最后,刘建华老师对参会师生所提问题给予了耐心与细致的解答。高继习老师对讲座内容做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刘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线上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课堂线下两种形式相结合,吸引了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的师生以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同仁近200人参加,实现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及文化传播效果。

(图文转自:“山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