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敦煌壁画的“导航系统”让我们看到中国艺术的辽阔境界

摘要: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五台山图》的指引,在五台山真的找到了壁画中描绘的大佛光寺,与壁画毫无二致。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  第61窟的《五台山图》,全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画面左侧为南台西台;下部为太原城至五台山的道路;上部画 ...

  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五台山图》的指引,在五台山真的找到了壁画中描绘的大佛光寺,与壁画毫无二致。

  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山图(局部) 五代

  第61窟的《五台山图》,全长13.45米,高3.42米。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画面左侧为南台西台;下部为太原城至五台山的道路;上部画毗沙门天王、阿罗汉等赴会的情景;右侧为北台、东台,下部分别画出由河北道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到五台山的道路。

全图以中台及其下的文殊真身殿、万菩萨楼为中轴线,两边各以五座大寺分布在东、南、西、北四台之间。南下角是太原城;靠近中部有河东道山门;与之相对的北下角是镇州城,靠近中部有河北道山门。这样通过大山和大型建筑构成骨架,使画面形成了一个基本对称的格局。

五台山佛光寺唐代大殿建筑剖面结构图

在没有定位仪器的古代,敦煌画家怎么能画得这样真实、准确呢?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谢成水指出,在远古的时代,在没有飞机的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创造心中的高度,画家从宇宙中看宇宙,从宇宙中看人。

敦煌画工早已经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在平面图中表现建筑群的立体场景。只不过,中国人不叫“透视法”,而称“远近法”。其实,如果中国的画家再往前走一步,完全可以创造出透视法来,可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赵声良认为,中国的画家一直都把绘画当作艺术而不是科学,我们不需要画得那么像,像个照片一样,那没有意义。绘画是要表现人的精神的,所以谢赫“六法”首先就要讲“气韵生动”,要有韵味,要有神气。

段文杰发现,西方绘画用焦点透视法来表现空间感,而中国绘画一直是沿用散点透视法。这种鸟瞰式透视,展现了焦点透视所无法表现的辽阔境界,这是东方绘画,特别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点。

莫高窟第217窟 西方净土变 盛唐

莫高窟第217窟《西方净土变》的建筑透视图

莫高窟第217窟盛唐《西方净土变》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构图,两侧的建筑等景物以斜线与中轴线相连,形成像鱼骨那样有规律的排列形式,造成了一定的透视感。在西方透视法还未发现之前的8世纪,这是表现空间远近关系最有效的办法。中国画家的鱼骨透视法,大大推进了空间关系的表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张总进一步解读了《西方净土变》壁画的透视原理,他发现:“那么大一个画面表现西方天国,表现天宫楼阙,它的画面的纵深感很强。这就是焦点透视,很多房屋都是这样。但是敦煌古代画工是灵活机动的,他不是说把一个大的画面,绝对定死在一个灭点上,而是可以有多个灭点。因为人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随时都可以走动,人的移动是很容易的。你走的时候,走到A点的时候灭点就到A点,走到B点的时候灭点就到B点了。所以看这个画的时候你会觉得很真实。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教授有一个新的发现:“为什么从宋元明清之后,中国绘画实际上是越走越弱了,弱在哪里了?就是把在墙壁上绘画的传统丢了!在墙壁上绘画用的是垂悬之力,墙面是垂直的,人必须站着画,绘画界有一个门道,一幅画的好坏,要看画家画了以后能不能上墙,这个差异很大,画家铺在案子上画了半天,感觉还不错,一上墙,没了,弱了,没有力量。但是看看敦煌壁画,内在的气力多么的充沛,那种精气神儿。因为画家是提着笔站着画的,这种垂悬之力非常重要。

莫高窟第220窟 舞乐图全图 初唐

  这几年,网友从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文书、绢画中搜罗出一组无厘头“敦煌画”,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引起网友一片惊呼。这些另类敦煌画都是莫高窟普通画工不经意的习作,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为真实,它们才穿越时空,与21世纪的现代人完成了千年对话。

  

  历史的丰富细节就这样被敦煌壁画生动地记录了下来。这个佛国世界原来包藏着一个博大辽阔的现实世界,—个包罗万象的全景社会,一个斑斓多姿的众生相。时隔千年,他们依然活着,呼吸均匀,血脉畅通。

  

  陈丹青曾说,整个莫高窟就像是一个大型连续剧片场。在这部连续上演了1600年、涉及成千上万演员的片场里,敦煌画工犹如杰出的导演,大笔一挥,就让各色人物各就各位、各得其所。这里有雍容华贵的皇帝,有盛装出行的百官,有扶犁耕田的农夫,有时髦靓丽的贵妇人,有牵驼跋涉丝绸之路的商旅,有披甲执锐的武士……画壁上展示的一切,正是当年敦煌乃至西域和中原的社会生活缩影。

  莫高窟第61窟 内景 五代

第61窟《五台山图》以完全写实的方法,描绘了五台山地区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上的寺院、宝塔、城池、宅院、民居等近二百处各种建筑,还有穿梭其间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包括僧人、信徒、官人、兵弁、农夫、马夫、商贾、游客等各色百姓共计428人!

  

  敦煌石窟艺术之所以千年不衰,就在于它表现了现实生活。在没有摄影技术的时代,这些源于生活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的原始记录,组成了一部跨越千年的形象历史档案。

  文章摘编自《敦煌画派》


  感恩转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