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本期主题】以价值特征要素认定为基础的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范式转变中的概念与方法更新|保护理论与实践

摘要: 作者:魏青这次分享的话题一方面来自于切身的实践和思考;另一方面来自对国际理念的借鉴,特别是这几年参加世界遗产大会,观察到世界遗产工作体系里可能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的一些新变化和发展。很多人认同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发生了保护范式的转变。“清源文化遗产”今年围绕这个主题做了重点介绍(相关链接见文末),这张由ICCROM的专家们总结归纳的图示 ...

作者:魏青

这次分享的话题一方面来自于切身的实践和思考;另一方面来自对国际理念的借鉴,特别是这几年参加世界遗产大会,观察到世界遗产工作体系里可能对我们工作有借鉴意义的一些新变化和发展。

很多人认同当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发生了保护范式的转变。“清源文化遗产”今年围绕这个主题做了重点介绍(相关链接见文末),这张由ICCROM的专家们总结归纳的图示引用过多次。所谓范式的变化,主要是指从相对传统的针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模式到更全面的文化遗产保护视角的转变,包括价值认知方面从关注价值物质形态的载体到关注为人所拥有的价值,目标方面从关注文物本体的健康状态到关注遗产跟人与社会在一起的健康状态,过程方面从专家权威驱动到社会参与等等。这些发展带来了遗产保护工作参与者的变化,以及因为参与者变化在遗产价值认知和遗产保护过程中互动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带来一系列新问题,今天重点讲讲对保护对象的理解和认定。

文物本体“之外”的保护对象

北京明十三陵

从国保单位分类看,北京明十三陵是古墓葬,但实际日常的保护对象大多为古建筑。在申报世界遗产时ICOMOS给出的评估报告中,明确明清皇家陵寝是具有文化景观特征的文化遗产。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十三陵遗产认定和保护管理的范畴非常有限,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以石牌坊、主神道和皇家陵寝为主的国保单位文物本体。尽管如此巨大的兆域范围已经纳入到了建控地带,但对历史环境的保护和控制力度是不足的。兆域内十几个村庄、上万人的生产生活,大量机构驻地,过境交通等等这些压力和影响,造成陵寝周边的山水环境、陵寝间的空间关系、神道沿线的景观视廊等重要的历史景观缓慢但可见的衰败。但这种价值损失似乎很难量化,长期以来当地政府虽受其困扰也很难痛下决心。最终引发上到中央、下到民众高度关注,对保护管理起到大力推动作用的,还是思陵一个文物本体的失窃案件。我觉得需要我们深思的是,为什么只有发生在文物本体上的价值损失,才更能令人痛心,催人警觉。

山西碛口古镇

多年前我们在碛口古镇保护规划中,探讨过哪些要素是商贸集镇特色的体现。这当然包括古镇选址、功能格局、建筑形式、空间结构等方面。但有两方面是我们特别关注的:一是很多商贸活动经年累月积淀的痕迹,比如货栈柱子上厚厚的油疤,不能当做污渍清除干净,而需要得到保护和展示。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洪水冲毁的中市街段落,不仅有最重要的商铺、街市,而且从历史照片上看,这段集镇临河是防御性极强的封闭式界面,这和冲毁后内部街巷的临河开敞界面是两种迥异的特征。这个真实的历史形态特征要不要表达,怎么表达?规划对此做了比较积极地探讨,还邀请了当时所有健在的六旬以上老人共同实地推演了缺失部分的格局和空间形态。现在回想,至少庆幸当年把这些特征记录了下来。这些在保护对象中该属哪一类,文物四有的档案记录需不需要,能不能够记载到这些?

来源:网络

贵州增冲鼓楼

贵州增冲鼓楼是一个典型的活态遗产,文物本体上有很多跟当地人生活、信仰、习俗密切相关的内容。比如每层屋面上的灰塑和檐口下的彩绘装饰、与时俱进的人物形象是鼓楼作为寨子代代人记忆载体的见证。文物本体上这种变化状态是不是应该延续,而不仅是凝固在某个时间点的原状?侗寨居民还有在围坐鼓楼火塘边讲古的习俗。这不仅是维系村民之间、村民和他们的历史之间文化和情感联系的重要习俗,烟火带来的干燥作用对建筑本身也有很大好处。这种常规来看对文物建筑有风险隐患的明火能不能保留在历史场所里?这些文化习俗也应是一种保护对象,那应该怎么去认定、保护,纳入我们习以为常地物质化的、静态化的管理模式中?

巴基斯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

还有一些非物质化的重要对象。例如巴基斯坦拉合尔古堡和夏利玛尔花园,有“静谧的绿洲”美称,但在前几年世界遗产大会上曾经被建议列入濒危,原因是遗产北边修建的高架铁路。可以看到高架线路在景观上做出了一些避让处理,但实际上无论是在景观的大环境之下,还是震动噪音,都被评估专家认为对“静谧的绿洲”这一核心价值特征造成破坏。这类项目中的“氛围”,会不会是一种比物质本体更有优先级的保护对象?

厦门鼓浪屿

在鼓浪屿申遗过程中,支撑起突出普遍价值的是一套内容和线索完整的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宏观-微观,物质-非物质等不同要素,重点突出文化多元性、社区功能的丰富性和厦门装饰风格的产生-演变-发展-成熟过程。申遗前,鼓浪屿在相当长时间内是作为风格多样的近代建筑群保护的。在那样的视角下,很多风格不典型、却是反映变化中关键过程的对象都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和保护。但如果没有这些要素构建出完整的主题框架和线索,很难从这个风格杂糅的建筑群梳理出一个更具意义的整体。除了单体建筑外,还有一类综合性的景观要素,把不同时期的人文要素和通过生命生长特征见证时间的自然要素组合在一起,构成历史时空间、人与自然间的对话场景。而从活态遗产保护的角度,我们更希望它能保持承载当代和未来具有场所意义的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

永泰庄寨

在永泰庄寨近期的遗产价值和保护策略探讨中,我们希望从特定的人地关系、区域发展脉络来整体认识庄寨个体建筑特色和群体分布特征背后的动因机制。这大致可以解读为当地家族繁衍发展中要处理的三组矛盾关系:有限的自然资源条件和家族生存发展的矛盾,家族必须开枝散叶于山林和在此过程中强化家族组织的矛盾,以及居于山林田野深处和身处险恶江湖所需要平衡的宜居和防御功能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通过一整套根植于家族文化的生存策略得以解决。要理解这些策略,需要体验庄寨在山林中的分布规律、族群的繁衍关系、庄寨与山林环境的关系,以及庄寨外在形式差异内部极其统一的文化内核。单靠列入高级别保护单位的文物本体显然不足以呈现这个丰富的价值体系,要构建完整的遗产价值,就需要纳入层次更丰富的保护内容,包括可以深度解读真实历史细节的丰富的族谱、契约文书。

庐山物候景观

还有一些尺度更大、更具动态性的对象,例如庐山的物候景观。在做庐山保护规划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梳理庐山的文化景观特征。人们在漫长历史的探索中与庐山自然景观的互动过程,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山水审美。这其中除了静态的山林沟谷,庐山的云海、云瀑、雾凇等物候景观是赋予庐山景观千变万化的关键因素。这在历代诗文中有丰富的表达。而这些场景,也是体验庐山意境、传达庐山价值的关键。那么这些是否应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关注的要点?当前的气候变化,是否将会对庐山的物候景观产生影响,当代的遗产保护管理要不要寻求一个科学的答案?

变化趋势对既有工具模式的挑战

随着保护范式的转变,我们对遗产主题、内涵和范畴的认知也在不断扩展丰富。与以往更偏向于文物古迹的理解方式相比,现在的视野更为全面,关注文化跟自然的交织、物质和非物质的融合。从世界遗产体系新类型、新项目的发展来看,这个变化趋势非常明显,也是世界遗产能够更好地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

在对遗产对象的认定方面,伴随这个过程还有两个维度的变化值得关注。一是空间尺度上的,从个体、组群看向整体、脉络,我们可能会随空间尺度的扩展看到一个更完整的整体,把零散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对这个整体来说,物质与非物质的,不同尺度上的要素特征,要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很难仅以单体构成要素的尺度解读价值。另一个维度是时间上的,特别是具有活态遗产特征的对象,无论是遗产核心要素还是环境要素,外在形态还是内在机制,在时间上都可能有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变化。在这些遗产里如何理解变和不变,如何把握物质或非物质层面延续至今恒定不变的东西?我想这些都是理解新尺度、新类型遗产时,非常重要的考量。

我们一直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是遗产价值,那么什么是对遗产的价值管理?很多现行的保护管理工具、方法和理念都是从价值出发的。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些往往都落实在一套明确的分类分级保护模式上。比如文物价值的分类表述,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和类型划分,以及建立在这之上的保护工程分级分类。包括世界遗产的类型划分和突出普遍价值标准的划分,其实也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作为工具,显然具有操作层面的实用性,但如果机械地运用这套模式来保护和传承遗产在历史时空和现实场景中丰富的、完整的、鲜活的意义,让这些意义得以被真切地感知,总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很难不因为这些工具的运用而使遗产价值的完整性被不同程度地割裂。这种工具带来的局限性,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和反思的,特别是当我们的目标和对象都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

价值特征要素的概念与方法

回到对世界遗产理念和方法的借鉴。在2019年的遗产大会,我们发现一个新的变化:在ICOMOS的专项评估里专门增加了一个评估单元,即针对所有文化遗产的“Attributes”进行专项评价,并且放在对OUV的评价之前。我在这里把Attributes译作“价值特征要素”。这个术语从出现在ICOMOS的评估中到现在大约20年。这20年的历程中,还有一些近义词被频繁使用,对应到中文大致是构成要素(Component)、元素(Element)、特征(Feature)等。最终Attributes被赋予更特定的含义,成为应用在突出普遍价值和遗产认定中的关键术语,并作为遗产价值最直接的承托,串联起遗产保护管理的逻辑线索。

通过进一步统计,还可以明显看到这个词的运用发展,和这20年来文化景观在遗产类型里的发展有着紧密关联。特别是一些早期案例,例如里约项目中,尽管首次申报没有成功,但ICOMOS评估里围绕Attributes的讨论认为,里约的“山海”城市形态特征是其最为重要的文化景观特点。最终,申报遗产区大部分是大尺度下的山海之间的关系,城市反而是遗产缓冲区部分的内容。这让人们充分理解承载遗产价值的核心要素是里约在城市规划里特意留出来的海滨和山林绿地,它们作为重要的城市功能组织在了城市空间结构里。再如,法国的喀斯塞文也是一个文化景观,首次申报也没有成功。ICOMOS在评估报告里指出,所谓田园牧歌式的动态场景是其十分重要的特征要素,这是这个地区几百年来,有宗教信仰的部族在此游牧生活和进行宗教活动的相关建设结果。后来这个项目也在ICOMOS的此番引导下调整申报策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到Attributes一词的早期运用是试图解决这类新的遗产类型所包含的以往保护体系难以覆盖的种种要素类型。在2011年的《操作指南》中,申报文本要求明确遗产的价值特征要素,并在保护与管理需求部分提出“应以保护和保存承载突出普遍价值的价值特征要素为目标”。

图/里约热内卢:山海之间的卡里奥卡景观

《申报指导手册》对Attribute这个概念做了相对完整的概念表述,并以乌干达卡苏比王陵为例进行解释。但是,中文语境中,对Attributes一词的翻译仍是非常多样化且不稳定的,并没有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我认为价值、特征、要素是这一术语需要包含的关键含义。这其中要素是基础,遗产认定一定要落实在一个结构清晰、内容明确的要素清单上;价值是根本,认定的要素应该直接反映遗产的价值内涵;特征是关键,认定不仅是计量,更需要明确特征表现,认定的特征状态需要直接表达价值内涵。要素的认定要很明确,但特征的范畴需要宽泛性,物质的、非物质的,人文的、自然的,静态的、动态的都可能包含在内,因此不建议译为“价值载体”,可能导致理解范畴的局限。以这三个词的组合或许更有利于反映这一概念的复合性,无论它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其核心一定是某种可被识别、感知的特征。这一概念的核心是一种因特征联系起来的价值与保护对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价值特征要素认定强调的是逻辑关系,而不是对要素类型的界定。这样的关系使价值特征要素在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与自然、物质非物质交融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支持遗产范畴的扩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跨尺度和跨类型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世界遗产第二轮定期报告就已经向全球提出对价值特征要素进行认定的要求。当时并没有很多国家积极回应,但也有一些做得比较好,比如英国,普遍有比较深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英国巴斯项目在管理规划里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价值特征要素认定框架:首先从遗产构成体系进行梳理,构成体系包含不同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及特点都明确列出,并明确了每个要素最为关键的在真实性上的表现形式。这是一种更有助于明确保护目标及任务的遗产认定方式。

图/英国巴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2019年世界遗产新申报项目中,有几个在价值特征要素认定上非常清晰,可借鉴的案例。例如日本的百舌鸟和古市古坟群美国申报的“赖特的20世纪建筑作品”项目意大利的普罗赛柯生产地项目也是一个几经挫折的项目,最终该项目聚焦在三个明确特征上,即生产地所在的地形地貌特征、种植技术的创造性以及马赛克状的葡萄园景观形态。而这三个特征中一个是漫长时空中可以保持不变的要素,一个是中长期可以保持延续的要素,一个是短周期内可以在基本特征下自由动态变化的因素。这为确定这个活态遗产中的“变”与“不变”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框架,也为将来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和发展提供指引并留有余地。这是价值特征要素在这类活态遗产中的典型应用,对我们相似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管理策略应该是有借鉴价值的。

图/ 2019年意大利申报的科内利亚诺和瓦尔多比亚德内的普罗赛柯产地

有必要多说一句的是,在《操作指南》中真实性评估有很多“指标”,很多人把这些“指标”机械地应用到遗产所有层次、类型的构成要素评估上去。但实际上,真实性的这些所谓“指标”,就是遗产特征展现的不同形式。一项遗产可能通过它的不同价值特征要素,以不同形式表达价值特征。清晰地价值特征要素认定,可以帮助我们更合理、更有针对性地运用真实性评估。对2019年申报项目进行归类也会发现,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涵盖了真实性评估中的各项“指标“,而是选择对其最为重要的特征类型进行分析评价。而哪怕是传统类型遗产,也会涉及到文化和自然,物质和非物质的联系。

图/历年大会决议中涉及价值特征要素记录的相关主题统计(点击查看大图)

在保护管理方面,我们对近20年大会决议里涉及价值特征要素的记录做了主题归类统计。可以看到涉及到管理方面的主题,很大一部分跟遗产认定相关,但也有很多跟遗产保护管理任务相关,例如制定遗产保护清单、评估建设发展的影响、评价保护方法过程中的完整性及真实性问题、遗产监测指标认定等。其中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历届会上触及价值特征要素问题最多的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案例中,专家认为被破坏的是老城肌理是它的核心特征要素,但当地官员说“我其实只拆了20%的房子”。显然,矛盾的焦点就在于价值特征要素的认定。

图/乌兹别克斯坦的沙赫利苏伯兹历史中心卫星图对比

从遗产保护完整的工作逻辑看,价值特征要素认定是个关键环节。它需要解决内容和特征,也就是定量和定性的认定,明确特征与价值主题的关联、要素间结构层次的梳理以及对要素特征完整准确的记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明确它的真实性评价指标和保护状态所面临的问题。之后再去看它背后的影响因素,然后针对影响因素和状态去评价和判断将来的保护管理措施应如何制定,并最终回归到对价值特征要素保存状态的评价。

最难的可能即便理解这样一套工作逻辑,价值特征要素认定的结果应该怎样成为具体的管理依据。客观地说,即使在世界遗产工作体系内也没有完成得很好。综合分析2019年的申报、评估和决议文件,可以发现价值特征要素认定内容和特征的清晰度总体来说表达得越来越模糊,这受限于现在突出普遍价值声明文本的形式和篇幅。保护管理规划是否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待长时间地探索。世界遗产第三轮定期报告提出了新的对所有遗产地价值特征要素的认定要求,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对各遗产地的遗产认定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梳理。而对于广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其他城镇乡村等类型的保护对象来说,可能更需要借鉴这一理念方法,看看以往的保护管理把握住了哪些,又忽略掉了哪些。

魏青

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本期内容根据魏青会议发言音频整理,经作者审定同意发布。整理人:王昕旸,胡玥。文中图片如无特殊标注均由魏青提供。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