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经典考古学著作导读系列 | 读史前人类所用陶器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摘要: 钻研考古学,既要躬身于田野,又要求知于书籍。经典的考古学著作,往往经得住时间和学术考验。著作导读是读者在看完书籍后,将书中的基本内容和读书笔记整理成文,来引导下一位读者阅读的形式。阅读著作导读,可以快速抓住书中主干,梳理出清楚的脉络,尤其是对偏学术的理论性书籍,写好和阅读著作导读,可以深入理解作者思路,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以下是考 ...


钻研考古学,既要躬身于田野,又要求知于书籍。经典的考古学著作,往往经得住时间和学术考验。

著作导读是读者在看完书籍后,将书中的基本内容和读书笔记整理成文,来引导下一位读者阅读的形式。阅读著作导读,可以快速抓住书中主干,梳理出清楚的脉络,尤其是对偏学术的理论性书籍,写好和阅读著作导读,可以深入理解作者思路,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以下是考古学专业硕士生的经典考古学著作导读,同学们在导读课后还将读后的心得和感想撰写成评论。著作导读分为两期刊登,此为第二期。

中国史前陶器

闫 铭

《中国史前陶器》(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是吴金鼎先生在伦敦大学的博士毕业论文,于1938年出版。本书通过对来自不同史前遗址陶器的分析,对不同中国地区陶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在对所有陶器类型的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来判断古代遗址的年代学顺序,借此推断文化起源,文化与文化间的关系,旨在为探索中国文化起源,古代中西方关系提供证据。

吴金鼎,字禹铭,山东安丘人。192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李济。1927年前往齐鲁大学任教,并首次发现了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1929年年底离开齐鲁大学,到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在史语所工作期间,先后参与了城子崖、小屯、殷墟、侯家庄、辛村等遗址的试掘与发掘工作。1933年,吴金鼎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1937年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吴金鼎便回国投身于西南地区考古事业,先后在云南大理洱海、四川彭山江口镇一带进行考古发掘,也对抚琴台前蜀王建墓继续发掘整理。在四川考古工作结束后,吴金鼎弃笔从戎为抗战服务。抗战结束后,他回到齐鲁大学,主持学校复校事宜。1948年9月18日,病故济南,时年48岁。

著作信息:Prehistoric pottery in China by G.D. Wu Published on behalf of 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by K. Paul, Trench, Trubner 1938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陶器组群;第三章陶器特征;第四章陶器分类;第五章年代与总结。

本书开篇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时空概念上的界定,并阐述了研究方法,随后回顾了当时所发现的十五个重要遗址的经过。作者以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商殷时期之前的陶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先对不同地区的陶器进行分组研究并进行对比,进而对所有陶器进行分类,最后建立年代学序列。作者提到自己机缘巧合下发现了城子崖遗址,由此引发了黑陶研究热潮。而这一时期重要的发现也正分为与红陶有关的仰韶文化群和与黑陶有关的龙山文化群。红陶与黑陶的关系成为了这一时期考古学上的一个热门问题。这就引出了这本书的写作目的,在对陶器系统研究下解决各遗址的年代学问题,进而为文明起源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证据。

第二章是全书的主要部分。主要对各地区各遗址的陶器进行详细的描述与讨论。作者按地理区域将遗址划分为豫北、豫西、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满洲七个组,并在每一组中对各个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研究讨论。从陶色、器型、陶质(原料)、壁厚、制作方法以及表面处理六个角度对每个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详细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也对为什么会出现不同陶色的现象进行探讨,以及对涉及到的泥条盘筑、模制、慢轮修整、快轮拉坯这些工艺手段进行详细的解释。

第三章作者以工艺特点、器型和装饰为出发点,将每个省的陶器进行对比,以了解每个地区的特征如何产生以及随时间如何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同一地理区域内是否存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联系。这一章的内容是在前一章按遗址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后再进行对比的,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来观察陶器的变化。如,作者指出不同区域经历的陶色变化不同;不同时间段陶器器壁厚度不同;选料方式不同。制作方式以及表面处理方式随时间的发展更为先进。此外作者也指出,陶器的容量越大,不同器型种类越多,功能越专业化,所代表的文化就越先进。而对彩绘的研究则展示出区域间文化的交流。

第四章主要通过列表的方式将不同陶器的特征分类,进而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在第三章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类,将所涉及到的不同遗址各类陶器分为六类,并归纳了六类陶器地理区域上的分布,借此探寻其中的关系。作者在这一章中也对不同类别的陶器进行对比,比较各类陶器的相似及独特之处。

第五章主要通过地层学和类型学的证据将各遗址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而发现各个遗址在时间上的关系。作者从相邻的区域入手,比较同类型陶器的发展变化以及陶器间的共同特点,以及其他相关发现来比较相对年代。本书最后,作者对这五章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小结。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读后:

作为中国考古学史上第一部较为详尽的陶器研究专题著作,本书的内容设置较为明确,便于读者学习研究。作者利用大量篇幅从各地区的多个遗址分别入手,对陶器进行细致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陶器的特征、种类分别总结,最后在前面的研究总结基础上进行年代推断,从点到线再到面,有理有据。本书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基本为现今的陶器研究所沿用。作者运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方法对相邻地区、不同时代的陶器分别作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对比分析,借此较为科学地判断陶器所在遗址的相对年代关系。同时又不拘泥于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加入了制作工艺以及修整手法等方面的研究视角,是我们现在从“操作链”角度对陶器进行研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便于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全面的认识文章的研究对象。由于文中所涉及的遗址发掘年代较早,许多陶器陶片现已不知所踪,文中所载的数据亦是我们现如今对这些遗址进行再分析的重要数据,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书虽名为中国史前陶器,不过主要内容设定在中国北方,因此作者研究了北方大量遗址的陶器,由于当时考古条件及学者们关注点所限,对于南方地区新石器遗址发掘研究较少,着实有些遗憾。同时由于早期学者对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作者在文中依据陶色,将陶器年代的早晚分别粗略划为较早的“红陶时代”和较晚的“黑陶时代”是不够严谨的。此外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安特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主张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造成了当时一部分学者对中国的部分考古学文化的片面乃至错误认识,并落到陶器的研究上。但在吴金鼎先生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对安特生一些认识认识的质疑,如在齐家和半山以及半山和马厂几个文化的传承关系上,他坚持通过自己对比得到的结论,对安特生的观点予以否定,这是对史前文化认识的一大进步。但在他的研究中由于对比的地理跨度较大,所以在对于陶器的纹饰、造型或是制作工艺等来源问题的推断上难免存在误差和有待商榷的地方。不过总体而言,吴金鼎先生的这部著作,无疑是中国陶器研究史上难得的开山之作,非常值得陶器研究的学者们阅读分析并再研究。

万年不平等史:财富差异考古学

  

李楠迪娜

《万年不平等史:财富差异考古学》(Ten Thousand Years Of Inequality——The Archaeology Of Wealth Differences )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考古学教授迈克尔·史密斯(Michael E. Smith)主编,于2018年4月出版,本书利用考古学知识,结合经济学中衡量贫富差异的基尼系数来研究一万年前的社会中人们财富的分配。本书共11章内容,利用丰富的实例为我们讲解了基尼系数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著作信息:

  Timothy A. Kohler / Michael E. Smith.

  Ten Thousand Years of Inequality:The Archaeology of

  Wealth Difference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Arizona,2018,ISBN: 9780816537747)

一. 研究不平等的深远过去

这本书讲述的是过去一万年来,多种因素是如何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各种社会中的财富不平等。本书收集了来自世界许多地方的考古数据,以估计以前从未参与过有关财富和不平等问题的社会的财富集中度。

二. 解开基尼系数之谜
——运用于考古学中来测量不平等

基尼系数经常被经济学家用来衡量人口中个人或家庭之间的经济不平等,通过提供我们想要比较的背景下存在的不平等程度的定量指标,基尼系数在考古学的比较分析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章中,作者考虑了围绕基于基尼系数的分析应用于考古数据的各种方法论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示例,说明如何将这些方法的解释范围扩展到各种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中。当我们不谈论财富时,我们通常会优先使用不平等一词来表示不平等。

在最初的工作中计算基尼得分以衡量丧葬组合的财富不平等程度后,考古学家越来越多地尝试用其他观察来表明财富。使用这些考古数据来表明不平等现象提出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 基于基尼系数之上的构想
——综合考古不平等指数的方法论

在过去的50多年中,了解不平等一直是人类学考古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传统的社会进化描述了人类社会如何从小规模的流动群体转变为随着人口水平和社会复杂性逐步增加的定居社区,人口压力是定居点内和定居点之间社会不平等的发展和制度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他工作将不平等作为一种强大的结构化和稳定机制,特别着重于地位分化、领导合法性和资源管理之间的联系。

然而近年来,不平等现象已成为学术界、公共政策和当代媒体界的主要解释性论调,被指责为当代社会中边缘化人群所面临的所有社会弊病和不公正现象。

为代替基尼系数,书中提出了一个综合考古不平等指数(CAI)。在该指数中,考古学家结合了所有可用变量的可用数据,这些变量测量了特定社会或子群体中物质的分布。

在本章中,考古学家计算了民族志案例(鹿儿岛难民营)和考古案例(印度洋港口城市等)研究的CAI,以比较其在这些样本中的表观功效。总而言之,尽管单个基尼系数材料数据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将多个基尼系数严格组合到诸如CAI之类的索引中,可以为强有力的启发式工具提供更强大的启发式工具,用于对问题的动态演化进行更详细的面向问题的研究。

四. 关于严重不平等的假设测试(使用基尼系数)
——复杂的采集狩猎社会,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桥河遗址

在本章中,考古学家探索使用基尼系数来检验假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桥河遗址站点的费舍尔-费拉格社会复杂的渔民-饲料社会中检验关于紧急不平等的假设。

考古学家将基尼系数应用于在复杂的采集狩猎者环境中测量不同形式的不平等的挑战。书中首先回顾中弗雷泽地区的考古研究,其中包括要检验的特定假设的解释。接下来回顾了使用基尼系数的方法论问题。然后,重点介绍界定桥河地区不平等形式和规模变化的结果和结论。

五.的连锁?社会契约的变迁
——以公元600–1300年西南普韦布洛为例

本章的目的是为普韦布洛社会的性质提供稍有不同的证据。这些证据很少涉及基本政体的性质,更多的是涉及考古学家没有充分考虑的现实社会经验。具体而言,这里提出并分析了作者认为类似于现代社会财富分配的数据集。毫无疑问,这些数据与一个社会等级的问题有关,但与此同时,它们之间存在着稍微不同的,准独立的生活方面,是本章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六. 不断变化的不平等现象
——特霍霍坎结构数据的区域模式检验

本章试图解决的问题很简单:通过对特霍霍坎结构数据在时代变化中,不平等是否存在空间同步变化或空间不变的历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趋势,那么会出现哪些类型的区域偏差,它们与推断的人口和生态状况的对应程度如何?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作者正在建立一个数据库。本次讨论的其余部分,作者将家庭与化合物的考古相关性联系在一起,将家庭与构成个体的结构联系起来。该研究表明特霍霍坎家庭经历的不平等程度随时间的变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七. 探索密西西比心脏地带的不平等措施

在本章中,首先回顾了美国地区内部不平等现象以及如何衡量不平等现象。然后,描述了如何使用美国的密西西比时期遗址的特征结构性地面面积的度量来计算基尼系数,以试图对该密西西比心脏地带的不平等进行量化。讨论中包括定义财富和不平等以及确定使用现有数据来衡量财富和不平等的标准所固有的困难。

在这里,作者计算基尼系数是一种探索性尝试,目的是通过体系结构的可变性来衡量不平等。在本章的其余部分作者将讨论分析结果,从所有站点的结构开始,然后是丘陵站点,非丘陵站点和卡霍基亚区域的结构。最后以包括和不包括土墩顶建筑的住宅结构样本之间的比较为目的,以试图说明抽样策略对基尼系数结果的影响。

八.农业不平等和城市化:
史前晚期北美索不达米亚和德国西南部的比较分析

作者整合了两个区域的最新农业生态结果,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半干旱地区和德国西南部的温带地区,估计财富不平等。

本章第一个目标是使用基尼系数和农业实践的直接证据来评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德国西南部集约化农业系统和广泛农业系统与社会不平等之间的预期一致性。第二个目的是探索定居的形态以及所隐含的集权化形式对于塑造农业生态变化和财富差距的作用。

九. 美索不达米亚社会不平等的轨迹

在许多方面,美索不达米亚南部都是研究社会不平等的好地方。本章数据的一个显著方面是基于埋葬数据的基尼系数与基于住房数据的基尼系数之间的深刻差异。这些数据表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不平等程度处于中低水平,

十. 评估瓦哈卡州西班牙前谷地的财富不平等现象

对于西班牙前瓦哈卡山谷,作者注意到不平等的程度和表现随时间变化。西班牙前瓦哈卡山谷的不平等现象似乎不是沿一个轴或一种方式表达的,而是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关系和组织有着复杂的联系。

总而言之,利用对西班牙前瓦哈卡山谷中不平等的定量了解,作为开始建立跨越时空的比较观点的基础。尽管考古学家的策略已经产生了有价值的,一致的结果,与先前的解释相吻合,但我们要明白总体目标不仅应包括相对不平等的量化或度量,而且还应包括在每个历史背景下如何具体确定相对不平等的理解,最重要的是,构建概念性工具以解释支撑其不平等程度和表现的因素。

十一. 摘要和结论

在本章中,作者使用前几章中汇编的数据,并添加了一些补充。作者仅使用根据房屋大小计算的基尼系数。以相当简单的方式计算房屋规模对收入或财富变化的弹性。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书评:

财富不平等是当前我们要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它影响着我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财富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吗?早期人类是过着平等的生活吗?在现代社会之前,不平等是如何发展的?随着人们的定居,在以农牧为主的生活方式中,财富不平等是否会加剧?总的来说,这种差距为什么会增加?许多发达国家现在经历的财富不平等程度有多高?考古学家又怎么知道这些信息的?《万年不平等史:财富差异考古学》一书为我们认识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作者通过改编或使用经济学家在评估当代不平等时常用的基尼系数,对古代的财富不平等进行定量评估。借助诸多古代案例分析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清晰描述,为我们了解历史上财富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模型参考。

在本书中,作者将基尼系数应用于对古代的财富不平等进行定量评估。书中借助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桥河遗址、公元600–1300年的西南普韦布洛、美国的特霍霍坎、美国的密西西比时期遗址、史前晚期的北美索不达米亚和德国西南部、瓦哈卡州的西班牙前谷地等诸多古代案例,这些古代案例包括了早期的狩猎采集者、农民村庄、农业国家和帝国,十分具有代表性。作者将这些古代案例有计划、有目的的分散在十一个章节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以及对研究方法的清晰描述为我们了解历史上财富不平等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新颖的研究模型参考。除了详尽的案例分析与描述外,在本书最后一章作者对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比较。

在这些新的显著成果中,作者提出了古代旧世界社会中较高水平的不平等与新世界社会中较低水平之间的系统性差异。考古学第一次让人类的深邃过去为世界各地财富不平等的早期表现提供了一个解释。当然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古学研究的全新视角与研究模型,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考古学的开放性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良好互动性,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具有很强启发性的好书。

编辑:张 怡

审核:李 政

图书专刊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