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王晗《陕北黄土高原的环境(1644—1949年)》

摘要:   王晗 著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336页  目 录  绪论第一节 为什么要提出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中人类因素的研究第二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学术史研究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切入点、整体思路和史料评析第一章 地理环境的复原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复原第二节 人文环境的复原第二章 兴屯垦殖政策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第二节 ...

  王晗 著

  环境科学出版社 2020年5月

  336页

  目 录

  绪论第一节 为什么要提出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中人类因素的研究第二节 黄土高原环境变迁学术史研究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切入点、整体思路和史料评析第一章 地理环境的复原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复原第二节 人文环境的复原第二章 兴屯垦殖政策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第一节 兴屯垦殖政策的兴废第二节 兴屯垦殖政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三章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口变动、土地垦殖和土壤侵蚀关系研究——以洛川塬为例第一节 典型事件分析第二节 土地垦殖和人为加速侵蚀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四章 黄土残塬沟壑区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宜川县为例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第二节 土地垦殖过程分析第三节 土地垦殖过程中人为加速侵蚀现象分析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五章 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土地垦殖和民众应对——以绥德为例第一节 侵蚀环境的复原第二节 人与土地:环境变迁中的民众行为分析第三节 环境和民众应对:土地垦殖过程中土壤侵蚀现象分析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六章 典型流域的土地垦殖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米脂县东沟河流域为例第一节 历史地貌的解读与土地状况的复原第二节 土地垦殖与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第三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七章 黄土一沙漠边界带水利灌溉和土地垦殖过程分析——以定边县八里河灌区为例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学术史回顾第二节 八里河及其灌区地貌类型分析第三节 边界带环境和农牧业方式的抉择第四节 基本认识和初步结论第八章 区域社会、谋生方式和环境变迁的关系第一节 土地承载力判断第二节 人口变动和土地利用第三节 土地垦殖和环境变化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附录 米脂县姬家沟、贺寨则、年家沟实地调查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史研究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增强国家文化实力的一项重要任务。环境史家试图通过讲解人类与自然交往的既往经历,揭示当今环境生态问题的来龙去脉,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纵深性、广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进一步确证自然界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先在、根基地位,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提供思想知识资鉴。

    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作为国内环境科学领域的权威出版机构,以可贵的文化情怀和担当精神,几十年来一直积极支持环境史学著作出版,近期又拟订了更加令人振奋的系列出版计划,令人感佩!即将推出的这套“中国区域环境变迁研究丛书”就是根据该计划推出的第一批著作。其中大多数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加工完成的,其余亦大抵出自新生代环境史家的手笔。它们承载着一批优秀青年学者的理想,也寄托着多位年长学者的期望。

    环境史研究因应时代急需而兴起。这门学问的一些基本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陆续介绍到中国,20多年来渐渐被学界和公众所知晓和接受,如今已经初具气象,但仍然被视为一种“新史学”——在很大意义上,“新”意味着不够成熟。其实,在西方环境史学理念传入之前,许多现今被同仁归入环境史的具体课题,中国考古学、地质学、历史地理学、农林史、疾病灾害史等诸多领域的学者早就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环境史学乃是植根于本国丰厚的学术土壤而生。这既是她的优势,也是她的负担。

   最近一个时期,冠以“环境史”标题的课题和论著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但迄今所见的中国环境史学论著(包括本套丛书在内),大多是延续着此前诸多领域已有的相关研究课题和理路,仍然少有自主开发的“元命题”和“元思想”,缺少自己独有的叙事方式和分析工具,表面上热热闹闹,却并未在繁花似锦的中国史林中展示出其作为一门新史学应有的风姿和神采,原因在于她的许多基本学理问题尚未得到阐明,某些严重的思想理论纠结点(特别是因果关系分析与历史价值判断)尚未厘清,专用“工具箱”还远未齐备。那些博览群书的读者急于了解环境史究竟是一门有什么特别的学问?与以往诸史相比新在何处?面对许多与邻近领域相当“同质化”乃至“重复性”的研究论著,他们难免感到有些失望,有的甚至直露微词,对此我们常常深感惭愧和歉疚,一直在苦苦求索。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环境史学不断在增加新的力量,试掘新的园地,结出新的花果。此次隆重推出的20多部新人新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不论可能受到何种批评,它们都很令人鼓舞!

    这套丛书多是专题性的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针对历史上的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矿物、森林植被、野生动物、有害微生物(鼠疫杆菌、疟原虫、血吸虫)等结构性环境要素,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人类社会事务——环境调查、土地耕作、农田水利、山林保护、矿产开发、水磨加工、景观营造、城市供排水系统建设、燃料危机、城镇兴衰、灾疫防治……开展系统的考察研究,思想主题无疑都是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关系。众位学者从各种具体事物和事务出发,讲述不同时空尺度之下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彼此因应、交相作用的丰富历史故事,展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历史面相,提出了许多值得尊重的学术见解。

    这套丛书所涉及的地理区域,主要是华北、西北和西南三大板块。不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它们在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地理环境复杂、生态系统多样、资源禀赋各异,成千上万年来,中华民族在此三大板块之中生生不息,创造了异彩纷呈的环境适应模式,自然认知、物质生计、社会传统、文化信仰、风物景观、体质特征、情感结构……都与各地的风土山水血肉相连,呈现出了显著的地域特征。但三大板块乃至更多的板块之间并非分离、割裂,而是愈来愈亲密地相互联结和彼此互动,共同绘制了中华民族及其文明“多元一体”持续演进的宏伟历史画卷。

    我们一直期望并且十分努力地汇集和整合诸多领域的学术成果,试图将环境、经济、社会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整体,采用广域生态一文明视野进行多学科的综合考察,以期构建较为完整的中国环境史学思想知识体系。但是实现这个愿望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一步一步去推进。就当下情形而言,应当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依然是大力开展区域性和专题性的实证考察,不断推出扎实而有深度的研究论著。相信在众多同道的积极努力下,关于其他区域和专题的系列研究著作将会陆续推出,而独具形神的中国环境史学体系亦将随之不断发展成熟。

    我们继续期盼着,不断摸索着。

  麦克尼尔:民族主义与生态环境

  

夏明方《文明的“双相”》:近代中国的灾害史和生态史

  

鲁西奇|“越”与“百越”:历史叙述中的中国南方“古族”

成一农: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和“疆域观”及其转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黄土高原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黄土高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