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新发现 | 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大规模稻田!—浙江施岙遗址史前考古重大发现

摘要: 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先期勘探发现,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 以往对宁绍地区史前稻田的认识,是基于田螺山遗址古稻田的小规模发掘获得的,并不充分。因此,为充分了解史前时期古稻田的形态结构,并为以后建设规划 ...
   施岙遗址古稻田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施岙自然村西侧山谷中,东南距田螺山遗址约400米。为配合遗址所在的相岙村地块土地出让建设,先期勘探发现,史前古稻田堆积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
   以往对宁绍地区史前稻田的认识,是基于田螺山遗址古稻田的小规模发掘获得的,并不充分。因此,为充分了解史前时期古稻田的形态结构,并为以后建设规划提供文物保护的依据,2020年9月起,在先期勘探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目前发掘发现了史前三个时期的大规模稻田,其中良渚文化时期稻田揭露面积较大,更早的稻田尚需进一步的工作。

施岙遗址位置图


地层堆积与主要发现


      本区域虽然面积广大,但整体地层较为一致,总体可以分为11层。第①层,近现代耕土层;第②层,汉代及以后灰黄色粉质黏土层;第③层,商周时期深灰色粉质黏土;第④层,自然淤积层;第⑤层,灰黑色泥炭层,局部区域发现残留的树根;第⑥层,良渚文化时期灰褐色稻田层;第⑦层,浅灰色淤泥层,间歇层;第⑧层,河姆渡文化四期深灰褐色稻田层;第⑨层,青灰色自然淤积层;第⑩层,灰黑色泥炭层;第⑪层,河姆渡文化早期深灰褐色稻田层;再下为青灰色自然淤泥层。河姆渡文化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稻田层之间均有自然淤积层间隔。

      目前发掘已经揭露了三个时期的大面积规整块状稻田。第二、三期稻田已检测4个碳十四年代数据。

      第一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300年以前),目前在探沟中仅揭露一小段,发现一条疑似的东西向凸起田埂。

     第二期稻田属于河姆渡文化四期(相当于崧泽文化阶段,公元前3700-3300年),发现了宽约0.5-1米的人工田埂5条和自然原生土埂数处。

TG2河姆渡文化晚期水稻田


       第三期稻田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2900-2500年),发现了纵横交错的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明确的田埂(局部区域铺垫木头)有22条,田埂宽约1-4米,间距约15-40米之间;部分区域田埂不能相连,为灌排水口。绝大多数田埂堆积与稻田堆积相近,个别地方为有意运来的不同于稻田堆积的堆土。靠近两侧山体的地方,部分东西向凸起田埂并未直接延伸到山坡脚,而是在对应区域有意铺垫东西向的木头和竹子。目前发现,由东西向和南北向田埂围成的四块田块面积分别为750、700、1900、1300平方米左右。水稻田堆积中出土遗物极少,仅出土极少量鱼鳍形鼎足、平底罐底、泥质黑皮陶片、泥质橙黄陶等。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良渚文化时期道路系统(白线围起来的为道路)


       不同时期古稻田之间普遍有自然淤积层间隔。良渚晚期稻田之上是一层属于钱山漾文化时期的泥炭层,此层泥炭层已检测1个碳十四年代数据,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500-2300年左右。


       经检测,水稻田堆积中含有水稻小穗轴、颖壳、水稻田伴生杂草等遗存。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堆积中水稻植硅体密度在1~2万粒/克,远高于一般认定的土壤中含水稻植硅体超过5000粒/克即可判定为水稻田的标准。



施岙遗址古稻田发现的意义、价值


       1、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稻田,是史前考古的重大发现。初步钻探发现,附近古稻田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左右。古稻田包括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良渚文化三个时期,从距今7000年一直延续到4500年左右。根据姚江河谷调查勘探和宁波地区考古发掘成果来看,这一区域,在山前平原地带,普遍存在古稻田层。这一地区得天独厚的保存条件,为完整保存古代农耕遗迹创造了条件。


施岙遗址南部古稻田道路系统

(红色为良渚文化道路,黄色为河姆渡文化晚期道路)


      2、根据目前发现来看,施岙遗址古稻田特别是良渚文化时期的稻田呈“井”字形,由路网(阡陌)和灌溉系统组成,展示了比较完善的稻田系统。这种稻田,起源年代可能早至距今6300年以上,一直延续发展,刷新了学术界对史前稻田和稻作农业发展的认识。

TG2良渚文化时期路21中铺垫的木头和竹子

远景TG11中河姆渡文化晚期路3













     






















                                                                                                                                            良渚文化时期路12
3、施岙遗址古稻田附近的田螺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炭化稻米,附近共发现5处史前遗址,为一小的聚落群。这一聚落群内,目前确定田螺山遗址时代最早,可以早到河姆渡文化早期,其余4处初步确定能早到河姆渡文化三期,表明当时社会已发展到较高程度,人口数量较河姆渡文化早期明显增多。古稻田的发现,表明稻作农业是河姆渡文化到良渚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是养活众多人口的主要食物增长点,为全面深入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良渚文化稻田出土的遗物


     4、施岙遗址古稻田发现了古稻田堆积与自然淤积层的间隔,反映了距今7000年以来发生了多次波动比较大的环境事件,为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新材料。




后续的工作与研究计划


      目前对良渚文化时期稻田的结构已了解的比较清楚,接下来会继续对河姆渡文化晚期和早期的稻田进一步发掘,了解这两个时期稻田的格局。在一块区域,较完整地揭露一片河姆渡文化早期、晚期和良渚文化的稻田。进一步探索古稻田的灌溉系统。

良渚文化时期水田土壤筛选出的水稻颖壳、小穗轴和杂草种子


      加强多学科研究,进行系列的碳十四测年研究,明确不同稻田的年代和文化属性,加强稻作农耕模式的研究,寻找与施岙遗址古稻田相匹配的聚落遗址,进行遗址环境变迁的研究等。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

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王永磊、郑云飞、陈明辉、宋姝

张依欣、梅术文、陆雪姣、车芳、张耀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