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青韵流芳,温润华夏——“青瓷与青瓷文明”讲座纪要

摘要:   2020年12月23日上午,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明老师在随园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青瓷与青瓷文明”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36讲(文博大家讲坛第9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来自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42名学员及文博系本科生、研究生等 ...

  2020年12月23日上午,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建明老师在随园校区逸夫楼一楼报告厅,做了题为“青瓷与青瓷文明”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36讲(文博大家讲坛第9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来自昆山市文化遗产系统业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的42名学员及文博系本科生、研究生等共计八十余人聆听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郑老师首先对青瓷与青瓷文明进行了阐释。青瓷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瓷器,更是其它瓷器的母体。它出现于夏商、成熟于东汉、繁荣于唐宋元,延续至今。唐代以前,浙江青瓷史几乎代表世界的制瓷史;唐代以后,在南方青瓷的影响下,北方先是烧造青瓷,后发展出白瓷,形成席卷全国的态势,成为一个国家的符号。考察瓷器的发展演变史可以发现,早期的瓷器作为礼器使用,之后虽然经历了不断日用化的过程,但仍然保持着一些礼制色彩。瓷器与玉器是最中国的代表,二者在审美上亦是相通的,瓷器最开始就是仿玉器而出现。青瓷是江南地区最具特征的文化符号,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郑老师认为青瓷可以上升为一种文明体系。

  青瓷文明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地区,以环太湖地区为核心区,包括整个浙江地区,以及周边的苏南、皖东南、赣东、闽北地区。这一文明大约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发展于马桥文化时期,兴盛于战国时期,是本地区自马家浜-崧泽-良渚-钱山漾文化序列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悠久而独特的根基。青铜技术是在与草原民族交流的过程中从外部传入的。在先秦时期青铜文明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江南地区唯独保持了自身以青瓷为代表的文化面貌。这背后不是经济因素的制约,而是精神文化因素的影响,是有一种非常强大的文化心理在支撑。在两汉青铜文明逐渐退潮之时,青瓷文明从原始瓷跃进为成熟瓷器。唐代之后,伴随着瓷器的全国化,青瓷文明融入到中华文明整体的发展进程当中,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到今日仍不可或缺。青瓷文明与中原地区青铜文明的钢猛之美有巨大的区别,具有江南水乡典型的柔性或柔和之美,同时具有如水一样的韧性和坚毅。而青瓷所具有的温润特性,又与以中庸思想为特质的儒家文化相契合。

青瓷文明分布区示意图

  之后,郑老师对青瓷文明的三大要素——原始瓷、印纹硬陶和土墩墓逐一进行解读。

  作为原始瓷最重要的起源地,浙江地区夏商时期的窑址至少有三个代表性类型——瓢山类型、北家山类型与南山类型,基本可以建立从陶向瓷的转变过程。夏代瓢山类型因窑温技术的提高,开始烧造硬陶,并在表面开始出现玻璃质感的釉层。但胎较为疏松,以灰黑色为主。釉色较深,技术比较原始。夏末北家山类型认识到釉与胎存在着相互关系,开始有意识地选择胎土,胎较细腻,胎色和釉色均变浅,出现部分原始瓷产品。商初南山类型原始瓷与硬陶生产完全分离,胎质致密,釉色基本为青色,整个南山商代窑址群几乎纯烧原始瓷。

  浙江地区是原始瓷的烧造中心,原始瓷窑址发现于两个区:一是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二是以萧山为中心的浦阳江下游。其中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先秦时期窑址是目前全国最重要的窑址群,达140多处。东苕溪流域位于山区和平原的过渡地带,具有瓷土丰富、燃料充足、低山缓坡适宜修建龙窑、水运条件便利等有利条件。此地区先秦时期窑址具有出现时间早、序列完整、窑址密集、规模庞大、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烧造工艺成熟、原始瓷与印纹硬陶单独烧造、出现独立窑区等特征。

原始瓷烧造中心分布图

  东苕溪流域夏代窑址中出现了最早的原始龙窑,原始瓷的胎釉还相当不稳定但出现了仿青铜器物。属于商代的南山窑址继续可见龙窑,器物以豆为主,包括尊、簋、罐等,多为礼器类。这一时期是原始瓷的初步发展时期,胎色灰白、致密而稳定,釉十分不稳定,少量器物釉较佳。西周春秋时期窑址以德清火烧山为代表,发现有窑炉遗迹多条。西周时期原始瓷完全成熟,并迎来大型礼器发展的高峰。大型礼器以筒形卣、垂腹卣等为代表,器型巨大、装饰复杂、胎釉佳。战国时期窑址以亭子桥为代表,规模大,窑炉密集。这一时期是原始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器类的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除生产日用器皿外,还大量生产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及农具等,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以甬钟、錞于、句鑃、悬鼓座为代表的大型礼乐器的生产,目前仅见于这一窑区。战国时期则大量涌现各种支烧具,成功解决了甬钟、句鑃类器物的装烧方法,使得瓷器的烧制更加均匀,这是瓷器发展史上一大革命性的技术进步。

夏代原始龙窑

商代原始瓷豆

西周晚期-春秋早期原始瓷鼎

战国时期原始瓷悬鼓座

  原始瓷的使用中心即青瓷文明的分布区。而原始瓷的分布区则遍布大半个中国,北至北京,西至甘肃、宁夏,南至广东,均有分布。

原始瓷分布示意图

  浙江地区的印纹陶至少在距今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中即已出现,而印纹硬陶至少在本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成熟。在本地区中,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的发展大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夏商时期印纹硬陶为主,纹饰最为复杂,原始瓷尚不多;西周时期原始瓷上行,印纹硬陶则发展至鼎盛,出现了大型高等级印纹硬陶礼器;西周以后原始瓷超越印纹硬陶成为主流,印纹硬陶的器形与纹饰逐渐走向单一。

  在印纹硬陶的发展演变中,云雷纹是一大特点并且有着完整的发展序列。浙江地区印纹硬陶上的云雷纹上可追溯至金坛三星村遗址出土红衣陶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神人兽面”纹和福泉山遗址出土陶壶上的纹饰,经夏商时期的发展,西周以后逐渐演变为“回”字纹与方格纹。

西周时期印纹硬陶

  土墩墓是青瓷文明又一大要素,中原地区墓葬封土的出现即是受江南地区土墩墓的影响。太湖地区是土墩墓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具有出现时间早、序列全、种类齐、等级较高的特征。德清小紫山土墩墓群的时代从马桥文化时期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墓葬结构有土墩墓、石室土墩墓、石床型土墩墓、土坑墓、岩坑墓等。其中马桥早期的岩坑墓和商代中晚期墓葬是目前南方正式发掘的最早的土墩墓,为探索土墩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绍兴平水镇一带集中了一大批大型墓葬,可能是越国的王陵区。

马桥文化早期岩坑墓

商代土墩墓

  接着,郑老师分析了青瓷文明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他认为青瓷文明的出现是当地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产物。首先从原始瓷的功能而言,在无锡鸿山越墓中,墓葬规模的大小、等级的高低与随葬原始瓷数量的多寡、器类的丰富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因此原始瓷在功能上相当于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是权力与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征,是一种显赫物品(prestige-goods)。从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来看,东苕溪中下游地区自良渚文化衰落后至钱山漾文化时期进入了地区文明的最低谷。到了夏商时期,此地区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中心——下菰城,进入到了社会再次复杂化的上升阶段。在下菰城周边围绕着一大批遗址、墓葬以及窑址,遗址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密集、原始瓷出土相对集中的特征。与此同时,具有投入大、不易掌握、与直接的生活活动无关等特点的原始瓷作为显赫物品而出现。战国时期越国的政治中心转入绍兴,绍兴地区的遗址等级最高、贵族墓葬最为集中,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使用等级高的原始瓷器,体现了上层贵族对显赫物品的控制。这一时期越国国力兴盛,原始瓷也发展到了顶峰。随着越国对中原礼乐文明的吸收接纳,大量的高质量仿青铜礼器与乐器的原始瓷器出现。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随着越国的衰落,原始瓷的生产亦进入了衰退期。

下菰城与周边遗址、墓葬、窑址关系图

绍兴地区出土原始瓷器

  此后,郑老师介绍了成熟瓷器的出现与发展过程。目前发现汉六朝成熟瓷器的省份以浙江最为主要,而以上虞为中心的曹娥江流域是最重要的窑址群。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在这里蜕变为成熟青瓷,并在三国西晋时期形成了中国成熟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唐代以越窑秘色瓷为代表的青瓷体系和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体系构成了“南青北白”的瓷业格局。青瓷走出江南一隅,开始席卷全国,成为国家性的文明因素。近年来上林湖地区窑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揭示了秘色瓷的基本特征,并首次理清了秘色瓷的兴盛过程。相较于普通青瓷,秘色瓷的胎更白更细密。釉中Fe2O3含量更低,CaO含量更高,使得釉面更加莹润。制作上更加精细,表面看不见制作痕迹。同时秘色瓷装烧工艺非常特殊,使用一次性的瓷质匣钵。秘色瓷大致从大中年间(847-859年)出现,咸通年间(860-873年)达到顶峰。随着资源的枯竭,五代开始秘色瓷的质量日益下降,此前凭釉色及造型取胜的秘色瓷出现越来越多精细刻划的装饰。进入宋代,在“南青北白”的基础上出现了名窑荟萃的新景象。这一时期的宫廷用瓷有两大特点:一是造型上简约不失精致,端庄大气;二是釉色上匀净温润,使得瓷器达到了如玉的效果。而以北宋灭亡为界,伴随着国土的沦丧,以青瓷文明为核心的审美文化也在退却,大众化的审美占据了主流。随着元代青花的出现和明清时期彩瓷的兴起,青瓷的地位式微。但也自金代开始,瓷器开始了自越国烧造仿青铜礼乐器以来的又一次大调整,这恰恰展现了瓷器文明的韧性。

上虞凤凰山窑址出土青瓷簋

唐代越窑秘色瓷

南宋龙泉窑凤耳瓶

  除了在中华大地上的扩展之外,瓷器亦在逐步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文明因素。六朝时期浙江的瓷器首次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被发现,主要集中在朝鲜半岛的百济地区。唐宋之际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瓷器最远可输出至西亚、北非、东非一带。明清时期瓷器的影响扩展至全世界。瓷器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背后即是中华文明的对外输出。

六朝时期瓷器外传线路图

唐代青瓷外传线路图

  最后,郑老师指出,青瓷在国家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江南地区的青瓷文明与中原地区的青铜文明同时出现。在刚猛的青铜文明席卷全国时,青瓷文明凭借着自身的韧性抵挡住了冲击,在偏居东南一隅中酝酿着巨大的能量,之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爆发开来,并影响至今。对于青瓷与青瓷文明的认识,还有更大的深入空间。

  讲座结束后,王志高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他说,郑老师从青瓷讲到青瓷文化,再上升到青瓷文明体系的构建,其研究成果大大提升了学界对于包括瓷器起源在内的诸多问题的认识。在交流提问环节,现场培训班的学员和文博系学生分别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向郑老师请教,郑老师一一予以耐心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文:王耀文 图:王利)

  (图文转自:“南师文博”公众号)

责编:荼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