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折射早期边疆与内地的密切关系

摘要:   2014年,一条消息受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新疆地质工作者曾在新疆哈密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处发现了古代绿松石矿遗迹。一场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由此开始,考古队员迅速赶赴线索提到的戈壁滩。偌大的戈壁滩上没有参照物,加之天气突变,第一次寻找以失败告终。重整旗鼓后,他们再次踏入荒漠戈壁。最终,在黑山岭散落一地 ...

  2014年,一条消息受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关注:20世纪80年代,新疆地质工作者曾在新疆哈密市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交界处发现了古代绿松石矿遗迹。一场历时5年的考古发掘由此开始,考古队员迅速赶赴线索提到的戈壁滩。偌大的戈壁滩上没有参照物,加之天气突变,第一次寻找以失败告终。重整旗鼓后,他们再次踏入荒漠戈壁。最终,在黑山岭散落一地的采矿石器和大大小小的矿坑中,他们发现了绿松石。而眼前古代采矿工人生活的遗迹,露出了这处大型绿松石矿的冰山一角。

  “我国几乎所有的考古学文化中都有绿松石文物”

  “中国的中原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绿松石的地区,早在8600年至9000年前的贾湖一期开始,绿松石就出现于中原大地,直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边疆,我国几乎所有的考古学文化中都有绿松石文物,都将绿松石作为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我国绿松石矿主要分布在秦岭、祁连山、天山一带,将矿区连接起来,正好与古代西北丝绸之路中国段线路重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保护技术系副主任先怡衡讲述了他们5年多以来在新疆对绿松石矿的考古调查、发掘和发现。

采集到的绿松石 图片来自先怡衡

  “最终确定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对这处遗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我们在黑山岭绿松石采矿遗址发现了绿松石矿脉和古代采矿工具,根据这处遗址的范围、遗迹数量以及出土文物,认为这里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古代绿松石采矿遗址,也是目前新疆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采矿遗址。根据整个遗址所处的位置、结构布局、出土文物和碳十四测定,黑山岭绿松石矿业遗址最早采矿在公元前两千纪中期。也就是说,它最初开采的时间在距今3000多年前,繁荣发展在春秋时期。”先怡衡说道。

  在黑山岭绿松石矿业遗址里,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众多的绿松石矿石和半成品,绿松石颜色分为蓝色、绿色和杂色,块体大小不一,伴生玉髓料,今年还发现有青玉料。这说明黑山岭地区是一处多种宝玉石产矿区。

  “黑山岭矿业遗址大规模的开采量,必然产出大量的矿料,为了追寻这些矿料的去向,就必须建立基本涵盖我国主要绿松石产地的产地区分数据库,我们借助地球化学方法基本寻找到黑山岭绿松石的产地指纹特征。同时初步建立的我国首个绿松石产地判别模型,将新疆地区的绿松石产区特征成功地和中原矿区区分开来,借此初步找到了追寻新疆古代绿松石的流向。”先怡衡说。

  新疆早期宝玉石采矿技术的源头与东方关系密切

  “我们是从2016年开始进行考古发掘的,5年来,特别是这两年的系统调查,我们在黑山岭发现北中南三条东西走向的绿松石矿脉带。这些矿脉带均存在古代矿坑里,数量多达113处,分布范围20平方千米,规模巨大。整个矿区分为采矿加工区、采矿区、选矿区、生活区等,各个区的功能比较完善。”说到考古发掘的成果,先怡衡的脸上绽露出笑容。

  标号为北矿带K95号矿坑呈斜井状,南北长12米,东西宽8米,淤积后深度还剩5米,周围分布着大量的采矿石器。K15号矿坑位于南矿带,长29米,东西向开挖,坑口分布大量矿渣和石器陶片。目前保存最好的是K16号矿坑,它整体依山而凿,矿渣堆积成一个封闭的圆形结构里,存在平巷井和矿坑。最深的矿坑是K34号矿坑,最深处达12米,东西长90米。除此之外还有浅坑、石器集中的选矿点、沟槽和平巷井等遗迹,这些共同组成了矿区的采矿遗迹群。

  “K16号矿坑是整个矿区文化层堆积最厚的地区,也是遗迹遗物出土最丰富的矿坑。我们在此发现灰堆10余处,房址3处,遗物种类丰富。这里的区域堆积最厚处3.7米,最多可分为7层,这为研究该区域的人群、采矿技术变化以及区域环境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地层依据。”先怡衡说。

  考古发掘成果丰富令人惊喜。散布在整个矿区矿坑周边最多的是大量的采石器,形制多样。在这片矿业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数座房址,有居址踩踏、半地穴房址等不同形制的居住遗址。有些房屋由石板和石头组成墙体、斜坡式的门道以及灶组合而成。房屋内出土夹粗砂红陶、薄胎加细砂彩陶等不同时期的生活用品。一些房屋内还发现了绿松石半成品珠子和细石器加工,说明当时这里不仅仅是一个采矿区,还有一定规模的绿松石加工能力。此外还发现类似古代采矿人员祭祀的场地,出土带羊角符号的木雕。

  先怡衡说:“矿业遗址的陶器是很难保存下来的,全国范围内的矿业遗址迄今也没有几件很完整的陶器出土。黑山岭出土了数件形制完整的陶器,有水器亦有炊器,这类大型陶器大约高55厘米,红陶加粗砂,双腹耳,小平底,带刻划纹、倒三角纹、水波纹和附加堆纹,有些陶器内还残留食物残渣。还存在一种薄胎加细砂或泥质彩陶,连口耳,方格纹红底黑彩,明显异于前面所说的红陶,二者存在清晰的叠压关系,经推断这两种类型陶器分别与河西走廊的骟马文化和四坝文化关系紧密。出土石器数量数千件,类型多样。”

  初步研究成果显示:黑山岭绿松石不仅供周边地区使用,还辐射东部,进入黄河流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这一结论也为研究新疆早期“西玉东输”及“玉石之路”的形成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早期边疆与内地的密切关系提供了证据。最主要的是,黑山岭采矿人群无论是早期的四坝文化还是晚期的骟马文化,均与遗址东部河西走廊关系密切,采矿技术与秦岭河口绿松石采矿遗址、河西走廊采矿技术也颇为一致。如此看来,新疆早期宝玉石采矿技术的源头应与东方关系密切。

(图文转自:《光明日报》2020年12月22日09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