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海南考古新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海南考古热点寻踪

摘要: 海南考古新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潜力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近代考古学在海南几乎是空白。仅在20世纪30年代,海南文昌县凤鸣村附近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后来又进行数次小规模调查,发现若干古文化遗址。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这些遗址既没有进行科学发掘,也未进行深入研究。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后,文物考古事业才逐渐开展起来。至1988年海南撤 ...

海南考古新发现填补研究空白 潜力巨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近代考古学在海南几乎是空白。仅在20世纪30年代,海南文昌县凤鸣村附近采集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后来又进行数次小规模调查,发现若干古文化遗址。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这些遗址既没有进行科学发掘,也未进行深入研究。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后,文物考古事业才逐渐开展起来。至1988年海南撤区建省,随着中国特色文物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海南考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1950年到1987年,海南作为行政区,隶属广东管辖,这一阶段进行了较大规模文物普查,对定安佳笼坡、琼中荒堂坡、通什和屯县吉安等一批较重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进行了试掘。在西沙群岛及其所属岛礁开展的文物调查中,发现了大量文物遗存,考古人员还在甘泉岛发掘了唐宋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

1988年建省后到2008年,这一阶段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相继发现了一批古遗址和古墓葬。为配合基本建设组织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对部分遗址和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先后发掘了东方大广坝、东方荣村、三亚落笔洞、陵水石贡、昌江信冲洞、东方新园村和陵水移辇等多处较有代表性的史前遗址。对琼山珠崖岭城址、海口金牛岭墓葬、澄迈福安窑、海口安久村墓葬、丘濬墓神道等历史时期遗址的发掘,大幅拓展了海南历史研究的空间,弥补了相关文献资料的不足。南海诸岛考古一直是海南考古的亮点。西沙水下调查和文物综合执法巡查已成为历年惯例。这些考古工作壮大了考古队伍,提高了海南田野考古的发掘水平,丰富了海南考古学文化基本内涵和年代序列认识,奠定了海南考古和多学科研究及共同发掘的文物基础。

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出土石器

2009年到2015年,海南结合自身条件,同国内多家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点调查和主动发掘。如昌化江流域、海南东南部沿海史前遗址调查、环海南岛明清时期海防设施和海南古窑址调查,试掘了定安县衙、海口旧州城址。多家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使调查和发掘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研究者从多学科角度分析遗址的堆积状况,更加重视遗址中动植物遗存的提取、鉴定和分析,使得这一阶段考古资料的质量和全面性有了很大提高。2016年,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入选“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琼中水会守御千护所城址内发现的房屋基础

2016年至今,海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存分布相对集中的东南沿海古遗址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在黎族活动重要区域,调查和发掘了琼中水会守御千护所城址。

由于独特的地理区位,海南考古文化内涵中既有海洋性因素,又具备陆地性因素。在海南做考古,既是做岛屿考古,又是做边疆考古,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能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经过几代考古人不懈努力,现在省内主要河流流域几乎都发现有史前遗址分布。从地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远至南海诸岛上均有文化遗存的发现。

海南考古潜力巨大,海南考古工作者应时刻铭记总书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热切期望,深入挖掘海南考古文化内涵,以达到“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的宏大目标。

寻海南之源 定珠崖儋耳 探海丝之路

海南,古称珠崖、儋耳,明太祖朱元璋曾以“南溟之浩瀚,中有奇甸,方数千里”形容这片神奇热土,“南溟奇甸”遂为海南之代称。海南地处南海之滨,四面环海,隔琼州海峡与华南大陆相望,呈封闭的海岛自然形态。虽地处天涯海角,但自旧石器时代,历新石器时代,再至各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内涵丰富独特、一脉相承。新老海南考古人力争在三个海南考古热点研究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

寻海南之源。随着近年来昌化江流域燕窝岭、钱铁洞、红林农场等一批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海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从文化特征上看,海南旧石器文化具有典型的华南砾石石器特征,因而可以推断最早的海南人是由中原大陆迁徙而来,但其文化源头和进入海南的具体时期、路径等重大问题尚悬而未决。亟须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工作,填充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缺环,最终为海南人正本溯源。

2012年起,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开展长期合作。“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项目,荣获“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多项考古学空白。但海南新石器时代尚未发现明确的文化层叠压,尚未建立明确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和编年。今后的工作重心,应当置于西部昌化江流域和环海南岛地带两个重点区域,填补新石器时代各阶段之间的文化和年代缺环,以期建立重点区域的年代标尺,并以此树立内陆性文化和海洋性文化的两个标杆,最终建立海南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

钱铁洞遗址石锤

桥山遗址陶纺轮

钱铁洞遗址手镐

桥山遗址石器

定珠崖儋耳。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平定南越,翌年在海南设珠崖、儋耳两郡,标志着海南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珠崖、儋耳郡城址考古,一直是学术研究重点。但迄今为止,珠崖郡城址地理位置尚无定论,存“龙塘、旧州、遵谭”三说,且争执不断。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于1999年和2011年,对龙塘珠崖岭城和旧州城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试掘,虽有汉代遗物出土,但亦无法明确珠崖郡具体地属。儋耳郡城址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内,虽无地属争议,但目前暂定之“儋耳郡”城址未经考古发掘,其规模、布局、结构和年代、性质等皆无结论。近年来,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了珠崖岭郡址考古项目工作,儋耳郡城址考古项目也在有序筹划中。

旧州城出土汉代绳纹瓦

珠崖岭城址

探海丝之路。海南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在沿海地带分布着众多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关遗迹和遗物。如陵水、三亚等地的珊瑚石椁墓群,是中外交通往来和海上贸易的实证。石椁墓墓主即是唐宋时期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商人,他们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来,定居繁衍于此,死后葬于此处。环岛海岸线绵长,港汊众多,拥有多座天然便利的良港。这些各个历史时期留存的古港、古码头、古集市,乃至稍晚的明清时期船坞等遗迹,是过往商船补给供应和海陆相通的重要实证。西沙群岛,古称“千里长沙”,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是联系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通要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沙群岛海域陆续发现了大量古代沉船遗迹和遗物。如著名的“华光礁Ι号”沉船遗址,共发掘出水船体构件500多块,陶瓷器、铁器等各类文物近万件,是南海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今后,将重点考察废弃及沿用的各类港口、渡口、集市、船坞、灯塔等遗址,搜集各类航海船技和船货类遗存,调查现存各类民间海洋崇拜、宗教祭祀、渔捞方式、生活习俗等,全面调研各类海洋文化遗产,明确海南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定位和文化定位。

陵水土福湾珊瑚石椁墓

珊瑚石墓碑

“华光礁Ι号”沉船文物出水场景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陈:剖切历史 构建对话

12月22日,由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海南稽古 南海钩沉——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览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将持续至2021年3月20日。在此次考古成果展策划实施过程中,设计团队秉持根植考古研究、服务社会大众的原则,希望通过转变博物馆临展语言的方式,在展示海南考古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同时,破除“考古”这一特殊学科的严肃外表和专业壁垒,在公众和考古研究者之间构建对话的可能性,助力博物馆践行公众考古的理念。

在同海南省博物馆充分沟通和深入解读大纲的前提下,团队确立了展陈设计的策划思路:提炼重点考古成果,以现代展陈手法加以突出呈现,作为展览主线上的“筋骨”和亮点;整合同类型考古信息成果、展品等,形成凸显相应主题的组团,强化展览的内涵意义;强调多元文化影响的印证,彰显海南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加深观众对海南、对中华文明根深叶茂的认知。


时空中轴创意


“海南考古七十年”展视线通透的中轴是展厅总体布局的核心创意点,配合以艺术化的装置,希望对传统临展形制实现突破,从最表层的视觉感观开始,改变专业性主题展览的刻板形象。

将一以贯之的空间中轴上赋予时间线的概念,展开田野考古的时代分段主线;分段的主题界面则以考古和研究文献资料的展示,凸显考古成果的总结性和展览外延的丰富性,如同对纵向的历史进行“切片”,达成“面”的展示概念,进而塑造和定义相应展区的内容;文物和信息则以“点”状结构分布于轴线两侧,形成区域围合;最终塑造“点、线、面”共同作用的展示逻辑,升华展览主题。

序厅主看面模拟考古探方形态,通过中央的竖向开口,为观众打开一扇探究海南历史的窗户。支撑起展厅中轴的半透立体字、文献展台、水下考古剪影景箱以及展厅尽头的水下考古视频,尽成窗中之景,生发出一种通过海南考古工作,能够纵观历史、远涉南海的恢宏感受,彰显海南考古之意义重大。

艺术品般的年代立体字与精品文物独立柜组团,共同支撑起展示中轴,使观众能够直观地把握“海南田野考古”以时间为线索的展示结构,带着充分的准备汲取展览丰富的内容,从而增强信息传达的有效性。


考古文献梳理


文献与出版物是展览内容在另一个维度的浓缩,两组文献展台立于展厅的中轴,除了陈列有珍品孤本、可自由翻阅的学术书籍外,配置了承载丰富图片资料的数码触屏设备,扩展展览深度,提高互动性。在达成展示目的的同时提供拓展学习的机会,引导观众自发地去了解考古、关注考古成果,促进社会理解并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公众考古的氛围。


水下考古氛围


南海水下考古是海南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突出特色,展示手法依据水下考古的特点灵活呈现:借助双面可看的剪影景箱构建相对通透的展区围合,层叠的水下环境元素、文物造型与考古人的身影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表达。侧重展品脉络的故事性,挖掘和共享文物中蕴涵的历史、科学、审美和社会价值等,提升展览的可读性和精神层面的影响。

视频展区通过仿船木的搭建、文物模型的陈列,塑造沉船货舱截面的视觉形象,同时利用屏幕两侧暗色反光材质进一步增强画幅的纵深感,结合本展区海蓝色背景的打造,为观看水下考古视频的观众营造出身临其境、水下考古的感受。(组稿:海南省博物馆)

  编辑:卢 阳

  审核:崔 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