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新发现 | 江苏金坛沈家村土墩墓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摘要: 沈家村土墩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沈家村,东距金坛市区20公里。土墩平面呈馒头形,底部呈不规则圆形,西北部有一取土坑。墩子底部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6.6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土墩墓与南沿江铁路关系遗迹平面图   为配合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专线工程建设,南京博物院于2019年3月—5月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该土墩墓。2019年9月 ...


沈家村土墩墓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沈家村,东距金坛市区20公里。土墩平面呈馒头形,底部呈不规则圆形,西北部有一取土坑。墩子底部南北长35.5米、东西宽36.6米,面积约1200平方米。

土墩墓与南沿江铁路关系

遗迹平面图

   为配合江苏南沿江城际铁路专线工程建设,南京博物院于2019年3月—5月对铁路沿线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该土墩墓。2019年9月—2020年8月,徐州博物馆主持对该土墩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历时近一年,基本解决了该座土墩墓的营建过程,并取得了重要收获。

  

土墩营建过程

   土墩墓位于沈家村西北侧一条东西向的岗地之上,土墩现存高度5.6米,原地表较为平整,按照土质土色的不同,地层堆积可分为10层,该土墩在埋葬前首先对原地表进行平整,并在墩子底部整铺一层厚0.2-0.43米的灰白色垫土,即第⑩层。根据发掘情况及遗迹分布情况判断,在土墩规模不断扩大的形成过程中有四次较大规模的埋葬行为,第一次埋葬行为是在土墩营建之初,在第⑩层垫土层之上平地起封修筑土墩主墓,位于土墩中心,即M14,随后其上封土覆盖形成第⑨、⑧、⑦c、⑦b、⑦a层土;第二次埋葬行为是在第⑦a层封土形成后,在该层面上埋葬M6—M8、M10、M11、M13、M16等7座墓葬,主要分布于土墩北半部;第三次埋葬行为是在第⑥b层封土形成后,在其层面上埋葬M9、M12两座墓葬;第四次埋葬行为是在第⑥a封土形成后,在该层面上埋葬M1—M5、M15等6座墓葬,并有Q1、Q2两座器物坑,主要分布于土墩南半部。

   除此之外,在土墩第⑩层灰白色垫土层下发现有三座打破生土的竖穴土坑墓葬。

  

发掘收获

   该土墩保存较好,发掘收获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土墩墓遗存,共发现墓葬16座、器物群2处,环濠1条,以及与土墩营建相关的脚窝、土垄等遗存。二是早于土墩的3座竖穴土坑墓,开口于土墩底部第⑩层垫土层下,向下打破生土。发掘共发现各类遗物129件(套),现将主要成果简介如下。

  

   (一)土墩墓遗存

  

   (1)墓葬

   沈家村土墩墓为一墩多墓,共16座,以主墓M14为中心,其余墓葬均呈向心结构分布于主墓周围。除M14为平地起封构筑墓葬外,其余墓葬均有竖穴土坑。

  

  

   M2 位于土墩东南部,第⑥a层面上,有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330°,南北长2.85、东西宽1.19、残深0.39米,坑壁较直。填土为红褐色,土质疏松,包含铁锰颗粒,墓底可见零星人骨腐朽痕迹。随葬品共10件,主要放置于北部和东南角,有泥质红陶鼎、原始青瓷碗、印纹硬陶罐等。

  

M6清理后

   M6 位于土墩东北部,第⑦a层面上,向下打破第⑦a、⑦b层,竖穴土坑,平面形状呈梯形,直壁平底,长2.31、北端宽1.2、南端宽1、深0-0.54米,方向212°。填土为浅红褐色土,土质疏松。未见人骨和棺痕,随葬品放置于墓葬东侧,墓主人头部主要有印纹硬陶坛、硬陶罐等,原始青瓷碗、青瓷盂分布墓主人脚部。

  

M15全景及墓室

   M15 位于土墩南部,第⑥a层面上,向下打破至第⑩层,该墓规模较大,由墓坑、墓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基本为正南北向,方向350°。墓坑平面为长方形,规模较大,南北通长8.22、东西宽3.21、深4.83米,墓坑北部直壁平底,南部斜壁斜底,由南向北倾斜(即向墓室方向),倾斜度20°,墓坑内填土为红褐色,呈水平状堆积。墓道位于墓坑南部,顺斜坡墓坑的坡度,亦呈斜坡状,墓道平面呈倒“U”字形,南北长3.81、东西宽2.23米,是用灰白土块(即草包泥)堆筑垒砌三面墙体围合而成,每面墙宽0.21-0.35米,墓道南端高0.41、北端高3.61米,墓道底部铺一层灰白土,平整光滑。

   墓道北端设有墓门与墓室相通,墓门呈梯形,高1.42、顶部宽1.22、底部宽1.33米,墓门用灰白土块垒砌封堵。

  

M15人字椁外席子痕迹

   墓室位于墓坑北部,由 “人”字形椁室、石床和木棺等部分构成。“人”字形椁室底部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3.8、东西宽2.7米,南部敞口与墓门相接,东西北三面发现有柱子18个,木柱朽痕清晰,大部分柱子带有柱坑,其中3个未发现柱坑,柱坑平面形状不一,有圆形、长方形、不规则等形状,柱子直径约0.12米,东西两侧柱子均向内倾斜,形成“人”字形的两面坡窝棚式建筑,根据倾斜角度复原“人”字棚高约2.2米。“人”字形两面坡建筑上发现有编织的席子痕迹。椁室内挖一浅坑,坑内垫一层0.05米厚的红褐色土,然后在其上以石块铺设形成石床,石床平面形状略呈圆角长方形,共用68块原石,石块分散分布,大小规格不一,直径0.1-0.2米,石块有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周围石块较大,中间略小,大致分为9排5列。石床中间置一木棺,已朽,木棺近长方形,长2.1、北端宽0.8、南端宽1米。随葬品棺外石床上,大多位于墓主人右侧和脚部,共有10件,包括硬陶坛、硬陶罐、硬陶瓿,原始青瓷碗、夹砂红陶鼎等。

   M11 位于土墩北部,第⑦a层面上,向下打破至第⑩层,墓葬规模较大,南北通长6.44米,由墓坑、墓道、墓室等部分组成,方向185°。墓坑平面形状呈梯形,南北长5.58、南端宽3.34、北端宽3.05、深0-0.72米。墓道修筑于墓坑北部,向北延伸出墓坑外0.86米,墓道壁以浅黄色土垒筑,夹杂灰白土块,壁宽0.26-0.30米,平面形状为长条形,南北长3.15、东西宽0.95-1.2、深0-1.42米,墓道北部放置两件印纹硬陶坛,墓道内填土为黄褐色,土质较疏松。墓门呈长方形,宽0.95、高0.65米,墓门的构造方式不清楚。

  

   墓室位于墓道南部,平面长方形,南北长2.85、东西宽3.32、深0.7米,直壁、底部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状,填土为浅红褐色。墓室内中部挖一南北向浅坑,浅坑南北长2.85、宽1.9-2.05米,坑内垫土三层,第一层浅褐色,厚0.08-0.13米,第二层红褐色,厚0.06米,第三层褐色,厚约0.1米。浅坑垫土上用石块铺设成石床,石块分散分布,共44块,石床上有残存的木棺痕迹。随葬品主要放置于棺外的石床之上,共13件,有夹砂红陶鼎,印纹硬陶坛、罐、瓿,原始青瓷碗等。

   M14 位于土墩中心,第⑩层面上,也是土墩主墓。墓室局部被位于第⑥a层面上的M15打破。该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封土等部分组成,墓葬东西向,方向98°。

  

M14墓葬全景

   墓道平面呈东西向“U”形,向西敞口通向土墩外,向东与墓室交接部分呈圆弧状,斜壁、底部近平。墓道长10.28、宽2.82、深3.3米,填土呈青灰色,土质疏松,壁宽0.25-0.3米。墓道分两次堆筑而成,第一次堆筑规模略小,东西长2.37、高3.05米,用灰黄色土水平垒砌;第二次堆筑墓道部分与第一次相接并向外延伸,以灰白色草包泥垒砌。实际上墓道是在墓室封填过程中特意预留的空间,每次封填一层土就在墓道位置用草包泥垒筑一层,墓道壁的草包泥类似包墙,起到固定的作用。第二次堆筑墓道的底部开挖有一条通往土墩外的排水沟,弧壁,圜底,沟内填土呈灰黑色,东西长7.91、宽0.32-0.43,深0.08-0.11米。

M14墓门

墓门位于墓道与墓室交接部位,紧贴墓室“人”字形椁室建筑西端,剖面近方形,宽1.4、高1.5米,墓门处发现有5个圆形柱洞,柱洞直径0.12、深0.06-0.1米,推测应为木质墓门。

  

M14墓室

  

   墓室由浅坑、基槽、“人”字形椁室、木棺、挡土墙和封土等部分组成,东西长4.63、南北宽3.03米。墓室部分先挖一圆角长方形的浅坑,弧壁,平底,东西长4.23、南北宽3.05、深0.34米,坑内垫土可分为三层,有明显夯筑痕迹;然后在浅坑内沿边缘挖一“U”形基槽,基槽弧壁、圜底,宽0.29-0.46、深0.16米;然后在基槽内立柱,东、北、南三面共发现圆形或近圆形柱子31个,北侧柱子13个,东侧4个,南侧14个,柱子直径6-12厘米,经解剖,北侧柱子向南倾斜、南侧柱子向北倾斜,根据柱子倾斜角度判断应为“人”字椁室,复原高度约1.9米,椁室内东西长3.52、南北宽3.1米,西面为出入口,并用灰白土块进行封堵;下葬完成后,对墓室部分进行了一次封填,形成了东西向长椭圆形的封土,最长5.2、最宽4.2、最高2米,封土为浅褐色,土质较硬,在封土最外层以灰白土块进行整体包砌。在墓室与墓道交接部位,为防止墓室封土滑坡,用灰白土块修筑一道挡土墙,挡土墙位于椁室口部(即西部),中间高(最高处152厘米)、两边低,与封土的横剖面形状一致。

   椁室内葬一人,残存有棺痕及人骨朽痕,木棺长2、宽0.73米。随葬品放置于棺北侧,共18件,包括有印纹硬陶瓿、罐、坛,原始青瓷碗、盂,夹砂陶鼎,泥质红陶罐等。

  

   (2)环濠

  

   环濠开口于③a层下,向下打破生土。环濠环绕土墩一周,除东北部为现代耕作破坏外,大部分保存完整,以外缘计算,东西长45、南北宽39.9米。环濠敞口、弧壁、圜底,宽3-4.3、最深0.6米。环濠内堆积分为二层,上层为灰白色淤积层,包含较多的铁锰颗粒;下层为褐色淤积层,基本不见包含物。

  

环濠

  

   环濠修筑经过周密规划,预留有两处出入口。一处位于南部,为开挖环濠时预留的宽约2.6米的进出土墩的通道。另一处位于西北部,为环濠内部积水的排水通道,平面形状呈喇叭形,口部宽约3.5米,从喇叭口向环濠内东西两侧约11米的范围内密集分布大量碎石块堆积,没有规律。

  

   (二)早于土墩墓的遗存

  

   共发现3座,均开口于第⑩层灰白色垫土下,向下打破生土,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形制接近,除M17外,其余均没有随葬品。

  

M17出土玉管

  

   M17 位于土墩东部,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斜直壁,平底,东西长3.05、东端宽0.75、西端宽0.9、深0.54米,方向248°。墓内填土为黄褐色,土质疏松。墓坑内中部葬一人,有清晰的木棺朽痕,从剖面看为船形棺,棺长2.4、宽0.4米。棺内西部发现有玉管状串饰一组17颗,呈南北向分布,未见穿缀的织物痕迹,玉管长0.8-2.3厘米;孔径约0.3厘米。玉管南侧发现有红色朱砂痕迹。

  

发掘的意义和价值

   1.沈家村土墩墓位于江南土墩墓集中分布区的茅山东麓,是典型的向心结构的一墩多墓,开口于不同层面的15座墓葬墓主人头向均朝向中心主墓M14。根据随葬品器物组合、器形、纹饰等特征,推断该土墩时代为春秋中晚期。

   2.此次考古发掘通过“剥洋葱”的方法,逆向还原了沈家村土墩的营造过程,证实在该土墩形成过程中,分别在第⑩、⑦a、⑥b、⑥a层面先后有四次较为集中的埋葬行为,墩子在埋葬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发掘发现了环绕土墩一周的环濠,规模较大,相当于土墩的兆域,且设置有出入口和排水口,这在土墩墓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

  

   3.M14、M15两座墓葬的考古发掘成果显示,春秋中晚期土墩墓有着复杂的墓葬空间,如主墓M14平地起封,通过“人”字形椁室、挡土墙、墓门、封土等构筑了复杂的丧葬建筑,借助墓室建筑在一侧修筑长墓道,且随着土墩规模的扩大对墓道进行加长,一直延伸到土墩外,在墓道底部开挖排水沟,最后一次性封填。M15墓坑规模较大,在墓坑内搭建墓室并修筑斜坡墓道。这两座墓葬结构复杂,墓道没有实际功用,更多的是起到标识和象征意义,这种复杂的丧葬建筑反映了江南土著居民对礼和礼制的追求。

  

  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原丰、郑洪全、冯铁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