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施耐德教授系列讲座第一讲“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纪要

摘要: 2016年12月7日,考古所8楼多媒体厅内座无虚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讲座第8-12讲正式拉开帷幕。担任本次5场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古埃及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现场  在讲座正式开 ...
2016年12月7日,考古所8楼多媒体厅内座无虚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讲座第8-12讲正式拉开帷幕。担任本次5场系列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古埃及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学生们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由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向在场来宾介绍了施耐德教授的简历和研究方向,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施耐德教授对王巍所长邀请他来参与埃及考古系列讲座表示由衷的感谢,对我国国内的埃及学家以及在场听众的到来致以谢意。他向在场来宾介绍了本次系列讲座的主题关系,讲座主题力争覆盖古代埃及的多个方面,主要内容有埃及国家的形成、宗教信仰、葬俗观念和社会阶层关系等。施耐德教授的第一场讲座题目为《古埃及的城邦与帝国》。


王巍所长主持讲座

  首先,施耐德教授简要地介绍了古代埃及的自然环境以及埃及学的概况。众所周知,尼罗河是埃及文明不可或缺的自然条件,它为埃及居民提供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耕地。然而,埃及的可居住土地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小。施耐德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较:埃及拥有大约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但实际上,可居住面积只有北京行政辖区的两倍。这些居住区大部分位于尼罗河谷和三角洲地区。所以,尼罗河的泛滥与农业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埃及百姓非常依赖尼罗河。实际上,埃及的统治者很早便意识到,掌握尼罗河的控制权即掌握了统治埃及百姓的权力。法老作为神在人间的代表,职能之一就是确保尼罗河水适宜的泛滥,干旱和洪涝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五千年来,埃及国王作为王权的基础从未改变过。尼罗河的河道在历史上频繁变动,埃及国王虽然无法对自然现象进行控制,但可以通过种植、监管来间接统治尼罗河流域的居民。


托马斯•施耐德(Thomas Schneider)教授主讲

  公元前250年的埃及祭司马涅托将埃及历史划分为30个王朝,现代学者在此基础上将埃及统一强盛的时期称为“王国时期(Kingdom)”,将政权分裂的时期称为“中间期(Intermediate Period)”。施耐德教授指出,“中间期”的说法形成于19-20世纪的欧洲学界,我们对这些中间期的了解较少,也存在一些错误看法。现在的埃及学家们正逐渐细化和改良这种观念。他给出了较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古代埃及历史分期:

     史前时代(公元前3000年以前)
     前王朝时期(公元前3000-前2700年)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700-前2200年)
     第一中间期(公元前2200-前2050年)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0-前1650年)
     第二中间期(公元前1650-前1550年)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70年)
     第三中间期(公元前1070-前664年)
     晚王朝时期(公元前664-前332年)
     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年—公元4世纪)

  施耐德教授阐释了关于埃及王权的意识形态。埃及国王是荷鲁斯神在人间的代表,负责维护“世界”秩序。在神庙的祭祀浮雕中,经常刻画有国王向神献上玛阿特形象的场景。玛阿特(Maat)代表公平、正义、真理,象征着秩序,而与之相对的是伊斯费特(Isfet),后者是混沌的代名词。献上玛特、对抗伊斯费特便成为埃及国王的使命,具体体现在国王平定内乱和打击外敌的战斗。荷鲁斯作为国王的守护神,以鹰隼的形象出现,守卫王权。所以,国王重创外敌这一题材在古埃及的历史上经久不衰。从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埃及法老,到公元后行使法老权力的罗马皇帝,都使用了同样的题材,就像下面两幅浮雕画面表现的那样。


不同时期法老“打击外敌”的形象


代表敌人的“九弓”形象

  法老还将外敌俘虏的形象雕刻在神庙通道上,通过脚踏敌人,走入神庙这一形式,宣扬征服敌人,展现王权。埃及人把外族所擅长的武器“弓”作为外敌的标志,九为数字的最高,所以“九弓”意为所有的外族敌人(如上图所示)。

  施耐德教授强调,脚踏九弓、打击外敌、进献玛阿特等是古埃及国王反复使用的宣扬埃及王权的形式化题材,并不能作为判断历史事实的依据。同时,即便埃及国王战斗失败,他们也不会将其记录下来,所以关于埃及真实的战斗情况,我们无从知晓。例如,图坦卡蒙的珍宝盒上铭刻着他抵御外敌的形象,但实际上,这位年轻的法老从来都没有踏上过战场。


图坦卡蒙以神化的形象践踏外敌

  施耐德教授进而指出,法老为了体现自己作为统治者的权力,他出现时的形象始终完美无瑕,面部洁净,头戴王冠或神冠,衣着华丽,从不展现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同时,王权的至高无上和国王的完美形象也被古埃及人用文字记录了下来,埃及学家称这种文本为“忠诚说教文(The Loyalist Instruction)”。以下为第12王朝时期忠诚说教文的节选片段,其文字生动优美,是中王国时期埃及文学的代表作:

  “他是感知,在每个人心中,他能够洞察一切。他是太阳神,大家能够看到他的光芒,因为他比日轮可以照亮上下埃及更多的地区。他可以让植物生长,甚至超过洪水泛滥时期的生长状态。他让上下埃及获得胜利和生机。当他开始愤怒的时候,鼻孔会变凉,但是当他平静的时候,人们可以重新呼吸空气。他是塞赫麦特(狮头女神,掌管战争和瘟疫),惩罚那些违背他统治的人,而且那些不能获得他认同的人会充满愧疚。”

  古埃及国家行政区共划分为42个“诺姆”(即省)。公元前1800年之前,每个诺姆都由省级行政官进行管理,公元前1800年之后由市长进行区域管理。其中的原因和变化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古埃及的官职头衔十分繁复。在第5、6王朝时期,官职系统就已经非常完备,其中被称为“维希尔”的宰相掌管着国家命脉。这一职位最初由王室家族掌控,后来逐渐转移到世袭的地方精英家族中。

  埃及经济以小农经济为主。王室家族在早期阶段掌控全国经济大权,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庙、军队和一些国家机构也拥有了独立的财产。他们之间在土地分配上面一直存在竞争。施耐德教授强调,埃及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为贸易,其中包括远程贸易和区域内的贸易。这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的经济运转,另一方面还确保了上层社会奢侈品的来源。比如哈舍普苏特女王远征蓬特地区(现埃塞俄比亚北部),将其获得的香料和贵金属等记录在神庙内。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埃及的远程贸易有可能已经到达中非地区。

  施耐德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至少从新王国开始,埃及上层社会的每个人几乎都有一架属于自己的马车,这可以和我们现在的汽车做类比,马车是当时埃及人身份的体现。但是,在古代埃及马匹价格不菲,通过一副讽刺壁画就可以看出来。画家用两头奶牛替换了原本作为拉车牲畜的马,言下之意是无法负担马的价格,只得用牛。最后,施耐德教授以公元前两千纪埃及进入帝国时期后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作为讲座的结尾。


出自底比斯墓葬的壁画

  在此次讲座中,施耐德教授不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还举了很多趣味盎然的例证,并讲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可以说,本次讲座为中国听众带来了关于古埃及王权制度和王权观念等国际性学术前沿的问题,激发了在场考古学专家和听众对若干问题的热烈讨论。专家学者们纷纷与施耐德教授就马匹在埃及的出现时间、埃及人使用马的状况、古埃及人关于神圣王权的观念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术交流。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