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樊锦诗:科研就要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

摘要: 科学家精神是照亮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明灯,科技事业所获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兢兢业业的探索与矢志报国的优秀品质。11月20日,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活动现场以“守一不移,奉献敦煌”为题做报告,为青年学子们上了动人的一课。樊锦诗在做报告(主办方供图)择一事,终一生“ ...

科学家精神是照亮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明灯,科技事业所获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科学家们兢兢业业的探索与矢志报国的优秀品质。11月20日,2020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清华大学举办,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在活动现场以“守一不移,奉献敦煌”为题做报告,为青年学子们上了动人的一课。

樊锦诗在做报告(主办方供图)

择一事,终一生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是一代大学生的共同志愿。”抱着这样的信念,196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便踏上了西去的列车,从此扎根戈壁沙漠,开启了在敦煌近56年的研究工作。

“虽然敦煌莫高窟精美绝伦,但是改革开放前,敦煌研究所的职工,过着住土屋、喝咸水、点油灯的日子。没有卫生设备,物资匮乏、环境闭塞、荒无人烟。我在敦煌工作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结婚生子后,一家分为三处。”回忆起大半个世纪前的敦煌,樊锦诗讲述着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不止一次产生过离开敦煌的想法,可是在敦煌待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对敦煌产生不可割舍的感情。特别是当我认识到敦煌莫高窟无与伦比的珍贵价值,想起前辈们当年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为敦煌文物研究保护工作开创的事业,他们视敦煌石窟为自己的生命,为敦煌奉献了一生。”

“敦煌有很多工作要做,可当时从事石窟考古的专业人员几乎没有。我感到不甘心,很惭愧。我想既然敦煌事业需要我,我要以前辈为榜样,留在敦煌,为敦煌石窟事业做一点贡献。”最终,她留了下来,并以此生奉献敦煌。

在樊锦诗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老一辈敦煌人精神对她的鼓舞,这也是我国科学家、学者们精神力量薪火相传的真实写照。如今的樊锦诗,也在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照耀更多的学子,将奋斗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正视困难,探索解难

樊锦诗的一生都在为莫高窟“芳华永驻”而不断探索:面对艰巨、浩繁的基础性研究,做考古报告起步时的缺乏经验,以及探索莫高窟保护手段中缺乏相关的技术研究,她从不退缩:研究遇到难题,就直面挫折、勇于修正;报告没有先例可循,就多方对比,尝试摸索;为了敦煌石窟的未来,她积极吸收新科技、展开新尝试.....

“敦煌石窟这样世界稀有的瑰宝,怎么能让它消亡呢?我本来希望档案照片和胶片能长久保存文物信息,但发现连档案照片也会变质,等于在告诉我石窟无信息也无法保存下来。敦煌壁画在退化,怎么办?”这是曾经使樊锦诗常常陷入沉思的问题。

追随上世纪中叶起敦煌研究院确定的三大使命:保护、研究、弘扬,樊锦诗与同事们在敦煌建立了我国唯一一个文物领域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让千年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葆青春”,从提出设想到真正做成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这条路,樊锦诗和她的同事们走了整整20年。

2018年,樊锦诗被评为100位“改革先锋”之一;2019年国庆前夕,她成为42位国家勋章和荣誉称号获得者之一,是其中唯一的“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曾经有报告文学以“敦煌的女儿”来称呼樊锦诗,但这位年过耄耋的老人总是谦虚地表示,自己是替所有的同事去领奖,功劳要属于大家。

脚踏实地,甘坐“冷板凳”

脚踏实地,一个一个问题去解决。是樊锦诗一生研究工作中秉持的基本信念。樊锦诗说“做任何专业都是要下真功夫,不怕苦。数据、实验、记录、分析,在我看来就是要坐冷板凳,就是这样单调枯燥的钻研,只要你坚持,一定能有所得。”

对于当代青年人在未来选择中遇到的迷茫,樊锦诗表示,只要是国家需要、自己感兴趣的,就是最好的选择,而不是过分地关注经济效益。应该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抱负、追求成功,选择这些研究、学术一定会有挫折、会有困难,但只要你选了它,就应该坚定信念走下去。人生是复杂的,但是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在专业上足够坚持。世上没有天才,只有靠勤奋、钻研才能做出成果。现在的时代很多人追求短、频、快,但做研究一定要耐得起时间。

在报告的最后,樊锦诗的话令人感动:“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我对生活中的穿衣饮食都不在意,心中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敦煌石窟。能为敦煌做贡献,是我最大的喜悦、最大的安慰,我已年过八十,如果还能为敦煌石窟做点事,我将继续尽我微薄之力。”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