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考科特佩 (Kok Tepa) 遗址

摘要: 考科特佩 (Kok Tepa) 遗址考科特佩遗址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以北25公里的开阔平原上, 北部有低矮山丘, 西南15公里为泽拉夫善河。考科特佩遗址为一聚落和古城遗址, 东西长920、南北宽865米。遗址现存内外两道城墙, 内城保存较好, 墙体基本连续, 平面近三角形, 面积约16万平方米;外城已不完整, 仅余部分北墙。墙体均由泥砖垒砌, 其上有半圆形的马面和 ...

考科特佩 (Kok Tepa) 遗址

考科特佩遗址[3]位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以北25公里的开阔平原上, 北部有低矮山丘, 西南15公里为泽拉夫善河。

考科特佩遗址为一聚落和古城遗址, 东西长920、南北宽865米。遗址现存内外两道城墙, 内城保存较好, 墙体基本连续, 平面近三角形, 面积约16万平方米;外城已不完整, 仅余部分北墙。墙体均由泥砖垒砌, 其上有半圆形的马面和角墩, 墙外有护城河。内城东南角有一高墩, 可能为高等级建筑基址。

图二一陶高领罐   下载原图

该遗址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前阿契美尼德时期, 时代为公元前16~前6世纪;第二期为阿契美尼德时期, 时代为公元前6~前4世纪;第三期为希腊化时期, 时代为公元前4~前2世纪;第四期为前贵霜时期或月氏时期, 时代为公元前2世纪之后。

前阿契美尼德时期, 该遗址的城墙尚未修建, 但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定居聚落, 发现有较厚的文化层堆积和各种房屋、神殿、陶窑、灰坑等遗迹。房屋均为半地穴式, 以泥砖垒砌。这种泥砖一面呈凹状, 一面呈凸状, 相互咬合垒砌, 非常富有特色, 同样的砖在阿弗拉西亚布遗址也有发现。有的居址内还发现有大麦等粮食作物。出土物证明其和亚兹文化有密切联系。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 其版图一直扩张到了撒马尔罕附近, 该遗址的外城城墙即修建于此时。这一时期还发现有大量带有院落的房屋、神殿、陶窑等遗迹。大部分建筑也用泥砖垒砌, 泥砖一面平, 一面凸, 砌好一层之后堆土再砌另一层, 与前一阶段差异明显。神殿为高台式建筑, 整体有外墙, 门侧有燃火处和盥洗设施的遗迹, 门道处有台阶通向中央大厅, 大厅中部又有一高台。

图二二铜   下载原图

图二三墓葬出土器物   下载原图

1.铜2.铜镜3.铁烛台4、5.陶熏香炉6.银杯7.银盘8.骨梳9、10.铁刀

公元前4世纪, 亚历山大东征灭亡波斯帝国后即占领了撒马尔罕周边区域, 并向这里大量移民, 该遗址遂成为希腊人的一个定居点, 开始进入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的遗迹构成了遗址的主体部分, 遗址的内城城墙即于此时修建, 并在这一时期先后重修了三次。此外, 还发现有宫殿、神庙、房屋、作坊等遗迹, 其中铸铜作坊内尚保留有炼炉和镰刀范等。另外, 城外还发现有这一时期的墓葬。此时期的陶器具有明显的希腊文化特征, 其他出土物也显示出与巴克特里亚地区的紧密联系。

公元前2世纪之后, 城址即被废弃, 废弃原因尚不得而知。城址废弃之后, 该处仍有人类生活, 并在城内外留下了较多的墓葬等遗迹。内城东南角的高墩上发掘了2座属于这一时期的贵族墓葬, 并发现有大量重要迹象。

两座墓葬东西并列, 其中西侧一座为空墓。东侧一座为土洞墓, 深达10米, 墓室为穹隆顶, 东西两侧有壁龛。该墓曾经被盗, 但人骨和随葬器物大多保存尚好。墓主为一女性, 置于墓室北壁处木棺床上, 仰身直肢, 头向东。头骨被人为变形, 并放置于银盘上, 银盘被有意做成适合头骨的形状。墓主头戴由三片金叶组成的金冠, 面部覆盖缀有玻璃珠的面纱。人骨肩部至踝骨周边出土有345个金饰件, 应是服装上的装饰。腰部出土3个金带扣, 应是腰带的部件。头侧和足部附近各放置1件灰陶熏香炉, 左肩部附近出土1件银杯, 左腿处出土2件铁刀。右手处出土1个刺绣包, 其内放置铜镜和骨梳, 其中铜镜为中国汉式铜镜四乳禽兽镜, 而骨梳上有双马头形象的装饰, 具有斯基泰—萨尔马提亚风格。另外, 该墓东侧壁龛中出土有2件高领红陶罐和1件希腊式陶壶, 西侧壁龛中发现有牛骨等食物遗存和1件斯基泰式铜。墓室口部放置有树枝状的铁烛台 (图二一~二三) 。

根据出土物, 即可推知该墓葬的年代。尤其是其中的四乳禽兽镜, 应该是中国的产品, 该类铜镜在中原流行于西汉中晚期, 可见该墓的年代上限约在公元前1世纪。当地学者认为该墓为大月氏贵族墓, 也有学者认为是塞人贵族墓。

考科特佩遗址规模大、延续时间长, 经历了从青铜时代的聚落遗址、波斯至希腊化时期的城址到前贵霜时期游牧民族墓地的演变过程, 不同时代的遗迹、遗物类型众多, 特征鲜明, 内涵丰富, 是乌兹别克斯坦重要的文化遗产点之一, 对于研究撒马尔罕周边区域文明起源、早期农业社会发展、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关系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科克特佩遗址区域图,遗址的东南部居住的是等级比较高的领主居城,在西北部区域居住的是普通的老百姓,这两个区域都有城墙围绕。科克特佩遗址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公元前13世纪,一直沿用到公元前4世纪。这个遗址最早的考古工作开始于90年代。

科克特佩一期应该是不属于粟特人文化的。一期所建的建筑基本为半地穴式房屋,陶器基本上为手制。目前尚不明确遗址中大型建筑是怎样建造的。其社会经济是半农半牧的形态。

公元前9-8世纪,科克特佩二期出现了,文化与一期完全不同。从二期开始,是属于粟特文化的范围,建筑属于方形的建筑,陶器基本上为轮制,语言也同一期的语言是不同的。一期人所使用的不清楚,但是二期人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伊朗语语系,使用伊朗语交流。二期时,人们开始建立城墙。二期建造了两个建筑,一个是王城,一个是祭祀遗址。祭祀遗址据推测为拜火教,但与一般我们认识的祆教应该不为同一类。

科克特佩遗址中一期、二期文化完全不同,二期的粟特文化是非常完善的,包括建城的方式,祭祀的信仰都是非常完善且成体系的。那一时期,粟特人活动和迁徙的范围比较广阔,专家不认为粟特文化是从科克特佩一期发展而来的,而是外来的。一些专家认为,粟特人应该就是信仰祆教。

根据考古勘探结果,该遗址大约起始于公元前12-13世纪。根据碳测年,前两个数据为科克特佩一期遗迹的测年结果。而遗址二期(粟特文化)应该是起始于公元前862年。

饼图中,深色的部分是手制陶器的比例,而浅色部分是带有彩绘和装饰的陶器。科克特佩一期,应该与楚斯特文化的陶器是比较相近的,在新疆地区的一些史前遗址当中也有出土类似的陶器。

深色圆形部分为科克特佩一期的建筑基址。浅色部分为一期第二阶段,基址呈现方形。

发掘现场

一期房型为半地穴式(黄色,紫色),二期(绿色)开始为方形的地面建筑。

科克特佩一期是手制带彩绘的陶器,与仰韶文化的纹饰比较相近。科克特佩一期是青铜时代。陶器的耳的制法与楚斯特文化是比较相近的,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史前遗址当中也出土过陶器有着类似的制作方法。

科克特佩一期出土的石镰

乌兹别克斯坦的一些考古学家认为,科克特佩一期出土的石镰与仰韶文化的石镰有着相似之处。这种形制的石镰在伊朗地区一般见不到,所以他认为这种石镰与古代中国有着一定的联系。

科克特佩二期也就是粟特时期的遗址,规模较大且处于地面之上。城址的周边还有角楼形制的建筑。类似的大规模方形遗址在中亚地区尤其是乌兹别克斯坦随处可见,属于比较基本的建筑的形式。

图中是科克特佩二期到三期(粟特时期)的遗址,这个遗址在三期的被最终遗弃,之后游牧部落来到这里,将一个公主埋葬在这一遗址之上。公主的墓葬的形制是斜坡墓道,洞室墓。有些人将这个墓称为月氏人墓,这里埋葬的为一名女性,全身穿戴金饰。

图中是亚历山大进入粟特地区的线路,先来到科克特佩/撒马尔罕区域,最后到达锡尔河流域建立了亚历山大最后一个城市(极东亚历山大),后来去到印度。锡尔河成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的界限。亚历山大帝最后停留在了锡尔河的区域。

刚才提到的月氏公主墓葬及墓葬的形制。埋骨于此的公主其领口、腰带和头饰均为金饰。墓葬的时期,也就是张骞进入到中亚的时期,也就是康居时代。

墓葬中发现了一枚铜镜,报告人认为是“汉代铜镜”,时间大约是一世纪左右。部分现场专家认为铜镜风格倾向于南北朝时期,报告人解释说对于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只要出土中式风格的铜镜,一般会直接以汉镜代指。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