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真珠舍利宝幢"是如何打造的?

摘要:      在苏州博物馆塔放瑞光展厅的中央陈列着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由须弥座、经幢和塔刹等主要部分组成,共用真珠近4万颗,由木、金银、琉璃等装饰而成,显得异常华贵而引人瞩目,是北宋工艺的集大成者。  真珠舍利宝幢   这样一件精美文物涉及很多工艺门类,但因各人的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有人说九种,有人说十几种 ...

  

   在苏州博物馆塔放瑞光展厅的中央陈列着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宝幢由须弥座、经幢和塔刹等主要部分组成,共用真珠近4万颗,由木、金银、琉璃等装饰而成,显得异常华贵而引人瞩目,是北宋工艺的集大成者。

  

真珠舍利宝幢

   这样一件精美文物涉及很多工艺门类,但因各人的统计口径不一,导致有人说九种,有人说十几种,甚至有人说几十种。疫情期间,我们结合显微观察和当年参与全程复制的苏州博物馆考古部朱伟峰老师的回忆文章,并走访了一些工艺师之后,对舍利宝幢的工艺进行了统计,包括以下四大门类的工艺:

01

木工作

   木作包括所有的木构件的制作、拼接和打磨。具体而言包括:

   1.开料,即锯、刨等程序,将原木按需求加工成板材、方材、线材。

   2.下料,将木料按要求锯截成需要的尺寸和形状。

  

勾栏和底座捆扎内侧

   3.精加工,即器物的设计对木料进行雕刻,既有平雕也有圆雕,如木狮子、须弥山、须弥海、神人等;也包括对木料进行车削加工,如木柱、殿基和八棱柱的内腔等部分,使用了车旋工艺,以保证构件的圆弧度和一致度;还包括一些用槽刨和线刨在基座木板平面和边缘加工的凸起或凹槽装饰,立柱的凸棱即为线刨拉出;在底座的壸门部分使用了线锯,以利于制造出比较圆滑的曲线,如果是封闭的空洞,还得先打孔,然后将线锯穿过再上锯弓。这个工艺就是馊锯,俗称拉花板。

  

塔柱内的旋痕

   4.胶接,所有的构件制作完成以后,因为没有造榫卯,所以各部分以胶粘合,或者以丝绳捆扎。因为没有榫卯位置可以参考,所以给初期复原造成了很大的困惑。

   5.打磨,胶接完成后即开始精细打磨,一般先使用错石之类工具,再使用错草(木贼)进行精细打磨。

02

漆工作

   打磨完成后,即可开始涂漆装饰。可分为以下几个工序:

   1.覆麻,在开始打底漆前,为了防止木料开裂,先在木材表面覆盖一层纺织品,类似夹苎原理。然后开始打底漆和腻子,打磨光滑,预留镶嵌的位置。

   2.堆漆,接着按设计图纸用漆灰堆塑纹饰,这一工艺主要使用在基座周边的开光框和框内人物和纹饰。堆漆一般是使用大漆桐油为底,加入砖灰、蛎灰,甚至有鹿角灰,制成半干的油泥,然后搓成泥线在底漆上堆出凸起的纹饰。基座的人物和转角的花纹使用堆漆工艺尤为明显。

  

截金平行弧线

   3.金装,在所有纹饰都处理好后将制作好的金箔进行粘切。这种工艺我们过去以为是描金,但在复制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周天民工艺师在画家崔护的指导下才勉强完成。最近在和敦煌研究院同仁交流时,承蒙告知,这种工艺叫截金。这种工艺形成的纹饰规整而刚劲有力,比描金的立体感强。截金主要用在塔座和须弥山、海上。当然,在一些曲面部位也有描金的使用。立柱和中心柱顶使用的应该是泥金工艺,这样可以节省金箔,中心塔柱上的文字使用的是填金。

03

金属工艺

   1.备料,根据需要将金银铤加工成片、丝、箔、泥。片材用以捶打金箔、包镶以及加工别的小配件。银狮子是铸造成型,然后在表面以工具錾刻毛发。老艺人以为是锤鍱工艺做成,但在我们仔细观察之后,发现狮子内壁光滑无痕,且在一只狮子的后腿部位发现了夹铸的银丝,这就证明狮子仍然使用的是铸造成型。使用最多的是鎏金银丝,分为粗中细不同的规格,均为圆丝,应是用拔丝工艺制成,在银丝表面可以观察到纵向的痕迹。银丝较粗的两种用于编制龙,最细的用作累丝。金箔主要使用在截金和制作泥金用以装饰。金箔应该是有专门的作坊捶打好提供的。泥金主要用于描金和填金。

   2.锤鍱,较为特殊的是佛龛、宝瓶的工艺,据当时的记录,当年复原工作由叶永茂老师傅用台凿技法,以小榔头一点点敲打出来。这种工艺是用一块金银薄板,放在一些柔质衬垫上,如沥青、蜂蜡、松香等,然后用各式錾刻头从背面敲打出花纹的工艺,有时还可以辅助以纹饰磨具制作重复的纹饰单元。这是非常古老的金银器制作技术,唐宋时期尤其盛行。现代人对此不熟悉,所以觉得无从下手,也就不足为怪了。台凿在我们拜访了相关工艺师之后,我们方知应该是“抬凿”,一字之差,谬之千里。抬是指将一带上翘的铁棍伸入小口器物内,敲击后端,利用杠杆原理将金属壳朝外抬起。凿是由外向内用各种凿具向内加工。因为空腔不易把握,这时候需要灌软性胶液,以利于精细加工。这实际就是传统的锤鍱工艺的延续。

  

龙腹内的织物

   3.编制,另一个比较困难的是银丝龙的编制,当年复制也让杨肇中师傅费尽了心血。因为金银丝虽然有很好的延展性,但很软,要编制如此复杂的结构,特别是九头龙部分,难度可想而知。九头龙的编法,参考现在竹编工艺,应该是先编九个龙头,然后再编在一起,到前爪部分加入新的银丝,编出两足,继续朝后编制,当一段银丝用完或需要在背部做出戟刺的效果就进行弯曲。有人说这个龙头部分可能使用了有机质内撑,即用草或者草木粉末塑造出龙的基本形象,然后套在其上进行编制。等整条龙编制结束后,用火烧掉内撑即可。据说这种灰龙工艺在民间现在还有使用,这种工艺可以在编制时保持空腔的大小和形状,并避免编丝缠绕。我们在龙的腹部内发现了编织物的残留,证实了这一工艺。其他部件的制作采用了剪裁、錾刻、包镶和焊接等常见工艺。弹簧状的身甲是将珍珠串上,或者用银丝缠绕一木棒,做出弹簧状,再压扁。然后绕城鳞片状,附在一张磁青纸上,最后绑扎在龙身上的。

04

宝石工艺

   舍利宝幢共使用4万余颗珍珠和宝石,除珍珠外,尚有水晶、珊瑚、琉璃、玛瑙、翡翠等所谓的七宝。所使用的工艺有琢磨,钻孔,串接,镶嵌(镶嵌时以漆泥为框,在底部涂上蓝红等色颜料,再嵌上透明的琉璃珠,就会显出彩色的效果)。琢磨主要是用来加工各色石质珠子,即将各类原石修制成合适的珠形,有圆珠和扁珠两大类,这是新石器以来就有的技术;琉璃珠一般采用烧制而成;几乎所有的珠子都有孔用于串接,孔心有的在珠子正中,但更多的是在侧边,以利于绑扎。根据现在的经验来看,当时应该使用了简单的夹具将珠子固定,然后使用硬质金属钻头进行加工。孔有对钻和单钻两种。这些带孔的珠子可能来自玉器作坊,因为为硬质石珠打孔即使现在条件下,也得有专门的技术工人操作,特别是小珍珠的打孔的难度也非常高。用各色珠子配合银丝累丝制作的空心球和各式银链挽成的部件构成非常华丽珠花流苏是宋代宝石工艺的代表。这些部件使得整个宝幢显得珠光宝气、流光溢彩、富丽堂皇。

  

珠鳞下的衬纸

  由于许多工艺已经失传,为了再现和研究这件文物,在苏州市工艺局的大力支持下,苏州博物馆抽调十余位老艺人组成了复制组,前后历时两年之久,才复制出三件。鉴于这件宝幢非常精美,集合了众多古代工艺,因此国家文物局于2013年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文物名录,现在陈列在苏州博物馆以供大家欣赏学习。

(作者单位:苏州博物馆)

编辑:张小筑

审核:李 政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