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

摘要: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序本文集来自常青先生1984~2016年对长安与洛阳地区佛教艺术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书中收录的26篇文章分属于五个部分及附录中,讨论长安与洛阳两京地区五至九世纪的佛教艺术样式、题材、风格及其相关问题,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第一部分立足于对甘肃永靖炳灵寺西秦时期开凿的第169窟塑 ...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

作者:常青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副标题: 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
出版年: 2020-6-1
页数: 766
定价: 43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01064991
内容简介

佛教自东汉(公元25~220年)传人中国,历近两千年,在中国创造出了不可胜数的艺术作品。在两千年的佛教艺术史上,南北朝(420~589年)与唐代(618~907年)分别是奠基期与高峰期,即在南北朝时期形成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到唐代迎来了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并对10世纪以后的佛教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唐代佛教艺术的形成离不开对南北朝传统的继承。换句话说,5~9世纪为10世纪以后的佛教艺术在中国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5~9世纪的佛教艺术主要集中在北方,在那五百年间,长安与洛阳在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领域里都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长时间内居于大一统的帝国或地方性的王国首都的地位。因此,以长安与洛阳地区为代表的佛教艺术,在那五百年间的中国佛教艺术界扮演着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角色,那里的艺术家们一方面在印度与中亚的影响下创造着新型内容,一方面去影响其他地区佛教艺术的制作。书中的26篇文章旨在理清长安与洛阳佛教艺术内容及其在5~9世纪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26篇文章分属于五个部分与附录之中,以讨论长安与洛阳两京地区5~9世纪的佛教艺术样式、题材、风格及其相关问题,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前言是对该书内容的总体介绍,兼论与佛教艺术“模式”相关的问题,重点探讨长安与洛阳在哪些时期的佛教艺术内容才具有“模式”的功能,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一、二、三部分研究十六国(304~439年)与北朝(386~581年)时期与长安、洛阳有关的佛教艺术。第一部分的3篇文章立足于对甘肃永靖炳灵寺西秦(385~431年)开凿的第169窟塑像与壁画的分期与题材考证等项研究,以及如何从这所洞窟来探索后秦(384~417年)长安的佛教艺术内容与样式。169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有纪年(西秦建弘元年,420年)的石窟,是在十六国后期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后秦国都长安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后秦长安佛教艺术早已不存的情况下,169窟就为我们反向推测后秦长安的艺术内容,以及后秦长安佛教艺术在5世纪早中期对包括云冈石窟在内的中国北方地区的影响力提供了珍贵资料。第二部分的4篇文章讨论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北朝洛阳佛教艺术内容。洛阳地区的北魏(368~534年)晚期佛教艺术可称为“北魏洛阳模式”,曾对当时北方各地具有影响力。第二部分还探讨了以洛阳地区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北朝神王雕刻,龙门石窟药方洞的开凿年代,以及龙门石窟东魏(534~550年)、西魏(535~557年)、北齐(550~577年)时期开凿的纪年小龛内容与风格来源等问题。第三部分的4篇文章讨论北朝时期长安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情况,首先总结北魏时期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流行过的几种造像风格,哪些来自平城与洛阳的影响,哪些为陕西地方风格。在北朝时期,长安是位于北中国西半部的西魏与北周(557~581年)国的首都。第三部分还探讨了关中地区发现的北魏皇兴五年(471年)造交脚弥勒佛像及其题材、样式来源等问题,西魏时期长安地区造像对北魏晚期洛阳模式的继承性,以及西魏长安与甘肃地区一些石窟造像间的关系。第三部分还论述了北周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情况,以及对北周境内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


第四、五部分研究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时期两京佛教艺术。在隋唐时期,长安是大一统中国的首都。第四部分的6篇文章论述长安地区隋至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特点、对外界的影响力。长安地区的隋代造像一方面继承着前朝风格,一方面有其创新性,可见其新风格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彬县大佛寺是关中地区规模大的唐代石窟群,直接反映着来自首都长安的样式与内容。这部分的一篇文章主要研究这处石窟造像的分期,另有一文则立足于整个关中地区现存的唐代造像来全面总结唐代长安佛教造像的风格及其艺术渊源等问题。关中地区发现的这些唐代石窟与造像内容可以称作“唐代长安模式”,曾对其他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第四部分还研究了唐人著述中对长安、洛阳寺院壁画题材的描述,以及西安与洛阳地区现存有限的唐代画题,再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进行比较,以期尽量复原唐代西京寺院的画题与风格。这部分的最后一篇论述了原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的一些密教石雕像的有关问题,包括题材、年代、在原寺中的配置等。第五部分的5篇文章讨论唐代洛阳龙门石窟造像艺术及其对其他地区的影响。首先探讨了长安对龙门唐代石窟艺术形成的影响,接着论述龙门现存的一批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龛像的保守与多样风格,是向典型唐风佛教艺术的过渡期。洛阳是唐代的东都,且其地位在7世纪下半叶一度超过长安而成为全国的政治与宗教中心。由于高宗与武则天时期是中国开窟造像的高峰期,而此时的洛阳地位一度超过长安,这也使得龙门石窟在7世纪下半叶至8世纪上半叶一度居于“模式”的位置,并对其他地区产生影响。因此,第五部分的重心总结了典型唐风佛教造像艺术在龙门石窟中的三个发展阶段:唐高宗(649~683年在位)、武则天(683~705年在位)至睿宗(710~712年在位)、玄宗(712~756年在位)及其以后,还论述了这些典型的唐风艺术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第五部分还探讨了龙门石窟中的中国现存早的一批地藏菩萨像与密教造像的内容及其相关问题。


附录部分包括4篇文章,讨论石窟考古断代与样式研究的方法论,以及保存在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哥伦比亚大学的龙门石窟与长安风格造像。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套装上下册)》作者自1984年起研究中国佛教艺术至今。这本论文集收录了作者在1989~2001年间发表的与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佛教艺术有关的13篇文章,在2003~2008年间发表的3篇英文文章的中译稿。另有10篇探讨5~9世纪长安与洛阳佛教艺术的文章,作者经过多年思考与资料的收集,一并写成于2016年,有些在该书首次发表。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套装上下册)》对研究与爱好10世纪以前中国早期佛教艺术的学者、学生、收藏家等人士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

常青,1962年12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京大学考古系学士与硕士,主修中国石窟寺艺术。曾在龙门石窟研究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乐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佛教文化数据库工作。1999年来到美国研究、学习与定居。曾在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美国国家美术馆作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美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中国佛教艺术品。2005年在堪萨斯大学获中国艺术史博士学位。后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作博士后研究(2005~2006年),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亚克兰艺术博物馆(2006~2008年)、佛罗里达州瑞格林艺术博物馆(2008~2010年)担任亚洲艺术策展人。2010年以后曾于密苏里州圣路易华盛顿大学任博士后讲师、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任客座教授,讲授亚洲与中国艺术史,并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任研究策展人。自2018年起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任特聘教授。出版10种专著、70余篇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中国佛教艺术。


目录  · · · · · ·

上册

第一部分 西秦炳灵寺石窟与后秦长安佛教艺术

01 炳灵寺169窟塑像与壁画的年代

02 炳灵寺169窟塑像与壁画题材考释

03 从炳灵寺169窟看十六国时期后秦长安佛教艺术及其影响力

第二部分 北朝洛阳佛教艺术研究

04 洛阳北魏晚期窟龛艺术模式及其流布

05 北朝神王雕刻述略

06 龙门药方洞的初创与续凿年代

07 龙门石窟北朝晚期龛像浅析

第三部分 北朝长安佛教艺术研究

08 北魏关中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多元化

09 北魏皇兴造像题材与样式

10 西魏长安佛教艺术与丝绸之路上的石窟遗迹

11 北周长安佛教艺术及其源流

下册

第四部分 隋唐长安佛教艺术研究

12 隋代造像的创新性与保守性

13 彬县大佛寺石窟造像分期

14 唐代长安佛教艺术样式及其渊源

15 唐代长安佛教造像模式的流布

16 唐代长安、洛阳寺院与敦煌莫高窟壁画札记

17 唐长安城大安国寺遗址出土密教造像刍议

第五部分 唐代洛阳佛教艺术研究

18 长安对洛阳龙门唐代石窟的影响

19 龙门隋代和唐代贞观期龛像及其保守与多样风格

20 唐代龙门模式试析

21 龙门石窟地藏菩萨及其相关问题

22 试论龙门初唐密教雕刻

附录 佛教考古研究方法与美国佛教艺术收藏

23 浅谈石窟考古断代方法与样式研究

――《慈善寺与麟溪桥》读后

24 研究与探索:美国华盛顿佛利尔美术馆藏巩县、龙门石窟雕像的归位

25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龙门雕像再研究

26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藏赛克勒捐赠的三件石造像

参考文献

索引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序



本文集来自常青先生1984~2016年对长安与洛阳地区佛教艺术的实地调查与研究。书中收录的26篇文章分属于五个部分及附录中,讨论长安与洛阳两京地区五至九世纪的佛教艺术样式、题材、风格及其相关问题,以及与其他地区佛教艺术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关系。

第一部分立足于对甘肃永靖炳灵寺西秦时期开凿的第169窟塑像与壁画的研究,以及从这所洞窟探索后秦长安的佛教艺术内容。第二部分讨论了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北朝洛阳佛教艺术内容。第三部分讨论北朝时期长安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情况。第四部分论述长安地区隋至唐代佛教艺术的发展、特点及对外界的影响力。第五部分总结了典型唐风佛教造像艺术在龙门石窟中的发展阶段、龙门石窟中的地藏菩萨像与密教造像的相关问题。附录探讨了佛教考古研究方法及美国博物馆藏龙门石窟、长安风格造像。本书对研究十世纪以前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常青著,文物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定价430元

常青,西安人,60后,北京大学考古系科班出身,宿白教授的硕士研究生,曾经供职于龙门石窟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信息中心等单位。1999年起旅居美国,先后在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国家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北卡罗来纳州亚克兰艺术博物馆、佛罗里达州瑞格林艺术博物馆、圣路易华盛顿大学、密苏里大学圣路易分校、达拉斯亚洲艺术博物馆研修和工作,并在堪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常青从事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开始于在北大的本科学习中,对河西、陇右石窟进行了考古调查,特别是对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第169窟,做了扎扎实实的考古研究。

众所周知,佛教初传期之后,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佛教美术始于东晋十六国时代;前期先有后赵西域高僧佛图澄弘扬佛法,在北方广为铸造金铜佛像;经过淝水之战的十六国后期,在秦陇、河西相继开始了石窟寺的营建,有记载可寻的如麦积山(秦州石岩寺)、炳灵寺(河州林阳堂山)、天梯山(凉州南山)、莫高窟(鸣沙山千佛洞)等。遗憾的是,结束中国北方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北魏太武帝于公元446年厉行灭法,严酷无比,几乎将中国佛教艺术发端期一应建树灭绝殆尽。遗存仅小件、便于藏匿的石塔及金铜造像。不想炳灵寺编号第169号的一座西秦大窟,因位置高险、难以登临而幸存至今。

20世纪60年代的这一重大发现,给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考古,带来了光明,犹如一片旭日初升的朝霞。常青通过严谨的考古学方法分析排比,解决了窟内自西秦永康、建弘至北魏龛像、壁画的年代序列,以及内容考证问题,是一个无可否认的重要贡献。常青的硕士论文《炳灵寺169窟塑像与壁画的年代》,正式发表于1992年,亦是这本文集的开篇。

常青的研究起点高,而且视角开阔,贵在大处着眼。他能够在西秦石窟文物遗存中,洞悉后秦长安佛教的源头,进而揭示其给予北魏云冈昙曜期石窟的影响,论证后秦长安对于北魏首都平城的影响,科学定义出十六国后期中国北方佛教美术的主潮——长安模式。以此即可取代因石窟遗存荡然无存而如同泡沫的所谓“凉州模式”,使中国石窟寺从十六国到北魏的发展脉络顿感清晰。

凭借在龙门石窟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的工作经历和三十多年不懈的探究,常青对洛阳和长安的历史环境及文物考古资源有深入的认识。他的研究集中在东晋至唐代五个世纪的佛教美术考古,特别注意到洛阳和长安两座都城——东西两京,作为政治、文化和宗教发展的中心,曾经发挥过的“模式”作用。

五百年中,除了宿白先生定义过北魏云冈模式之外,常青为我们诠释了后秦长安模式、北魏洛阳模式、北周长安模式、唐代长安模式和唐代洛阳模式,对这先后出现的五种模式,包括它们的产生和影响所及、所不及,都有详尽的论述,从而勾画出了十六国、北朝至隋唐中国石窟寺和佛教美术相当完整的发展过程。只有在这一时代范畴之内,佛教美术在不同模式引领下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长足发展,大放异彩,焕发出这种外来宗教艺术在中华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辉煌。对于“模式”的研究因而意义非凡。唐代以后,就石窟寺和佛教美术而言,再也没有形成这种模式的条件。

回想当年(将近三十年前),为铺设龙门石窟研究之路,由王泷先生发起,我们到龙门石窟为数以千计的洞窟编号,利用两年多的各种节假日,与来自各地的同道一起辛勤工作,共同的事业责任和学术追求令我们友爱无间。最难忘那些白天劳累之后,在研究所露台上仰望星空,近乎彻夜的畅谈,无拘无束的交流与争辩启发着我们的认知和思维。那“书生意气”有如狂欢一般的氛围,总是有阳光朝气、率直纯真、当时在研究所工作的常青参与其中。

常青的过往多逢坎坷,生涯波折而学业不辍,百折不挠,层层深入,至今硕果累累。更难得的是他在治学上独立思考,坚持真理,摈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流弊。我乐见他的成果结集出版,期待学界的关注与讨论。

编辑:张 怡

审核:李 政

图书专刊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